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校园创业17个例子 从放牛娃到高校创业导师

人气:315 ℃/2024-02-29 02:07:40

凤仪山子,真名方小山,字山子。浙江工业大学尚德学院创业导师。华夏有用者联盟创始人、秘书长。桐城桂林方25世。

01源

宋朝末,750年前。1271年。一华夏有用者,命名了一新朝代,元。重建引发无数迁徙和改变。前几年的战乱,江北小城桐城整个县治迁徙到江南池口。这一年,战乱平息,桐城县治回迁原地。(宋末战乱,桐城县城避乱曾迁现在池州市)

回迁的人群中,有一位方姓读书人,他因战乱从安徽休宁迁徙到池口,其父族以上无从考证,仅留迁徙地名,先人从广信迁鄱阳,再迁休宁。

读书人,始迁桐城地点名,凤仪坊。他就是桐城桂林方一世祖方德益。

本文作者,作为他的第25世后人,以凤仪山子为号,这就是渊源。

年代久远,他的生平故事不见太多记载,仅刻录在《江南通志》、《桐城县志》、乡贤的文学作品里以及邑人的口碑中。当时县学宫(即今桐城文庙)门前狭窄不利通行,德益公让出居地一半,使得文庙门前道路更加宽敞;桐溪河涨水,市民不能渡河,方德益慷慨捐金甃石,将旧有的木桥改建为石甃桥,时称“桐溪桥”,今为“紫来桥”。

修桥,始建紫来桥让他的后人懂得“乐善好施”。

让路,为学宫让路。让他的后人懂得尊重学习。学习是连接先人智慧的最快捷通道。

元季,他是大元时代的南人,无论社会地位多么卑微,但是他留下了读书的种子,影响了他的后人。

读书一定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和家族命运。

一世德益公生二世秀实(字茂才),二世茂才公生三世谦(字士源),三世士源公生四世圆(字有道),四世有道公生五世法(字伯通)已是明季。

读书的种子经过了5代的传递,5世方法(字伯通),桐城桂林方第一位通过读书走到仕途的。

617年前的1404年,37岁的方法,通过读书成为举人,在四川做一个叫断事的官。

那一年,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原侄子的官员们服从朱棣领导的都签署了一份祝贺信,但方法没有签。

又因五世方法是朱棣侄子朱允炆的辅导老师兼当朝宰相方孝儒的学生,朱棣因方孝儒不服从领导被判灭十族之罪,他的学生就是被灭的第十族,五世方法成了被灭对象。

四川任上,方法被逮捕,通过水路,押回当时的首都南京审判,船到望江华阳的那天晚上,方法问周边的衙役到安徽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淡定地留下绝命词两首,为了他自己认为的忠字投江了,以他的个性就是不在望江投江,到南京后也必死无疑。

不知道是必然还是偶然,五世方法1368年9月生,投江地望江。600年后,他的第20代孙,桐城桂林方25世的山子出生地望江。

多年以后,许多学者认为方法37岁投江于望江是因他封建的愚忠,其实不是 ,背后他以自己的生命告知了自己的后人,每个人应该忠诚于自己心中的信念。绝命词明确指出“相知当贺我,不用泪沾襟”。

读书人独有的忠于信念的气节,一代一代相传。五世伯通公生六世懋(字自勉)。

六世自勉公15岁,父亲在望江投江。时年祖母56岁、母亲35岁、弟恕(字自宽)11岁。自勉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父亲的儿子,还是一位慈祥祖母的孙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孝子,更是一群优秀儿子的严父。

又过若干年,六世自勉公、六世自宽公合建“桂林第”。

六世自勉公对上有孝,对下有教,对中有敬。他有一位好友史仲宏,对《易》学中堪舆术的专注,属于大师级。后人所说的桐城方氏易学,六世自勉公或许是启蒙人。史仲宏大师为六世自勉公选定的墓地方家月山,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六世自勉公“训诸子厉学”,家教得法,子孙勤恳,五子皆贤,时人有“五龙”之誉。

