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浙江湖州古韵,湖州味道,宋韵湖州②苏东坡眼里的湖州

人气:197 ℃/2023-11-22 17:47:20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全文6473字,阅读约33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宋高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明朱之蕃临宋李公麟苏东坡画像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颠沛传奇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案件的缘由和起始都跟湖州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4月,苏东坡从徐州太守调任湖州太守,官职全衔是“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湖州军州事”。苏东坡4月到任,7月底就被御史台派人到湖州逮捕押送进京。苏东坡在湖州为官仅三个月,但与湖州情缘其实早在他赴任湖州前就结下了,我们循着《苏东坡集》诗文线索,参以其他资料,算起来,苏轼到湖州不下五次,给湖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苏东坡第一次到湖州,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熙宁四年苏轼通判杭州,次年十二月,受转运司差遣,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统一规划水利建设。这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等诗作中有明确记载。第二次是熙宁六年(1073),与“开运盐河”有关,这次时间最短,行色匆匆。第三次是熙宁七年(1074),苏轼有转知密州之命,秋末成行,苏轼与朋友在湖州的“六客会”是北宋一次重要的文人雅集。第四次,便是自徐移湖任知州的这一次,时在元丰二年(1079),《湖州府志》有详细记载:“元丰二年四月二十日到,七月十八日罢”。为时三个月零八天,这一次苏东坡留下诗文较多。第五次,在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就是《定风波》里写到的十五年后再过吴兴作《后六客词》的那一次,这是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到访湖州。自此以后,苏轼北迁南谪,再也没有到过湖州。

苏东坡五次过湖州,有四次都留下了诗文。他对湖州的喜爱溢于言表,尽情地赞美起来真的不吝辞藻。还没到湖州地界,他就开始充满想象和向往了,《将之湖州戏赠莘老》中说,“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鬓丝只好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他觉得还不瘾,又一口气写了七首《赠孙莘老七绝》,把个“水云乡”说得既富庶又清绝。“天目山前渌浸裾,碧澜堂下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夜来雨洗碧巑岏,浪涌云屯绕郭寒。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意求看”;“夜桥灯火照溪明,欲放扁舟取次行。暂借官奴遣吹笛,明朝新月到三更”;“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水光。时复中之徐邈圣,无多酌我次公狂”。他甚至和孙太守相约,“暖余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他在《墨妙亭记》这样描述,“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道场清秋

七年后接到移湖之命,苏东坡内心满怀喜悦,他在《湖州谢上表》中说,“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湖州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印象,他在赴任途中写了《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与弟弟苏辙约定,“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苏轼到任后,登山夸山,临水赞水。游道场山何山,“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端午遍游诸寺登飞英塔,“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赞“苕水如汉水,鳞鳞鸭头青,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游法华山,“谁云四万八千顷,渺渺东尽日所晒。归途十里尽风荷,清唱一声闻露薤”。他很享受吴兴的无穷美味,“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运肘风生看斫鱠,随刀雪落惊飞缕。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他赞赏“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的溪边石蟹,甚至幽默地说:“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元赵孟頫书苏东坡《游何山道场山诗》(摄自“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他很喜欢湖州是个无事之邦,“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巳稀。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他甚至要别人不把他当作太守,“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苏轼出守湖州后,经常自嘲为“闲”太守、“懒”太守、“馋太守”,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屡次表示对湖州的喜爱之情,他在《答范纯夫》信中说“此间湖山信美”,答吕熙道则云“湖州江山风物,不类人间。加以事少睡足,直拙者之庆”。他还约秦观及杭僧参寥在“秋尽”之时来湖一游。但这一切都没有来得及实现,就在苏轼毫无思想戒备之时,就被子虚乌有的所谓“罪证”逮捕了。

问题出在苏东坡递交的《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湖州谢上表》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御史们指摘苏东坡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给苏东坡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苏东坡在湖州写的诗《吴中田妇叹》有言“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赠孙莘老七绝》写道“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这两首诗也被检举为“罪证”。此案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而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而称“乌台”,所以称“乌台诗案”。

