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曹丕与曹植又一场残酷的夺嫡之战:曹丕和曹植斗了1800多年到底谁赢了

人气:169 ℃/2024-04-12 19:41:34

在中国诗坛上大概有两类诗人:第一类诗人一辈子顺风顺水,他们之中有非常杰出的天才,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第二类诗人则命运悲惨,他们之中名垂千古的人物众多,其数量远远超过第一类,但也有许多浑水摸鱼之人,被后人抬高了身价。

如果我们把这两类诗人加以分类,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命运越悲惨的诗人其诗作往往被后人传唱得越多。诗人如屈原、杜甫,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堪称中国诗词界“比惨”冠军,他们的文坛地位和他们命运的悲惨程度成正比。

在认真研究中国古诗词之前,我几乎没怎么关注过第一类诗人,或许因为他们的命运没有大起大落,他们的诗作也往往如小桥流水,对读者的感官冲击力不是很强,我们就很难发现这些诗歌的妙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人眼中更多的都是杜甫、苏东坡这一类天才级人物。

今年夏天,我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读起,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诗经》读到了初唐诗歌。在这次读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被历史轻视、忽视,甚至被遗忘了的天才诗人。究其原因,或是因为他们背了黑锅(并非真正的品德低下),被后人所误判、鄙视,而忽略了其文学价值;或是因为他们一生中顺风顺水,没经过大起大落,所以后人就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使观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所以,命运悲惨的诗人,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位诗人,就是个天才级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帝王——曹丕。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曹丕这个人,我也会介绍到一个曹丕生前和死后皆为对手的人物——曹植。

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在诗文方面其实不分伯仲,但因遭遇不同,经历不同,而被后人给出了不同的评判。其中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同情后者,批判前者;抬高后者文坛地位,忽视前者诗文价值(例如钟嵘在《诗品》中,将曹植列为上品,将曹丕列为中品)。

当我真正静下来读他们的诗,并且重读建安历史后,得出了一个不同于古人的结论: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无论诗歌还是文章,曹丕都不逊色于曹植,甚至曹丕的文学成就是超越曹植的。

历代文学评论家为何独宠曹植,而忽视曹丕呢?

我们还是要回到历史深处寻找答案。

曹丕和曹植,真的是生死冤家——生前,他们是竞争王位的头号对头;死后,他们的诗文也被后人对比评判。

让我们先从他们生前的竞争说起。

自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担任汉朝丞相开始,曹操就一步步走向了权利的巅峰。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他虽然名义上还是汉臣,实际上其地位和权力,已经和皇帝不相上下。他奏事不必称臣,受诏时也不用朝拜。这是曹氏家族企图篡夺汉朝政权的一个明显标志。(虽然曹魏的政权是“篡”来的,但我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大家可以参考我写的另一篇文章: )

这期间,曹操一直在物色自己的接班人。

在25个儿子中,曹操比较欣赏四个儿子,一个是神童曹冲(没错,就是“曹冲称象”的那个神童),另外三个儿子都是卞夫人所生,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

这四个儿子中,曹冲13岁就病逝了,而丕、彰、植三兄弟中,曹彰是最骁勇善战的,但他其他方面的才能都不如两位兄弟;曹丕和曹植,文韬武略都不分伯仲,但二人性情却差异颇大。曹操曾在这两人的抉择中犹豫很久,但他最终选择了曹丕。

曹操的选择是非常英明的。我们如果阅读建安时期的相关史料,以及兄弟二人留下的诗文就可以看出兄弟二人性情的巨大差异。

曹操不选曹植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就是曹植比较任性,做事毫无节制,他还经常喝大酒,喝醉之后经常做出荒唐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一天,趁曹操外出,曹植借着酒兴私自乘坐王室的马车,擅自打开王宫的司马门。司马门只有在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打开,平时是禁止打开的,更不允许王公大臣随意行走。曹操知道此事后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公车令算是替曹植背锅,曹植当然心知肚明。

这一年的十一月,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可见,曹植擅闯司马门的行为,成为曹操心中的一根刺。

即便如此,曹植还没有完败,他还是有机会争夺太子之位的。不过,他实在太不争气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结果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

