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勾庄沈家村,解码沈家村,一

人气:139 ℃/2023-12-02 07:39:07


  •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

  • 正在全市如火如荼地推进

  •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

  • 我们选取一个深度贫困村进行解码

  • 试图探究致贫的原因

  • 尽力探寻脱贫的路径

  • 同时体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也是对一个村庄变迁历史的留存


乌蒙新报全媒体记者 刘云冰


沈家村,因沈姓人家居住的沈家寨而得名。几经风雨,几度春秋,如今,沈家村已没有一户沈姓人家。

(对于石漠化山区的人来说,几家人合种一处麻窝地村民已感觉很不错了。)

“沈家都搬到外面去了,现在是李家人在这里住,另外还有一家彭家和一家王家。”今年68 岁的李明达老人,老伴已经去世,只有一个儿子现在长沙打工。

“长沙的房子密得像蜂列子,一栋挨着一栋。”有一回,李明达和儿子一起去长沙住了几天,老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满街的高楼。“过一阵我们就要搬到六枝去了,政府正在帮我们修新房子。听说楼高得很,不晓得会不会认错门。”李明达笑着说。

刚刚把牲口撵到山上去的李明达老人,以前住在文献组,沈家搬走以后,他就在沈家寨买下一栋石头房子居住。“那边的房子早就倒了,土地也没有这边平坦。”所谓平坦,不过是几家人合种一处麻窝地而已,但对于石漠化山区的人来说,能够在麻窝地里耕作已经很不错了。

李明达家对面是李明国家,也是从文献组搬过来的。年初,李明国外出打工,他爱人则留下来带孙子,同时也照看着家里的几头牛和鸡猪之类的牲口。

当天,村干部来李明国家做易地扶贫搬迁信息核对,恰巧碰到李明国的女儿女婿从牂牁江对岸的黔西南州晴隆县长流乡一个叫蓝蛇坡的地方回来,二人骑一辆摩托车,兜兜转转四个小时才到家。一听说搬家,女儿女婿就说,赶紧搬赶紧搬,搬出去好,住在这里太不方便了。

李明达家后面是李兴金家,也是从文献组搬过来的。由于夫妻二人长期在外打工,李兴金家位于文献组的茅草房几年前就倒塌了。后来,他到沈家组花2000 元买了一栋木瓦房居住,没多久,木瓦房又倒塌了,才把旁边的牛圏打扫干净居住。好在,他哥李兴良一家外出打工,他们夫妻俩得以在哥哥家屋里做饭吃,同时也帮他照看牲口。

李兴金现有四个孩子,除了小儿子,其余三人均在5 公里之外的鲁嘎小学读书,暂时寄宿在火烧背的外婆家,每天走读单边要一个小时。李兴金说:“搬到六枝城区以后,娃娃读书就不这么苦了。”

从李兴金家出来,下午的阳光正好从山丫口照进来。抬头一看,一树樱桃红得发亮。樱桃主人王德明说:“随便摘,随便吃,房前屋后都是。”同行的村干部陈玉伦说:“受交通制约,这么好的东西都变不成钱。”

说起交通,沈家村的人都忘不了一位名叫沈成秀的人。虽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沈家寨,但毕竟情牵老家,在她任毛口乡党委书记的时候,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硬是把沈家村的几条毛路打通了。可惜,由于没有硬化,加之年久失修,只有胆子大武艺强的人才敢把皮卡车开上去。

沈家村坐落在老王山的半山腰上,由9 个村民小组组成,有的组才几户人家,疏疏落落深藏在大山的皱褶里,不仔细看,航拍图上几乎找不到。散居在石缝里的这些人家,从这个组到那个组,翻山越岭要走几小时。由于居住零星、交通闭塞、土地破碎且严重缺水,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因而被列为六盘水市162 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受交通制约,沈家村这么好的樱桃却变不成钱。)

为了解决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问题,六枝特区牂牁镇政府将其中极为零星的7 个村民小组,纳入易地扶贫搬迁之列,并确定在今年之内搬迁到六枝城区,沈家寨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其中一个组,另外还有6个组也要整体搬迁。

编辑:祖大华

搜索更多有关“勾庄沈家村,解码沈家村,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