因为老三方佑成进士,老五方瓘中举人,于是吏科给事中王瑞在“断事坊”大门楼上题写“桂林”二字。古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这“桂林”二字既是赞辞,也是祝福,就是祝愿方家今后“蟾宫折桂者,比立如林”,“桂林方”由此而来。

其后,方家子孙开枝散叶,人才兴旺,门庭日盛,名儒硕辅辈出,学者大家继踵,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引领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发展为显赫明清两朝、历时500余年不衰的名门望族,被无数学者公认首屈一指的文化世家。

近代学者梁实秋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可以说,桐城方氏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在未来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了。”

当代台湾著名学者高阳说:“桐城方氏为海内有名的世家,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

六世自勉公不仅仅是后人言传身教的楷模,他在一世得益公“建桥”、“让路”的事迹中领悟到,文化的重要和子女教育的重要,家族灵魂传承的重要,他初创《桐城桂林方氏家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世自勉后,开始分房:长子琳为中一房,次子玘为中二房,三子佑为中三房,四子瑜为中四房,五子瓘为中六房,其弟恕(字自宽)的长子瑶为中五房,次子玠为中七房。

七世中三房佑为桐城桂林方第一位进士。七世中六房瓘为举人。七世中一房琳,职业县阴阳训术(类似现在的事业编制人员,阴阳学官,研究阴阳、天文、术数。)

七世中三房佑官至监察御史,巡抚广西,桂林知府。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桐城桂林方”族名的渊源。为官之余,他二修《桐城桂林方家谱》。

宋末元初,战乱,华夏之下,地多,人少。元存不足百年,明初又现战乱。乱止,相继历朝,鼓励民垦,减免差役田租、给钞备农具。

方氏后人,践行,读书,垦荒造田。明代贵州巡抚赵釴说,“方氏在桐为亢族,其田宅多冠一邑。”(《无闻堂稿》)。“亢族”,就是巨族、望族。赵釴称赞方家田产之多,为一邑之冠。

方家的媳妇们,尤其丈夫是没有读书及第而留桐力田的媳妇们,因田地众多,她们的一生,脚下走过的土地都是先人或丈夫们垦荒造田得来的,于是媳妇们之间,聊天之余,常常数叨“方家不走人家的路”引以为豪。

“方家不走人家的路”这句民间家常,代代相传。这句话经24世的一位方家媳妇,凤仪山子的母亲,从小传递给他之后,被他母亲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一定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生命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与众不同。

方氏家谱列传显示,方家后人能读书者读书制举,能力田者垦荒力田。

如中六房八世有台(与宪公)、圭(与执公)、夏(与安公)兄弟三人。台苦学“不问生业”。圭先是奉寡母吴氏“徒七里冈之胡庄”,“奋力耕”,“创乔庄,有田三百亩”。夏则徙至离城七十里外的湖边李嘴。

圭还“复合伯氏代为家”,与兄合居,耕田和家政绝不让兄操心,以便兄长专心读书。圭,桐城派鼻祖方苞的八世祖,也是凤仪山子的八世先人。

再如中一房八世印、塘兄弟为例,印也是“为学不事生”,弟塘“代家督、力田”,“耿耿善治生”,置下了孔城、白杨、松山、白四大田庄。

中一房八世印(字与信),读书及第,天台知县。孝友型家,清廉为民,任上去世,几乎身无分文,但天台几乎全城官民参与他的后事处理,不久入天台名宦祠、桐城县乡贤祠。

中四房八世向(字与义),读书及第,琼州知府。不畏强权,刚直不屈,以户部给事中身份上书弹劾皇帝的救命恩人、内阁首辅等权贵,给自己带来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但是他告诉了他的后人,官职官职,为官尽职。人者人者,为人尽职。

插播方向故事:他从琼州知府任上归家,渡海时发现随从私下买了一颗珠子,一怒之下,他直接投珠到波涛里,说“毋以尔珠丧吾珠”。他,一个高尚品德守身如玉!