这件事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从此不再重用他。曹植的命运也从此被改写,从此之后一直到他郁郁而亡,都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曹植的后半生是极其苦闷的,既失信于父亲,又被接下来的两位皇帝——兄长曹丕和侄子曹叡所打压。

曹植的没有节制不仅体现在他酗酒这件事上,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在曹丕称帝之后,曹植一改早期慷慨激昂的风格,在诗文中各种发牢骚,而且语言特别激愤,直到曹丕去世后,曹植的激烈言辞才有所减缓。例如《赠白马王彪》,曹植在这首诗的序中写道: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黄初四年五月是曹丕称帝后第四年(223年)的五月,曹植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共同进京,参加迎节气的大典。到洛阳城之后,任城王曹彰突然暴病身亡(当时大家都怀疑是曹丕把曹彰毒死了,而且《世说新语》上也是记载曹彰被曹丕用毒枣毒死。但此说并没有任何证据)。到7月份时,我和白马王曹彪想共同返回封地,但监国使者却禁止我们同行,让我们兄弟二人在归途中住宿起居都要分开,我对这件事“意毒恨之”。我和兄弟的分别只有数日了,我就用诗文自剖心事,和曹彪别离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仅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植的性格,他将满腔怒火毫无节制、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诸如“意毒恨之”“愤而成篇”等词语,把他心中的愤怒直白地表达出来。

如果换一个皇帝,看到自己的弟弟写下这样的诗,这么肆无忌惮地和自己对着干,估计会大开杀戒。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李后主,在亡国后还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怀念故国的词,宋朝皇帝就忍不了,把他杀了。但拿李后主的词和曹植的诗一对比,我们就发现曹丕的忍耐力真的很强。曹植差不多是公开表达不满,以及对曹丕的怨恨,但是曹丕直到去世都没有杀曹植,由此可见曹丕之仁。不过,曹丕提防曹植倒是真的。

从《赠白马王彪》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植的嫉恶如仇和毫无节制,也能看出曹丕并不像史书上写得那么暴戾。

曹丕之仁还可以体现在政治上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汉献帝把王位禅让给曹丕。说是禅让,实际上就是篡权。在中国历史上,篡位的皇帝有很多,但一般篡夺皇权之后,新的皇帝都会将前朝皇帝置于死地。比如晋恭帝禅位给刘裕之后,晋恭帝就被处死了;南唐后主李煜投降之后,也被毒死了。

而魏文帝曹丕不但没有置汉献帝于死地,还封他做了山阳公,汉献帝一直活到了魏明帝时期,才因病而亡。

第二件事,就是曹丕称帝之后,汉朝旧臣大多都归顺于新朝,但一个叫杨彪的老臣坚决不肯归顺。曹丕不但没有杀了他,反而以礼相待。

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曹丕的仁慈。

曹丕被抹黑的两件大事,都和自己的兄弟有关。

第一件事就是《赠白马王彪》中写到的任城王曹彰进宫之后突然暴毙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曹彰是被曹丕用枣毒死的。

第二件事就是曹丕逼迫曹植在七步内作诗,否则就杀掉曹植。

这两件事都记录在《世说新语》中,但近现代的诸多学者对这两件事提出了质疑。他们觉得曹丕如果真要杀死这两个弟弟,会有更高明的办法,而不是用这么愚蠢的方法。尤其是《七步诗》的传说,曹丕深知曹植的才华,就是让曹植原地作诗也不费吹灰之力,何况七步成诗!叶嘉莹、余秋雨等学者都认为《七步诗》的说法不可靠,甚至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是伪作。如果曹丕真的想杀曹植,会有一千种方法,而且曹植绝对活不成,但事实上曹植活得比曹丕还久。曹丕和魏明帝曹叡都没有杀曹植,只是不重用他,限制他进京而已。

在初步了解曹植的性格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曹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对曹丕的偏爱,是因为曹丕的诗文不是特别注重皮囊之美,而注重其内涵的丰富、意蕴之深远,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这是曹丕和曹植诗文最大的区别。此外,在曹丕的诗文中我还读到了仁和爱,而且极其真挚。

用简单的话说,曹丕的诗文是不打鸡血的,而曹植的诗文明显地充满了浓浓的装饰味。

曹丕在诗文中写了很多关于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作品。

例如建安十三年,曹丕跟随曹操在荆州攻打刘表,战争结束父子二人返程时,路过了故乡谯郡(今安徽亳县),曹丕有感而发,写了《感物赋》

这篇赋的序是这样写的:

