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杜牧清明诗一首,唐诗里的情怀,16杜牧清明

人气:390 ℃/2024-02-27 05:00:31

杜牧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而他本人也很争气,没有富家公子身上那种恶习,所以在少年时代,杜牧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除了饱读诗书,还特意钻研兵法,为《孙子兵法》作注,由此可见,杜牧是希望成为一位将军,可以去到战场冲锋陷阵。但是杜牧的一生却很不幸,夹在“牛李党争”中,和李商隐一样成为了两派斗争的牺牲品。

杜牧的一首《清明》,把自己内心那份忧愁之感、落魄的神态描绘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开篇诗人以一种极为直白的口吻来描写,清明时节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看上去细雨蒙蒙,整个路上的行人,那都失魂落魄,每个人都表现得很是忧愁。

前两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后两句写得巧妙生动,“我”的“借问”,牧童的“遥指”,“杏花村”便从此站上了舞台,不光是以它为名的美酒名扬天下,围绕着杏花村的乡村盛景也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见到酒家如何,诗人没有交待,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地,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宽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吧。

公元844年,41岁的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第2年清明时节,心境低落的他便想着去看望歌妓程氏。

程氏是杜牧之前任苏州刺史时的故人,深得他喜欢。杜牧在清明时节得知程氏隐居于杏花村时,杜牧便打马过去寻找,由此写下千古绝唱《清明》。

这首诗,引出酒家"杏花村"在何地的争议,安徽池州和山西汾阳都榜上有名,但因有闻名的"杏花村汾酒",山西汾酒一跃成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安徽池州建了杏花村景区,还举办了清明公祭杜牧大典,催生了火红的旅游业。

搜索更多有关“杜牧清明诗一首,唐诗里的情怀,16杜牧清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