明嘉靖庚戌(1502年)6月,桐城桂林方七世最后一位长者,按照方家“诸父轮流秉家政”的规定,秉持家政多年的中七房方玠,永远闭上了眼睛。尽管此时,“中一房”琳的曾孙辈(第十世)如方初(出生于1498年)都已经在路上欢快地奔跑了。

虽然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父亲与伯父亲手创下的桂林第,离开了那庭院深深、亭台水榭,离开了那堂前那高大的双桂树,离开了都谏王瑞题写的内曰“桂林”外曰“进士第”的高大坊表,离开了“光前启后”“科第承芳”“谏台济美”“诰敕显扬”四座厚重的牌坊,但他是心满意足地离开的。他相信,桂林第的世世代代子孙,是能够永远继承祖德、光大门庭的。

确实,方氏后人一代又一代,将读书的种子接力传递,代代都有出类拔萃人物出现,大抵有三种存在,一读书及第,二读耕力田,三未及第者,更有塾师遍天涯。

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什么样的人,八世方向影响了九世方克。(向、克为叔侄),如果说不畏强权,向一生一直处于贬官状态,克一生处于升官状态。

中四房九世克(字惟力),自称西川主人,因家桐城,任浙江桐乡县令、福建泉州(别号刺桐)知州,又称“三桐寄主”。明朝嘉靖五年(1526)进士,先后任贵溪、桐乡知县,南京贵州道御史、泉州知府,后升陕西苑马寺少卿。著有《西川文集》。《桐城桂林方家谱》续修人。

《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并评价方克:“廉以持身,仁以爱民,公以存心,勤以集事。兴学校,辟田畴,清户口,理赋税,除盗贼,平狱讼。不拘文法,不立威名,不投时好。拳拳以德教导、待僚属,劝善让美,卑己尊人,虚明光大,长集众人之长,政成誉起,升苑马寺少卿。”

一地志书,是最完备最可信的史料。于本地人而言,历任官员,几年任职,或务实或敷衍,或升迁或归乡,皆是过客,当地修志者无须为他们隐恶扬善,不过力求客观而已。

凤仪山子认为:他人眼中的你,或许是比较客观的你。这些对九世先人惟力公的官德、官声评价的话语,可信,有力度!所以一字不敢少,抄录。

事物的发展,家族的绵延,商业的裂变。速度。模型。居然高度一致。

一世1人。二世2人。三世4人。四世4人。五世3人。六世5。七世16人。八世30人。九世70人。十世136人。(《桐城桂林方家谱》记载,300年10代人发展变化。)

读书及第固然是好事,但是读书不及第也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事。

十一世学渐公(字达卿,号本庵,谥号明善,1539年-1615年)。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桐城兴教倡学的乡里大师。

凤仪坊边,建桐川会馆,邀教渝张甑山、桐城学者何唐为主讲,“负城临流,据一方之胜”,专供讲习、研讨学问,读书人纷纷******、结社,开启桐城文风的先河。

少学有成,屡试不第,遂一意问学,著《易蠡》等,“桐城方氏学派”奠基人,“方氏易学学派”的创始人。《桐城桂林方家谱》明万历己亥谱重修人。

明善先生以“崇实”为根,践行“理是实理,事是实事”、“究良知而归实”

,力主兼容儒释道三家,图以朱学补阳明心学的空幻,声震于皖江、东吴。

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濬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幼读经史,十岁能文。12岁丧父,将“立品、读书、择友”作为自己座右铭,勤勉奋发,学识过人。

汉阳张甑山为桐城教谕,十分器重方学渐,曾向主试官推荐,对此,方学渐不以为然。及至应试,避而不就,并说:“因人诡遇,吾不为也。”

后与邹东郭、吕新吾、冯少墟、顾泾阳、高景逸等名士交游,学识益进,以布衣主文坛讲席二十余年,他的讲学活动遐迩闻名,不但在皖江一带到处传扬,而且远扬东吴,博得东林党的好评。

