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李白慷慨悲壮的一首诗 李白的咏侠诗英雄侠客洒脱自由

人气:157 ℃/2023-12-11 19:34:4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李白将古代侠客写入诗中,认为他们是侠肝义胆、不畏生死的枭雄。

在诗中对其大为赞颂歌咏评价甚高,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而盛唐的时代环境、社会风尚和诗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等,是其咏侠诗中出现英雄主义的关键所在。

咏侠诗内容

李白的咏侠诗以侠为独特的表现对象,吟咏他们的英雄事迹,描写刻画出古代英雄侠客的形象,挖摇他们身上的优秀特质并加以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于他们的钦佩赞叹。

李白也常常以英雄侠客自比,表现自己的情志怀抱。在这些咏侠诗中,处处都洋溢着英雄主义的豪情。李白慕古代英雄侠客洒脱自由、重然诺救他人于危难的优良品质

李白在五岁时跟随父亲回到了蜀中并在蜀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他曾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诗中所提及的紫云山是道教圣地,被誉为道数十大洞天之一的青城山也坐落于此道教气氛如此浓郁。

他长期居住于此,难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古代英雄侠客游走四方、行侠仗义的潇洒不羁正中李白下怀,促使他将古代的英雄侠客写入诗中。

接下来两句从行动方面刻画了侠客,侠客使用自己的宝剑,十步便能杀一人,可见剑术之高超,最可贵的是侠客并不邀功,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后,转身便离去,“千里不留行”表现了侠客对于功名利禄的不眉这是侠客内在的精神信念。

如此,一个英姿飒爽、潇洒不羁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具体的侠客借用了朱亥与侯赢的典故。他们拜在信陵君门下,把剑横在膝前,不在乎身份地位,与信陵君一同吃肉畅饮。

在谈笑间许下诺言,体现出古代英雄侠客的洒脱随性朱亥和侯赢也慷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甚至不吝惜生命,挽救了赵国。正因如此,他们才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流芳百世诗人使用了“五岳”“紊霓”等浩大壮阔的意象,让全诗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万丈豪情。

朱亥和侯赢解救邯郸的壮举让世人震惊,诗人甚至发出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感慨,英雄主义的豪情喷薄而出。最后两何将侠客与儒生作了对比,诗人认为做人就应当做朱亥、侯赢那样的侠客。

行侠仗义,游走四方,建立声名,而不应该像扬雄一样白首著书,终日待在书阁之中,白白浪费光阴。通读全篇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于古代英雄侠客的激赏,钦美他们的自由洒脱与救人于危难的胆气和仗义,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与认同。

同样的还有“托交从剧孟,买醉人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等诗句,都表现出侠客热爱自由、甘愿投身危难和拯救他人的英雄品质和豪情。

李白欣古代英雄侠客轻名利舍生取义和重知遇之恩的高尚情操

孟子曾在《鱼我所欲也》篇写:“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侠客轻利重义的情操与儒家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英雄的特质高度重合。李白十分钦佩,并且在自己的诗歌中对这和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歌颂。

诗人借用了鲁仲连、朱亥和侯赢解邯郸之困的典故。鲁仲连便列举了尊秦为帝之后患说服了新垣衍,最终,秦退兵五十里。正遇上信陵君派自己的门客朱亥和候赢去解救赵国,这才解了邯郸之困诗人在诗中点出了自己对于鲁仲连极其欣赏的态度。

“高妙”意为杰出、出众,用“特”来修饰,更进一步表明作者对鲁仲连的欣赏程度。第二句使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鲁仲连比作夜明珠,认为其散发的光芒照亮了大地,可见李白对鲁仲连的评价之高,敬佩之深。

第三、四句写出了鲁仲连却秦不受赏的英勇事迹,他的声名也流传于世,让后人敬仰叹服。这都表现出了诗人对于鲁仲连十分赞赏钦佩,欣赏鲁仲连救他人于危难且事后不为名利所困的高尚情操,对李白而言,鲁仲连是他的精神偶像,他不止一次在诗篇中赞扬鲁仲连。

