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如何提升持续学习的能力?如何更有效的看书和学习理论

人气:220 ℃/2024-01-28 05:12:11

如何更有效地看书和学习理论

先从经典的作品读起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原典时有时会读不懂,或者读完就过了,并没有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形成问题意识,因此不知道该如何掌握读作品的正确方法。对此,建议是:从入门的、经典的作品读起(书目可参考傅璇琮,蒋寅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七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只有把作品读通读透,然后再在作品之间进行比较,哪些作品哪里写得好,哪些作品的哪些方面又稍有欠缺,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评价标准。而关于作品鉴赏类的书目,周振甫《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和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说诗丛书》等作品都值得一读。

“博”与“专”两者要兼备

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无法拿捏好“博”与“专”两者之间的度,是应该广泛涉猎如目录学、校勘学、哲学、历史学等范畴的书籍,还是专注于精读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专业书。对此,我们认为“缺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意即一般的知识和专业的知识都必须具备。古代文学属于文学大类,但又属于历史范畴,因此读文学不能不懂历史。如研究唐代文学的相关问题,历史方面必须懂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哲学方面则应对佛教、道教也有所涉猎。文学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古代汉语语法、语音甚至方言等相关知识也不能不有所了解。我们做研究首先应该“专”,其次视野应该“博”。

同时,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但我们应该至少做到:首先,尽量将自己读过的书都用上;其次,将自己研究范围内的书都读全。比如你想研究唐代的科举问题,首先历史知识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文学研究都不能脱离原本的历史语境,其次应该将有关唐代科举制度的相关研究都读通读透,如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等专著,都是非常好的研究著作。此外,目前网路上的电子资源十分便捷,搜索相关论文文献也很迅速,因此很多同学主要依赖期刊网来搜索论文,甚至引用一些价值不大的学报上的研究成果,而早先出版的相关问题研究的经典论文反而不知道,比如一些研究唐传奇的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竟然没有冯沅君先生的《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作者不知道当今有关唐传奇的基本认识都源于这篇论文,这是不应该的。平时阅读时应该对期刊网出现的以前的研究成果多加关注,如八十年代以前的丛刊、论著、学术文集,可在图书馆多加翻阅,这样对研究状况才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本和理论:两条腿走路

对于许多同学提出的“如何进行文学理论的阅读与运用”这方面的问题,当我们想要系统地学习理论时,首先应该熟悉作品,因为“理论是简单的灰色的,而作品却是具有无穷生命力”的。张伯伟先生近年在《文学遗产》(2016年第3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中提到的“文学本体的缺失”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今我们过多地关注理论或者文本以外的东西,而脱离文学本身。文学本身的问题就是“表现”,现在真正研究文学表现的人很少,多数都在探究作品记录的历史现象、心理特征、版本考究等,我们应该回归文学自身的研究中去。同时,也不应该脱离文本本身而谈理论,否则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程千帆先生曾说古代文论研究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一方面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光会搞文学批评,而不会搜集、整理、鉴别材料,是不行的。反过来也一样”,既注重批评,也注重文献;既要研究理论,也要研究创作,才能相得益彰。

当我们熟悉了作品时,便可以尝试去阅读一些理论书籍。建议我们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可以从通论类的书籍入手,如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大致了解每一种理论讲了什么问题,有了基本阅读基础以后就知道什么理论适用于自己的研究。而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则《文心雕龙》《诗品》等必不可少。当然,首先要读文学本身,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理论,这样才能“两条腿走路”。

如何更好地进行作品赏析

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把握好“度”

同学们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有时会遇到争议较大或者没有定论的作品。如李商隐的《锦瑟》,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自古以来对其分析解读都没有定论,那么这时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呢?的确,有许多作品的思想内容存疑,甚至李商隐自己也说过“一自高唐成赋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有感》),但古来香草美人的讽喻传统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的依据,“作者何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观念,赋予读者以解释的权力,因此我们仍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结合史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总之,即在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传记、史记材料范围之内的解读都是被许可的,但如果超出了这个“度”,任何分析都是不太可能被认可的。实际上,只要提出超越或者异于前人的看法都是一种“历险”,但这也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宏观”与“微观”层面都需顾及

有的同学提出在赏析作品时,不知是应从“宏观”(整体思想)还是“微观”(音韵字句)入手。“所谓‘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批评立场和研究的着眼点”。我们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首先绕不过的当然是微观层面的“字词句章”,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才能作进一步的阐释。这和书法一个道理,必须先从最基本的笔画入手,才能练好字。实际上格调派所提出的“体制、声律、章法、句法、字法”和桐城派姚鼐《答徐季雅》所说的“夫文章之事,有可言喻者,有不可言喻者。不可言喻者,要必自可言喻者而入之”,乃至“因声求气”,都是基于这种认识。诗歌的体格声调、字辞章句等都是阅读和理解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作进一步的理解,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阐发。“字句”和“思想”(或称神韵)实际上是一实一虚的东西,在赏析过程中都应该彼此关照到。

注重“独创性”和“影响力”

此外,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作者或作品的“独创性”和“影响力”是很重要的,可以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关于“独创性”,应注重作品的“原创”和“独特”。以明诗为例,单独赏析是觉得还不错,声律用字也颇有特点,但如果和唐诗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实际上脱胎于唐诗,缺少了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评价作品或作者时,应该将其放在历史的“十字横纵轴”上,横向和同时代对比,纵向和前人相比,这样评价赏析起来才更具深度。至于“影响力”,则指的是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如不是萧统《陶渊明集序》和苏东坡《和陶诗》对其极力推崇,陶诗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远不及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因此我们评价作者或作品时,还必须具有历史性的评价,否则一味停留在对内容的赏析上,文章就会显得单薄无力。

不同版本,写作时应注明

我们在对文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作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版本,由此文本内容也会出现细微的差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版本的甄选呢?实际上,唐以前的钞本时代由于作品传播受许多限制,因此没有所谓的“权威”版本,很多作品中的异文,校勘意义不大。如陶渊明《饮酒》(其五),到底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望南山”,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已没什么讨论的意义。而到宋以后的刊本时代,作者自己收定的刊本就是“权威”版本,刊本以外出现的异文只能作为参考和补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写论文时就应该注明自己所引用的版本,特别是作品分析中如果出现因版本不同而导致文本内容有差异时,更应在正文或注释中说明“某字(某句)某版本作某字(某句)”,并说明自己认为哪个版本更好,理由是什么,这样文章才更有说服力。如吴梅村《圆圆曲》中“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一句,有的版本作“乌自啼”,写作中就应首先注明自己引用的版本,并表明个人认为是“鸟自啼”还是“乌自啼”版本更好,然后陈述自己的依据和理由。

搜索更多有关“如何提升持续学习的能力?如何更有效的看书和学习理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