东林党人请他到“东林书院”讲“身心性命之学”。高攀龙尤其推崇他,把他与东林盟主顾宪成并称。

十一世学渐公,出游各地,四方讲学。师事耿定向,属于王阳明心学左派,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他列入“泰州学案”。

可他偏偏不赞成王畿的“四无说”,斥责“《天泉证道记》为傅会”。企图恢复正统王学。但是,他治学以“崇实”为主旨,强调“理是实理,事是实事”,坚持“究良知而归实”的学术价值取向。

在这个取向的指导下,他实际上借“濂洛之教”来救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其结果却同他的主观愿望相反,以折中程朱陆王为归宿,真正地背叛了王学的立场。

学渐公的哲学思想是调和“心学”和“理学”的产物,故它绝不是“道学”的简单翻版,而是有着独特的内容。重在论述“心性”问题。他认为“心体至善”、“性定是善”。

但当他论证“心体至善”的道理时,所依据的理论则是“生理”说。

他说:“阴阳、刚柔、仁义,皆生理也,虽不能无杀而杀,亦所以生之也,此可以识性善之原矣”,认为从“生理”的本质在于生物成物(即使不得不灭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生物成物)就能了解“心性”何以至善。

他说“生理”既然“生生毫无杀机”,是至善的,那么得“生理”以成的人性,就不能不是至善的。

他说,“欲”同“性”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既然“性”源于“理”,那么“欲”也就与“理“相关。

他说:“赤子初生,口欲食,眼欲视,体欲安,意欲适,四者所谓感物而动,性之欲乎!而理在其中,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这是将“感物而动”之欲说成即“性”之“欲”,认为这种基于“性”而发的“欲”,根因于“理”;“理”是“天理”,则“欲”也就是“天性”。

这是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说教的批判。

先生一生著书,多已佚失,今尚存数种:《易蠡》、《桐彝》、《迩训》、《庸言》、《心学宗》、《性善绎》、《东游记》。另外,其易学著作《易蠡》的部分材料,保存于方孔的《周易时论》、《桐城方氏诗辑》、《桐城方氏七代遗书》、《桂林桐城方氏家谱》及郡、县方志内,还散见有他的诗文。

佚著有据可供稽考的目录为:《桐川语》、《北游记》、《七解》、《二解》、《一言》、《百八铭》、《崇本堂稿》、《孝经绎》、《先正编》、《诗读》、《桐川语录》、《崇实会记》、《连理堂集》、《会言》、《桐川会言》、《归去吟》、《十九章》、《崇本堂别稿》等。

十一世学渐公离世后,明万历皇帝敕封为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门人学者私谥为“明善先生”。

先生毕生推理学振风教,重礼义传家,为方氏的兴旺作出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世学渐公离世后,十一世学华公,继续践行善学,开馆授徒,接济学生无数。他“性古直,好施与,凡己之所有,人善之即赠而不吝。由是家中落”。行善而不惜倾家荡产。

400多年后,凤仪山子拜读明善先生遗作后,认为一切泯灭人性的商业行为都是不符合天理。究良知而归实,存人性显心性,应该是商业的本源。

有付出一定有回报。在十一世学渐公、学华公等先人的涓涓教诲中。德益公后裔秉承家学渊源,将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忠实于自己心中的信念,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膏油继晷,兀兀穷年,任何情况下都不放松。

明善先生长子十二世大镇公,(1561—1631),字君静,号鲁岳。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随后出任大名府推官,协助知府掌理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累迁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

他,在方氏易学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是方氏易学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对上,宏扬其父的性善之学。对下,悉心培养了巡抚方孔炤和才女方维仪兄妹。

大镇公是难得的在为官与治学两个方面都有建树的人,他主张仕优而学,学优而仕,随学随仕,随仕随学,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潜心研究易学,在其父所撰《易蠡》基础上,完成了《〈易〉意》四卷,这是方家《易》学研究的又一新成果,为日后其子方孔炤的《〈周易〉时论》、其孙方以智的《〈易〉余》等的写作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家学基础。

