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最美的兴安灵渠视频:走近千年灵渠品味古今魅力

人气:179 ℃/2024-02-18 23:00:58

灵渠讲解员在讲解郭沫若游览灵渠时写下的《满江红·灵渠》。记者谭熙 摄

1963年3月,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游览灵渠时写下《满江红·灵渠》。在这首词的跋文中,郭沫若先生赞誉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是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2018年被公布为世界灌溉遗产。可以说,灵渠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运河工程悠久历史和高超技术的一段运河。

前几天,我市举办灵渠深度采访调研媒体行活动,来自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属媒体的记者们走进灵渠博物院深入了解其修建历史,走访灵渠亲身感受其山水人文之美。

延续千年的运河

提到灵渠,得从2000多年前说起。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为统一岭南,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军南征百越。经过湘桂走廊进军岭南的,就是其中的一路。秦军的进攻,遭到当地百越民族民众的顽强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

秦始皇乃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和民夫在兴安县境内的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转运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终于建成,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粮草,迅速统一岭南,设置三郡,即桂林、南海和象郡。

在这2000多年历史里,灵渠的故事离不开以下这几个人。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途经兴安时见灵渠年久失修,难以通航。为保证军需运输,马援便督率士卒整修、疏通灵渠。如今,在灵渠铧嘴上的美玲亭里还有一块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兴安县令梁梦雷所题的“伏波遗迹”石碑,就是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疏通灵渠的事迹。

到了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唐代政治家、中唐著名诗人李渤在桂管观察使任上视察兴安,见灵渠因“年代寖远,陡防尽坏,江流且溃,渠道遂浅”,于是下令重修灵渠,“重为疏引,仍增旧迹,以利舟行。”这次不仅重修了铧嘴、陡门和堤坝,还在灵渠之上建了第一座石拱桥——万里桥。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任桂州刺史的鱼孟威途经灵渠见其毁坏多年而未修复,于是下令于当年九月兴工重修灵渠,此次重修,“其铧堤悉用巨石堆积,延至四十里”“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重”。修浚后的灵渠在工程技术和施工质量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

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九月,任广西提点刑狱兼领河渠事的李师中见灵渠“寖以湮废,公私患之”,立即组织重修灵渠,用“燎石以攻,既导既辟”的方法,去除渠道顽石,并加以疏浚,将陡门增至36座。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也儿吉尼、严震直、陈元龙、李秉衡等人也组织了灵渠疏通、重修事宜。其中,李秉衡重修了水毁铧嘴和大、小天平坝,修复陡门、石堤。“我们今天看到的灵渠,基本上是这次重修后的面貌。”灵渠研究会会长刘建新说。

名留史册的创举

在灵渠铧嘴上,一块刻有“湘漓分派”四个大字的石碑最好的概括了灵渠。灵渠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南渠、北渠全长36.4公里,再加上渠首枢纽600多米,整个工程约37公里,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组成,附属工程由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桥梁等组成。

有水利专家说,在灵渠渠首通过大、小天平坝将湘江水位壅高2米左右,越岭渠段最大开挖深度15米多,全线自流,南北渠平均坡降分别为0.91‰和1.69‰,全线建设通航水闸36座。“从现代运河工程角度看,灵渠的规模不大、工程技术难度指标不高,但放在2000多年前来看,这个工程是相当了不起的创举。”

“灵渠不以工程浩大见称,而是以‘巧’见长。”刘建新这些年对灵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总结了几点灵渠的科学价值。首先是科学选址。在复杂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下,选择距离漓江支流始安水较近、水位高于始安水1.5米的海洋河(古称海阳河)分水塘这一最佳位置建坝分水,体现了高超的勘测水平和智慧。其次是巧妙的设计。在渠首设置人字形溢流坝,把湘江上源海洋河水位抬高并按“3:7”的比例分别流向漓江和湘江下游,引湘入漓,实现通航,同时最大程度减小了上游河水对坝体的冲击。“在渠道设计上,灵渠没有一公里是直的,渠道蜿蜒曲折,以降低落差、减缓了江流的速度,便于通航,是弯道代闸原理在运河建设中实际运用的最早例证。同时,在航道上创设陡门是现代多级船闸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唐代时灵渠上已有陡门18座,到了宋代时已达到36座。在渠道上还有5处自动泄洪装置——‘泄水天平’,用于宣泄渠道中过量的洪水,确保渠堤和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灵渠还有一“巧”,就是精当的施工。无论是现在可以在大、小天平坝看到的“鱼鳞石”,还是在灵渠博物院和四贤祠里看到的“铁码子”、松木桩等,都见证了当时精当的施工。

“灵渠最初作为一条军事用途的人工运河而存在,后来成为具有军事运输、水利灌溉、商贸流通、防洪排涝、工商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刘建新说,灵渠修通后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纽带,对实现中国统一、边疆巩固、促进岭南地区发展、促进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促进南北民族融合、促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灵渠是历史上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工程之一。”

