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诗词抄写模板:抄诗词打卡,NO.59

人气:478 ℃/2023-11-08 19:05:33

#抄诗词打卡# NO.59

春 宵

宋 苏轼

【评点】这首小诗虽然流传甚广,但它究竟作于何时何地,至今没有定说。孔凡礼《苏轼诗集》把此诗放在“补编”中,并且没有系年和写作地点,题目叫做《春夜》,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千载难解的谜,因为不知道诗的写作背景,是很难入手分析的。以我研究苏轼诗文多年的感悟和本诗的情致,我认为此诗很可能作于熙宁中作者担任杭州通判之时。

全诗写得明白如话,没有艰涩的词语,意味却显得格外悠长,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猜想:究竟是哪些人最感到春宵一刻值千金呢?为什么挂着秋千的院落里会显得暗夜沉沉呢?按照世俗的理解,这是作者在讽刺贵族豪门醉生梦死地恣意享乐,不肯放过一刻春宵,于是乎楼台之上管弦声声,白日里荡罢秋千的佳人早已进入酣甜的梦乡,看似沉沉夜色里,恰好是贵族公子老爷们尽情享乐的时刻。如果这样理解(很多人都是如此理解的),此诗的用意似乎在于讽刺豪门大族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仔细一想,事情怕是没这么简单。假定此诗的确作于苏轼通判杭州时,我反倒认为其中并没有多少讽刺意味,看到“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两句,我首先想到的是仁宗时期词人柳永那首《望海潮》,他描写的杭州是一派什么景象呢?“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笔下的杭州人,户户都是那么豪奢那么富庶,这样描写虽然难免有些夸大,但杭州历来为鱼米之乡,人民富足,却是不假。此时在杭州为官的苏轼,想必见到的情景不会与柳永所言相差太悬殊。于是我又想到的是:身为父母官的苏轼,见到听到的这一切,令他感到满足,感到无愧,感到由衷的惬意。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杭州人永远都能如此富足,千万不要因为王安石变法,把这里的人民赶下地狱。苏轼是个博爱主义者,又是个十分宽容的人,他一向同情贫苦的民众不错,但并没有一见富人便心生怒气予以讽刺的坏毛病,他人生的着眼点远不止于此。由此而言,这首诗的主旨其实并非讽刺,而是祝福。

——摘自 李之亮《苏东坡诗词文精选集(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名家注译本)》

搜索更多有关“诗词抄写模板:抄诗词打卡,NO.59”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