同时,方大镇还将易学研究应用于实践,晚年时,他为自己卜了一卦,得到《易经》中《天火同人》卦,十分中意其中的“同人于野”,于是告老还乡之后,自号“野同翁”,在其父方学渐的明善祠旁,建“荷薪馆”,讲授学问,教诲后人。

方大镇弟弟方大铉(1564—1618),字君节,号玉峡,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十九岁中进士,出任刑部主事。工于诗歌,才气纵横,洋洋洒洒,所著《听峡斋草》《搴兰馆集》六卷,行于世。儿子方文,独创诗歌体系“嵞山体”,风雅明清两朝数百年。

就在方大铉中进士的三年后,万历癸卯丙辰(1616),中四房十二世大任公,字思仁,又字玉成,亦字逢吉,号赤城,也中进士。著有《霞起楼诗草》。

浩瀚的华夏文化长河,桐城桂林方,文星闪烁。

中六房十二世大美公,万历14年(1586)进士。授湖广常德府推官,后擢御史、巡按江西,再巡河南、顺天,旋迁大仆寺少卿。大美公五子一女。其中,方应乾、方体乾、方承乾是恩贡生,方象乾是贡生,官居海防同知、广州按察司副使。方拱乾是进士,官少詹事、宏文院侍讲学士。

虽然大美公后代经历了两次流放的打击,但是依然辉煌灿烂。仅方拱乾就有22孙,个个是人才,一门读书人。

750年来,一世德益公始迁桐城凤仪坊,桐城桂林方氏在整个华夏学术界崛起三座高峰,走出了三位世界级文化巨人。

第一位文化巨人是中一房十四世方以智(1611-1671)。《清史稿》说,他“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他将知识分为三类:“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这种科学分类,在我国是第一次。他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几(哲学)于质测”。即哲学寓于科学,科学以哲学作指导。

他接受了明末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但反对同时传入的基督教神学,批判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

他认为“一切物皆气(物质)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反对“离气以言理”、“离气以言道”的宋明理学。他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宙在宇中,宇在宙中,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

在《东西钧》中,他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合理命题。

他发现“光不走直线”,“光肥影瘦”。其立论与二百多年后爱因斯坦的“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弯曲”的论断有相通之处。

他一生著作计有一百多种,四百万言之多。《通雅》、《物理小识》入《四库全书》。

他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易学家,“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他的易学专著《易余》中“三时以冬为余”的思想,被桐城桂林方25世凤仪山子应用到《四季赚钱系统学》中,赚钱从冬季开始。

第二位文化巨人是中六房十六世方苞(1668——1749)。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

继明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

他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义”指文章的内容;“法”指文章的写作技巧,即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两者相统一。从“义法”说出发,他要求文章结构条理要讲究“篇法”,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要“明于体要”,“于义以求法”,“虚实详略”,“或逆或顺,或前或后”,言之有序,有条不紊,创造语言清真雅正、严谨朴质的文体。写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的“义法”为纲领,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强调“义理、考证、词章”合一。

经弟子刘大魁、姚鼐不断完善,形成“桐城派”理论体系,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学术界重视。

方苞是古文大师、被尊为“桐城派”鼻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成为不朽著作。

桐城派理论一”义“一”理“的框架,被凤仪山子应用到,当下的新媒体商业时代,架构个人和企业的内容系统。详见《联盟商业架构学》。

第三位文化巨人是中三房二十三世方东美(1899-1977),名珣。他是哲学博士,一生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他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潜心钻研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宋明理学四大主潮,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

他以宽广的视角审视世界哲学的发展,刻苦学习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理论。他重点研究了中国、希腊、欧洲和印度的文化类型,把世界文化分为四大传统,认为世界文化的前途在于诸种文化多途并进和融汇互洽。

他深入中西哲学的殿堂,融汇百家,又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

他吸纳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思想,以《易经》为纬,圆融佛儒道,会通中西哲学与文化,建构了他的宏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方东美,是当代重要哲学家,被称为“新儒学大师”,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桐城桂林方氏以古文立世,文风衍长。

