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职场>正文

30岁学什么技术不晚?即将消失的职业

人气:479 ℃/2024-04-09 00:50:36

1,卖糖球的

就是卖糖葫芦的,我们哪儿又叫糖里糕。

一根竿子,上部用麦秸草绑扎成圆柱状,上面插满用竹签穿起来然后沾了糖稀的山楂串,扛起来,或去赶集,或游走在周围村沿街叫卖。

小时候,东姜格庄村有哥儿仨,都是侏儒,被人不友好地称为大等二等三等,卖糖球的是三等,个子矮,又脏呼呼的,(为什么我见过的卖糖葫芦的好像都脏呼呼的?),经常到俺村叫卖,俺们一众小伙伴穷得买不起糖葫芦吃,就跟在三等后边大声吆喝:卖糖球来,吃心儿难受来!卖糖里糕来,吃心儿长驴毛来!

每每如此,乐此不疲!

如今,卖糖葫芦的在农村基本消失了,倒是在城里,偶尔还会看到一些身影。

2,卖冰棍的

背个箱子,里面用被子把冰棍裹起来,串村叫卖。

后来自行车普及了,变成自行车带一个白色的箱子,骑着串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效率提高不少。

经典吆喝声:冰棍冰棍,一毛钱一对儿。

我们村是有过冰棍加工厂的,真正的冰棍,起初是二分钱一根,一毛钱一对的叫雪糕,或者是奶油冰棍儿,所以后来的叫卖声变成了:冰棍儿冰棍儿,奶油冰棍儿。

那个时候,糖是稀有用品,都是糖精替代糖加水冷冻而成。

冰棍是夏天里的奢侈品,只有割麦子、打麦场、扑麦秸等繁重劳动后才能捞着吃上一根,买到后,一点儿一点地用舌头舔,或者是仰了脖,一只手擎高了,往嘴里滴,时间一长,化得差不多了,啪嗒一下掉地上,懊恼得都要哭了。

3、盲人宣传队

这个大部分怕是已经消失了,但是莱阳还有硕果仅存的一支,前天早上我开车走到建设局东边碰巧遇到了,四个人,沿路右边探索南行,可惜我是开车又逆向,没法儿拍照。

唱的是胶东大鼓,莱阳的这支宣传队上过央视,烟台文化馆对他们唱腔唱词专门做过抢救性挖掘,应该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网红村谭格庄镇的李家沟见到过本村的孙姓老盲人的演唱,高吭悲凉,最后一句拉长腔的啊,直把人眼泪唱出来。

4、爆苞米花的

这个手艺在农村已经基本绝迹,倒是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或者是某个景区中偶尔还会看到。

一个被熏得乌黑的钢瓶,一个呼打呼打拉响的风匣,没有糖,仍然是万能的糖精,合了玉米粒,一起用小碗量好了,倒进钢瓶中,在呼呼的烈火熏烤下,压力表缓缓转动,到了一定额度,用手按住钢瓶把手,旋转90度,瓶口放进一个袋子里,然后照准开瓶的机关,一脚蹬上去,于是“嘭”的一声巨响,爆裂的玉米花喷到袋子里,偶尔崩出袋外的,便是围观的小伙伴们的福利啦,争相抢来,咔嚓咔嚓嚼着,满口的香味,一脸的满足。

爆苞米花时的烧柴,谁来爆谁提供。而且限定的是玉米棒骨,其它的原则不收。

5、钉马掌的

这个工种在胶东应该是已经绝迹了。驴、马都从主要生产工具蜕变到动物园里了,哪里还有掌蹄子的生存空间呢!

那个时候主要是赶集时才会看到。

驴、马的蹄子像人的指甲盖一样,会不停地长,如果不及时切去,就会影响它走路,所以,过一段时间,就要牵到集上找钉马掌的来修理一下。我们哪把钉马掌的称为钉驴蹄子的。

集市上有一个架子,然后把驴子绑到架子上,四蹄悬空,掌蹄子的带了挂过脖子的长围裙,搬一个凳子,扳过马蹄按在上面,一手握了锋利的切刀,用胸口抵住,一片一片地切下,然后,用事先锻造好的铁的马掌对上去,用锤子把铁钉砸进蹄子里固定住,就算完工了。

切比较简单,钉需要技巧,因为会痛,一旦驴不胜怒,蹄之,可不是闹着玩的。

切下来的马掌片是养花的好肥料,我姥爷养花的诀窍之一就是去集市上讨了马掌片来,换盆的时候,垫在盆底做底肥,花儿们长得又壮开得又大。后来我养花时,也是如法炮制,还特地去沐浴店集上去捡过马掌片。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搜索更多有关“30岁学什么技术不晚?即将消失的职业”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