如“却秦不受赏”“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等诗句,都表现出诗人对古代侠客轻视名利而重义的赞同结篇明义,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表明自己和他是一样的人,也渴望像古代英雄一般拯救他人,且不为名利所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都是他此种情怀的真实写照。

此外,他十分渴望能够平交王侯。他曾在《少年行》中写出“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将自己与王侯平等看待,不愿对王侯卑躬屈膝希望和他们像朋友一样把酒言欢,平等的交往。

李白希望能有伯乐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十分重视知遇之恩,甚至为报恩可以舍弃生命。如李白的《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燕昭王礼贤下士,剧辛和乐毅感念君恩,肯以肝胆相报。

再如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典故。李白的《赠友人》写道 :“袖中赵首,买自徐夫人。玉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中荆轲为报燕太子,临危受命刺杀秦王。

他知道此去必然不能生还,却还是毅然决然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壮感,充斥着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十分欣赏这种以命报恩的决绝风骨,且体现在了诗句中如“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感君恩重许君命”亚等。

这种“恩”并不是物质层面的恩惠,而是超越了功利的“知遇之恩”,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为了这种恩情,甘愿付出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实现了自我价值,甘愿舍生取义,这便是英雄的信念与原则。

李白借着对古代英雄侠客的歌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志

根据《辞源》的解释,英雄是指“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后来逐渐引申为有着超人才能、胆识过人、不顾自身安危而为国家或者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维护正义的人。

而唐代的英雄侠客投身于边塞,保卫国家,积极建功立业,这与李白的理想相契合。他一生都积极人什,渴望能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薪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他在诗中充分抒发了这种济世雄心,对古代英雄侠客投身边塞、保家卫国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

如李白的《百马篇》: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跳。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此诗写了五陵少年的蜕变过程。最初,五陵少年是侍奉在玄宗身边的斗鸡之人,沉湎于奢华玩乐的生活。诗人引用了周处杀虎的典故,说明五陵豪侠虽武艺高超,却只思玩乐,可以看出诗人的惋惜。

后来,五陵少年终于醒悟发奋报国,跟随大军去了临跳前线,杀得面奴溃逃奔散寥霉几笔便勾勒出了古代英雄侠客奋勇杀敌的英姿。

最后一句中,诗人将原宪与侠客做了对比,认为原宪隐居在荒陋的草屋却不肯报国建功,自己是不赞同的,这更进一步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志和济世雄心。又如《中示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郭都。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我房行当萌,鲸貌立可诛。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首句点出了人物和事件,写宋若思要出征自海隅。第二句提及了宋均和孟尝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了宋若思,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

三、四、五、六句描绘出气势恢宏的军队,土兵们武艺高强,气势如虹,定能够平叛灭胡,消灭我房。诗人使用“白猿”“鲸貌”等意象,使用“杀气”“军声等字眼,营造出了一种开阔豪放的意境,仿佛能想象出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场面,一股英雄意气索察全诗。

最后一一句中,诗人叹息自己不是剧孟,没有办法辅佐宋公实现雄才大略。可见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报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的这种爱国热情填充了他的整个生命,对内平定叛乱、对抗黑暗如“誓欲新鲸貌,澄清洛阳水”,对外抵御外侮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新楼兰”:在康张叛乱之时他渴望自己能够“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新长鲸海水开”。

甚至在他流放的途中听闻李光强出征东南都要“愿雪会稽耻,将其报恩荣”。这些诗句都透露出强烈的英雄豪情和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征战的决心,今人读起来便觉得胸臆之间充满了豪气。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汲汲营营几经波折,仍旧坚守自己的救世之心。

《参考文献》

陈贻,全唐诗.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 中华书局

搜索更多有关“李白慷慨悲壮的一首诗 李白的咏侠诗英雄侠客洒脱自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