从凤仪坊不仅走出许多名臣大吏,而且走出了研究易学、理学、文学、诗词、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方阵,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桐城方氏学派”,铸就了灿若星河的学者群体。

方法、方懋、方琳、方佑、方瓘、方印、方向、方若思、方克等皆精通易经之学,古文学造诣极深,各有诗词存世。方学渐是文学家、理学家和教育家,皓首穷经,潜心钻研性善之学。

方大镇、方大铉是理学大儒,诗文名家,湛深周易象数之学。方大镇有《〈易〉意》、《〈诗〉意》、《〈礼〉说》、《宁澹居诗集》等数十种著作。方大铉有诗文集《搴兰馆集》、《听峡斋草》等十多种著作。方大美、方大任、方大玮、方大普等精通理学、易学,文学底蕴深厚,各有诗文集行世。方孔炤自幼聪慧,熟读经史,是古文大家、理学家,有《〈周易〉时论》、《〈尚书〉世论》、《〈诗经〉永论》、《〈春秋〉窃论》等三十多种著作。

方若洙、方里、方孔一、方应乾、方象乾、方其义、方授、方育盛、方膏茂、方章钺、方畿、方中发、方兆汲、方帜、方仲舒、方騄、方世庄、方世俊、方城、方传穆、方传理等,都是古文学家、诗人,各有多部诗文集问世。

方拱乾、方孝标、方登峄、方式济、方观承、方维甸一家六代,都是蜚声大江南北的文学家、诗人。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流放“凡一千日,得诗951首”,结成《何陋居集》,是黑龙江省第一部诗集。

方观承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农学家,诗书卜画俱工。方亨咸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著名画家,有多幅山水画存藏故宫博物院。

方文诗名远播,“声振天下”,堪称诗坛翘楚,有《嵞山诗文集》五十卷、《说文条贯》十八卷,仅《龙眠风雅》就收录他的诗230首。其独创的“嵞山体”在诗词学界有重要影响。

他的从曾孙方世举、方贞观学行兼优,酷爱诗词,著述丰硕,被荐博学宏词科皆不就。他们三人被称为“皖江三诗家”。

方维仪、方孟式、方维则等闺中女诗人,结会“清芬阁”,吟诗填词,唱酬往还,分别有《清芬阁集》、《纫兰阁集》、《抚松阁集》入《明史·艺文志》。方维仪还搜集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闺诗史》,撰诗论《静志居诗话》,时人称为“今之大家”。方子耀、方若徽都是清代有名的女诗人,工诗画篆刻,分别著有《寒香阁训子说》、《闲云阁诗钞》。

方中德是史学家和理学家,有历史巨著《古事比》52卷及《性理指南》、《易爻拟论》等数十种。

方中通学富五车,是天文学家、清初新派历算“畴人”,师事德国学者汤若望;又是数学巨擘,穷十年之功,撰数学巨著《数度衍》,成为我国论对数第一人。他对哲学、经学造诣深湛,撰有《心学宗续编》、《音韵切衍》、《篆隶辨从》等数十种著作。

方中履是著名学者,博学多才,经史、礼乐、法度、历象、算法、声韵、医药无所不精,著有《古今释疑》18卷和《汗青阁诗集》、《汗青阁文集》等。

方戡、方舟是时文大家。方正珠是著名数学家,著《乘除新法》,被学人奉为圭臬。方履中是古文学家、实业家。

方正瓀、方正璆、方正瑷、方正琫、方正玢、方正琇、方观鲤、方元醴、方元一、方元荐、方元礼、方道章、方张盘、方张登、方奎炯、方宫声、方昌翰等,都是工文、精诗、通史、酷爱自然科学的学者,知名于时,各有著作面世。

750年桐城桂林方,家学渊源,一书难尽。

或以为官,浩然正气,或以治学讲学,教化世人。

传25世,凤仪山子,以"帮创业、助企业、理建心商业“为己任。

(未完待续)

搜索更多有关“校园创业17个例子 从放牛娃到高校创业导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