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咏叹,乃作斯赋。

意思是说:自从国家发生战乱以来,祖国各地很多城市都变成了废墟,故乡也只剩下了一所老房子没有被毁。我从荆州回来的时候,路过故乡,就住在这里。我还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甘蔗,过了夏天到了秋天,我亲眼看到它们从茂盛生长到衰落凋零的过程,就感悟到“兴废无之常”的道理,于是写了这篇赋。

类似这样,曹丕从生活或者经历中的细节入手写的诗文有很多,都非常细腻并且有一定的哲理。

曹丕还有一篇《感离赋》,是曹操带兵出征,曹丕独自留守时因思念父母兄弟而创作的。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乃作赋曰:秋风动兮天气凉,居常不快兮中心伤。出北园兮彷徨,望众慕兮成行。柯条惨兮无色,绿草变兮萎黄。脱微霜兮零落,随风雨兮飞扬。日薄暮兮无悰,思不衰兮愈多。招延伫兮良久,忽踟蹰兮忘家。

从这段序言中,我们就能看出,曹丕其实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对自己的家人有深厚的感情。

曹操去世后,曹丕写了一篇悼念父亲的诗《短歌行》,写得极其真挚,是一首非常难得的好诗。

短歌行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在曹丕的文章中,还有悼念十一岁就去世的弟弟的《悼夭赋》;表达对阮瑀(建安七子之一)死后其妻儿的同情与关怀的《寡妇赋》等。

除了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之外,曹丕还写文章倡导社会上的黎民百姓也能仁爱。在汉末大乱的时代背景下,他却能够在《禁复私仇诏》中要求人们禁止因复仇而杀戮,希望人们之间相亲相爱,这是非常难得的。

曹丕还在《营寿陵诏》中表达出自己不赞同厚葬的观点。这在古代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在此之前,历代帝王都是在生前就大修坟墓,劳民伤财,几乎没有帝王能像曹丕这样看透生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曹丕在《营寿陵诏》中写道:

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这里有一句话“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尤其醒目。中国历代帝王都希望让子子孙孙传承王权,只有曹丕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迭代和兴衰都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有终结的时候。他不仅看透了时代之盛衰,更看透了生命之无常,因此他不主张厚葬,他不允许自己的棺材里放苇炭,也不能放金银财宝,总之任何世俗愚蠢的厚葬行为他都不想效仿。这种思想非常难能可贵。

曹丕在《典论》中还有一篇文章题为《论方术》的文章,自秦始皇以来,很多皇帝都渴望长生不老、得道升天。但曹丕却根本不相信方术,他在文章结尾写道:“君游眩于子政之言,古今愚谬,岂惟一人哉!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出曹丕不仅是一个有大爱之心的人,而且也非常理性,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一点儿也不像个别史书所塑造的与兄弟自相残杀的残酷帝王。

虽然个人品性与作品之优劣没有直接关系,但一个人的心胸格局还是会在作品中有所表现。

曹丕和曹植二人虽然才华不分伯仲,但为什么后世偏爱曹植呢?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说:“文帝(曹丕)以为尊减才,思王(曹植)以势窘溢价”,一语道破天机。

其实,从二人对文学的认识和领悟角度看,曹丕可以甩曹植好几条街。

曹丕在他创作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典论·论文》中写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乎止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人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这段话论述了文学的价值。曹丕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和荣华富贵都是有期限的,但一个伟大的作者所创作的伟大作品,是可以流传千载的。

近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和反省的时代。钱穆先生说:“建安时代是文学觉醒之时代,当以曹丕为代表。”

曹植对文学的态度如何呢?

他在《与杨祖德书》中写道:

辞赋小道,固不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作为建安时期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曹植此番言论却有些狭隘。杨祖德在回信中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今之赋颂、古诗之流,不更孔公,风雅无别耳。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俦,为皆有愆耶!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经过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钟,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蓄也,岂与文章相妨害哉?

