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黄帝炎帝华夏族,通过山海经分析上古华夏族的活动地域

人气:421 ℃/2024-04-05 04:36:07

《山海经》是华夏族的一本史诗。由于中国古人的文字记载于甲骨、青铜、竹简,导致中国早期的并没有希腊、两河、印度那样出现长篇的史诗。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往往是只言片语,而《山海经》就是这些传说的总汇。本文试图解密其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这些内容几乎占据《山海经》四分之一的内容,主要记载古代雍州、巴蜀一带的地理和传说。

一,《西山经》中的山川形势

《山海经》中的地理范围,总体不出战国时代人么了解的地理范围。东经系列主要写的是山东半岛一带;北经系列主要描写山西、河北、辽宁一带;南经系列主要描写荆楚、吴越一带,少部分涉及巴蜀;西经系列主要描写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巴蜀一带。以上每一部分都有4篇内容,而描写中部伊洛河一带的只有一篇《中山经》。《山海经》所表现的范围和《禹贡》也是一样的,都是战国时代的地理知识。司马迁将两者并列,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山海经》中的线索,主要有山脉和水文,我们首先来看山。综合《西山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四篇,可以得出这里的主要山脉有华山、六盘山、白于山、崇吾山四座。其中的华山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秦岭,文中华山的河流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北流注于渭”,二是“南流注于汉水”,而且该山脉上有太华山、小华山、南山(终南山)、嶓冢山等山峰,其中嶓冢山是汉江的发源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这座山脉无疑就是秦岭。

《西山经》中的主要山脉

第二座是六盘山,该山脉的河流水系主要流入黄河、渭河和泾河,如“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苕水出焉,东海流注于泾水”可见,改山脉应当位于黄河、渭河、泾河的分水岭。其中还记载“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是泾河发源地。该山就是今天的六盘山。六盘山最高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地处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

六盘山

白于山是黄河几字形内部的一座大山。该山的河流基本都是“西流注于洛”、“东流注于河”,还有“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的记载。可见该山和六盘山应该是相连的。根据位置来看,应该是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一带,这里发源了无定河、延河等均向东流入黄河,在定边附近,还有河流流向渭河和泾河。另外这里还有一支洛河“北流注于河”,该河可能是鄂尔多斯的古代的一向北流入黄河的河流。

而西部山脉记载最多的是崇吾山,该山脉中有着许多具有传说色彩的著名山峰,如不周山,昆仑山,天山等。其中昆仑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上古时代的民族对于青海的地理状况是十分清楚的,他们知道黄河发源于青海,反而到了汉朝却不知道了。这里的昆仑山应该就是现在的巴颜喀拉山。

巴颜喀拉山: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

至于其他的不周山,天山,三危山等,不知道具体是指的哪一座山,不过总体而言都位于青海一带。这些山脉的许多河流都“西流注于流沙”,向西流入沙漠,十分符合青海一带的地理状况。

《西山经》中的河流除了河水、渭河、泾河需要注意之外,就是黑水、弱水、赤水三条重要的河流。其中黑水和赤水是两条平行的河流,都向南流入了南海,根据推断,两河分别是金沙江和澜沧江。古人并不知道长江的上游是金沙江,反而认为长江源头是岷江,因此认为金沙江是单独入海。而弱水,的确就是今天流入巴丹吉林沙漠的弱水河。

二,《山海经》中的上古传说人物

《山海经》中关于黄帝的传说主要位于西经系列。如《西山经》记载了黄帝的活动地区——昆仑丘。《海外西经》提到了黄帝的“轩辕国”,著名的刑天和黄帝争夺大战的故事也记载于此。《大荒西经》记载了轩辕台、弇州国,《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可见,青海一带是黄帝一族活动地区。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海内西经》

夏朝有些事迹也出现了。《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可见大禹曾经在此攻打过共工。传说这里有最高的山叫做不周山,就是共工撞断的。后启也出现在西经系列中。《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记载了夏后启舞《九招》的故事。《大荒西经》有“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的记载。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海外西经》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