在灵渠博物院里,记者看到了一个造型独特的胡人俑,以及在兴安出土的水晶珠、红玛瑙珠、琉璃珠等文物。在刘建新所著的《灵渠》一书中写道:“到了汉代,灵渠的货物运输逐步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当时中原通往岭南有两条主要货运航线,都溯湘江而上,经过灵渠转漓江、下桂江而抵梧州。然后,或出浔江,入绣江,穿越玉林平原,转南流江,抵达合浦港直至出海,或顺西江而下番禺(今为广州)。自汉代及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原产品输入岭南,岭南及东南亚诸国的士特产输入中原,大多走这两条航线。可以说,灵渠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在刘建新看来,兴安县灵渠岸边陆续发现了汉代及唐代的胡人俑,不仅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讲述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灵渠纽带作用的故事,阐明了这条通道连接中原与沿海及海外的作用。

“湘漓分派”的石刻。记者谭熙 摄

灵渠博物院展出的文物。记者谭熙 摄

至今滋润沿岸农田

建于两千多年前的灵渠,在设计越岭运河、弯道代闸的弯曲航道、利用综合水利设施准确控制水流等方******有创新和代表性的成果。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灵渠一直是岭南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战略交通线路,直至1928年桂黄公路、1938年湘桂铁路陆续建成通车,其水运功能逐渐退化。至20世纪中叶以后,通航了两千多年的灵渠水路运输完全为陆路运输所取代。

然而,虽然水运功能不复往昔,但灵渠如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灌溉。

灵渠流经之地属湘桂走廊,沿途土地肥沃,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发挥灵渠的灌溉作用。至12世纪时,灵渠的灌溉就已达到相当规模,灌溉体系已初步形成。此后灌溉效益越来越突出,在历次灵渠工程维修时被重视的程度也不断提高。乾隆年间的《兴安县志》中就有记载,北宋李忠辅修灵渠时,就“溉田甚多”。在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灵渠灌溉的记录。据18世纪的文献记载,当时灵渠灌溉面积约数千亩。1938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当时灵渠保灌面积为8502亩。1949年之后,随着对灵渠工程的系统修复和灌溉体系的续建扩建,灌溉面积大幅增加。

20世纪50年代,灵渠南渠北渠沿岸大量修建支渠、农渠,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扩大灌溉面积。灵渠上的水涵是自流灌溉的引水口,将水直接引入附近的田垌,需要水时扒开田坝口子,水就可以自动流入稻田;在渠高水低的地方则使用水车、水轮泵等提水灌溉。

记者从兴安县了解到,为充分发挥灵渠的灌溉效益,兴安县委、县政府在历史基础上对灵渠进行了全面修复,并维护、扩建和新建了几条灌溉支渠,维修改建部分灌溉堰坝,原有的灌溉筒车改为水轮泵,还修建了支灵水库等补充灵渠灌溉水源,使灵渠灌溉工程体系更为完善,灌溉效益大大提高。

近年来,兴安县依托灵渠丰富水利资源优势,根据灵渠两岸农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葡萄、草莓、柑桔、水稻等优势特色产业,并利用产业优势,积极创建特色农业示范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目前,兴安县在灵渠两岸共创建了自治区级特色农业示范区二个,分别在溶江镇、严关镇创建了约6.6万亩的兴安县灵渠葡萄产业示范区,在兴安镇创建了1.6万亩的兴安县灵渠禾苑粮食产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创建,带动了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去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以上。

打造灵渠品牌新篇章

记者一行人走进灵渠景区看到,不仅有住在附近的居民在景区里散步、慢跑、跳广场舞,还有不少游客跟随着景区讲解员认真了解灵渠的历史文化,乘坐游船泛舟灵渠之上,沉浸式感受灵渠的风光,走上“鱼鳞石”的大小天平坝和千年灵渠“亲密接触”。

近年来,兴安县以灵渠申遗为重点,实施灵渠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系列工程,推动灵渠保护修缮、保护立法、价值研究、文化展陈、灵渠补水、南渠局部复航、环境整治、灵渠申遗、适度利用等九大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在做好灵渠常态化保护的基础上,兴安县也在灵渠文旅融合上下大力气。2019年8月底,兴安灵渠南渠局部复航仪式在兴安县黄铺村(以前的《兴安县志》称为“黄浦村”)黄铺码头举行,这条千年古运河,重现它昔日的繁华。2022年3月,覆盖灵渠南、北渠部分河段、累计长约6.5千米的灵渠清淤工程如期竣工。

2022年2月16日,我市召开灵渠保护提升工作专题会,把灵渠保护提升作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世界级标准全力抓好保护提升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县两级联动,推动灵渠保护提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制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渠保护规划》《灵渠申遗文本》等修缮及申遗规划,尤其是《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与此同时,会议要求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景区来规划、设计、建设灵渠景区,这意味着将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对灵渠进行旅游开发。提档升级灵渠文旅业态,推出“灵渠人家”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寻秦访古”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态,不断推动灵渠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

为此,兴安县围绕灵渠探索“旅游 水利”和“旅游 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对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个村屯进行了改造和提升,打造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灵渠南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灵渠北渠幸福花田乡村休闲旅游区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灵渠文旅品牌越做越强。

此外,兴安县正在推动灵渠保护提升方案,计划通过增加灵渠夜游、灯光秀等项目不断提高灵渠的知名度,并推进举行高规格的灵渠文化论坛、灵渠文化节,不断增加灵渠国际影响力,让灵渠成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靓丽名片。

来源:桂林晚报

搜索更多有关“最美的兴安灵渠视频:走近千年灵渠品味古今魅力”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