以上丕、植二人对文学截然相反的态度不禁让人感叹,曹丕乃是一代天子,他却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曹植才是真正的文学家,他一生除了文学之外没有其他建树,但他却认为“辞赋小道”,“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这一点不得不让人对曹丕产生敬畏之情。

曹丕不仅在文学的态度上和曹植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他对文章的理解也很深。他在《典论·论文》中还谈到了文章技巧: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是第一个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人。钱穆先生说:“文学贵能自觉独立,其本身即有独立的价值技巧,此即始于建安文学,特别是曹丕发表《典论·论文》以后。”

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诗文中,曹植的诗文一眼就能看出很漂亮,而曹丕的诗文却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有多好。

但是,当我们细品二人的诗文,你一定会被曹丕的作品所吸引。他不是只有个别诗写得精彩,而是他的作品普遍都是上乘的,都能经得住我们的品读。

曹丕的心思很细腻,即使他没经过什么挫折,但在日常生活或者行军途中,他也有所感悟,也能写出非常好的诗。例如《善哉行》:

善哉行(其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这首诗写的就是日常行军旅途中的艰辛。“人生如寄,多忧何为”这句话写得特别妙!意思是说,人生短暂得如同旅客暂住的旅店一样,何必如此忧愁?

曹丕就在这么平常的一个环境中,就写出了这样的好诗,这是绝大多数诗人都做不到的。因此王夫之说:“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桓其孰得哉?(《古诗评选》)意思是说,很细微的感发力量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并引发人们内心的哀乐之情,除了曹子桓(曹丕)谁还能做到呢?

王夫之是十分推崇曹丕的,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后世的学者才花更多时间研究曹丕,曹丕的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20岁的时候,曹丕就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从东汉到魏晋时期,战争不断,曹丕以思妇的视角写这首诗,写出了离别的悲哀,非常动人。

胡应麟盛赞这首诗:“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王夫之亦赞誉这首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和曹植相比,曹丕的才华是藏而不露的,而曹植的才华是光芒四射的。

曹植最有名的《洛神赋》就写得瑰丽无比,他写出了一个想象中的女神形象: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指潜渊而为期”。信手拈来几个词语,我们就会为其文采所折服。在诗文中,曹植的才华的确是毫无保留地施展出来。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写得更有气势:

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这组诗中,除了其一、其二之间没有联系之外,剩余五首诗都采取了“顶针”的手法,使这组诗显得非常有气势。

曹植的诗虽然写得漂亮,其中的反思却不多,而发泄则显得多一点。这和他后半生苦闷有很大的关系。

曹植在晚期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诗叫《七哀诗》: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我很喜欢,尤其是“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这一句,说的是:男子就好像路上的尘土,风一吹就可以飞得很高,飞黄腾达;而女子就像水底的沉泥,如果被抛弃了,就没什么出头之日了。

这是曹植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曹植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他写了一些思妇诗,借思妇之哀愁抒发心绪,语气较曹丕在位时期要收敛很多。这首诗是借思妇和征夫来比喻自己和君王的关系;他说“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其实就是臣(曹植自己)与君的关系,一个臣子如果不能得到君王的任用,就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曹植的后半生都没有大的作为,所以有大把的时间进行创作,他留下的作品更多一些,而且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三曹”乃至建安时期最大的。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

“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去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王夫之先生对曹丕、曹植的评判是非常准确的。他说曹植“铺排整饰”,说到了点子上。曹植的诗文就是非常注重外表的华丽。前文提到的几个代表作都有这一特点。“铺排整饬”是非常容易被后人学习的,只要稍微花心思去修饰,即便没有很高才华的人也能把诗写得漂亮。

但是曹丕的诗文却“精思逸韵”,他的诗不仅仅写出了内心的情感,还有很深远的思考。这种内在的思考和敏锐的感受,是后人无法学习的,所以曹丕的诗“绝人攀跻”。

王夫之还说:“曹子建(曹植)之于子桓(曹丕),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正是在曹植的影响下,后来的宋、齐、梁、陈重视词采和雕塑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风气。曹植虽然把后世几代人的文风带跑偏了,但“对于诗歌整体发展而言,也是一种进步”(叶嘉莹语)。


越读时间:

读书,只为不让生命失色

搜索更多有关“曹丕与曹植又一场残酷的夺嫡之战:曹丕和曹植斗了1800多年到底谁赢了”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