夏后启

周人的祖先的事迹也出现在了西经系列。《大荒西经》讲道:“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周人是著名的农耕民族,其祖先是后稷和叔均,这里讲到两人进行农耕的事迹。周人是炎黄、夏人的后代,因此也是姬姓。而北狄是尚未进入农耕的姬姓部落,《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在春秋时期,还有许多北狄是姬姓的。

除了炎黄的民族之外,西经系列的著名的民族还有很多,其中西王母值得注意。《西山经》中记载“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是上古时期传说居住在昆仑山一带的女神,在《归藏》《竹书纪年》中都有相应的记载。而《穆天子传》则记载周穆王周巡天下,访问西王母的传说。

汉代"西王母"画像

西经系列记载的古代传说人物还有颛顼、共工、女娲、炎帝等。不过只有只言片语。如对颛顼的记载有“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对炎帝的记载有“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对女娲的记载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对重黎的记载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曀,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等。

三,西经系列的解释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西经系列记载的地理范围大概位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一带,涉及的民族主要是炎黄族。如果我们将这些信息和考古学、分子人类学、语言学相对比,就能够得出上古时代华夏族的迁徙信息。

根据分子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汉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大约在5万年前,现代人类开始从滇缅一带进入了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晚期智人遗址是丽江人、柳江人,其时间都是在5万年前,都具有了黄种人的骨骼特征。进入中国后,开始分化为两支,一支从沿海走,演变为百越;一支从内陆走,演变为百濮。百濮又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沿着长江流域前进,演变为了苗蛮,一支沿着青藏高原北上,最终到达了甘肃一带,称为“先羌”。藏族就是进入青藏高原内部一支。

东亚人迁徙路线

羌人到达了甘肃一带,开始出现了分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发展出了农业,成为了农耕民族,也就是华夏族的前身。黄帝一族为姬姓,属于西羌的一支,主要以游牧为主,活动于青海、黄土高原,而北狄是其后代。《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的记载,就说明了和炎黄有密切的关系。在黄土高原发现了石峁遗址,可能是黄帝一族活动中心。

而炎帝为姜姓,是发展出了农耕的这个支系。《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说文》认为“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古代的“羌”和“姜”实际上是一个字,《说文》注解云:“男羌为羌,女羌为姜”。《水经注》考证,炎帝所居住的姜水就是岐山之下的岐水:“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在西周时期,渭河上游一带依然有“姜氏之戎”。《国语》记载“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古代传说神农氏炎帝一族创造了农业,正符合这个地理分布。在今天渭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大地湾遗址,很有可能是炎族的遗址。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知道了炎黄的来源,就明白为什么夏朝的有关记载也出现在《大荒西经》了。夏人是炎黄族的后代,也就是羌族的后代。新语·术事》云:“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产高密(禹),家于西羌”。《盐铁论·国病》亦云:“禹出西羌”。我想这些记载够鲜明了,无须再论。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卜甲

周人是夏人的后裔,自称是夏人,因为擅长农业而被商朝人称呼为“周”,“周”在甲骨文中就是农田的形态。周人也是炎黄通婚的民族,其父系为姬姓,母方为姜姓,《史记·周本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周族的祖先是弃,因为擅长农耕,于是担任了夏朝的农官后稷,其子孙一直世袭这个官职。夏朝灭亡后,周人失去了官职,流窜于戎狄之间,实际上周人和戎狄本身就是一族。商朝人不断对西边的方国作战,这些方国被称为“羌”,意思就是牧羊之人。后来周人在渭河上游一带重新开始定居农业,才开始发展壮大。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了解为什么黄帝、夏人、周人的事迹会出现在《山海经》的西经系列了。

搜索更多有关“黄帝炎帝华夏族,通过山海经分析上古华夏族的活动地域”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