骆驼桥旧影

苏东坡是一个重情之人,给弟弟苏辙写了《狱中寄子由二首》以作告别,“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诗的最后写道:“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桐乡指棺木,意思是说我死后就葬在浙江西吧。为什么要选葬浙江西呢?事后苏轼有自注说:“狱中闻杭湖间民为余作解厄道场者累月,故有此句”。宋代杭、湖均属于浙西路。苏轼就捕赴御史狱时,湖州“郡人雨泣”。以秀才贾收为首的湖州百姓,在骆驼桥上和河两岸排满香案,齐声哭祷上天,保佑苏太守平安,祈求他逢凶化吉。据说吓得狐假虎威的八品台吏连夜撑离市河,宿在城外,并要通判派兵保护,在三里桥过夜。苏轼在狱中听说,给他精神上极大的安慰,十分感动,才有了“知葬浙江西”的冲动。

时隔多年以后,苏轼在答湖守刁景纯时,回顾了他在湖州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吴兴自晋以来,贤守风流相望,而不肖独以罪去,垢累溪山。景纯相爱之深,特与洗饰,此意何可忘耶?在郡虽不久,亦作诗数十首,久皆忘之。独忆四首,录呈,为一笑。”最后苏轼还不忘拜托湖守照顾湖州的老朋友,“耘老病而贫,必赐清顾,幸甚”,耘老就是秀才诗人贾收。

据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贾耘老在苕溪之上,景物清旷,东坡作守时屡过之,题诗画于壁间。”谈钥的《吴兴志》记载,“贾收,字耘老,有诗名,喜饮酒,其居有水阁曰‘浮晖’。李公择、苏子瞻为州,与之游,唱酬极多……收素贫,东坡每念之,尝写古木怪石,书其后以赠耘老云:‘今日舟中霜寒,十指如悬槌,适有人致嘉酒,遂独饮一杯,醺然径醉。念贾处士贫甚,无以慰其意,为作古木怪石一纸,每遇饥时,辄一开看,饱人否?若吴兴有好事者,能为君月致米三石,酒三斗终君之世者,当便以赠之。不尔,可令双荷叶收掌,须添丁长,以付之也。’”贾收有诗名,爱喝酒,家中还有一个很有情调的水阁,与李常、苏轼交情甚笃。李常、苏轼于熙宁、元丰间先后知湖州,皆与之游,酬唱甚多。贾收家境不宽裕,苏轼经常记挂,并画枯木怪石相赠。苏轼离开后,贾收特意建造“怀苏亭”纪念,其诗集也定名为《怀苏集》。随便再说一句,贾收的侄孙贾安宅是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是湖州历史的第一位状元。

白雀法华松径旧影

苏东坡的湖州朋友甚多,熙宁七年(1074)的“六客会”,其中张先、刘述、陈舜俞三人均为湖州人。苏轼在事隔十五年后写的《定风波》一词回忆说:“余昔与张子野、刘孝叔、李公择、陈令举、杨元素会于吴兴。时子野作《六客词》,其卒章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凡十五年,再过吴兴,而五人者皆已亡矣。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后六客词》”。张子野即张先,宋朝著名词作家,人称“张三影”。他年长苏轼许多,两人却为好友,两人诗词唱和不少。刘孝叔名述,熙宁初任侍御史,曾弹奏王安石“轻易宪度”。熙宁八年(1074)四月十一日苏轼作《寄刘孝叔》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陈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人,后迁居枫泾奉贤乡。

苏轼与文同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文同“知湖州”途中去世后,苏轼即接任湖州知州事。北宋的文苏以竹为绘画题材,以作者的人格精神为旨归,以水墨方法为表现形式,以诗书画结合为艺术内蕴,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在艺术思想和笔墨语言上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开拓出了中国绘画的一种新的审美境界。苏东坡在《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因此“湖州竹派”的命名最早就出自苏轼笔下。苏轼在湖有画竹的美好回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坡题跋》一百七十三条《书画竹》载:“归自道场山,遇大风雨,因憩耘老溪亭,命官奴秉烛捧砚,写风雨竹一枝,题云:‘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此题跋书于元丰七年(1084)七八月间,记的是元丰二年(1079)五月,在知湖州期间的事。苏轼与客人一起游览道场山、何山,在回来的途中遇到刮大风、下大雨,就在贾收耘老溪亭避雨。他命官奴点燃蜡烛,手捧砚台,自己兴致勃勃地在墙壁上画《风竹图》,又作《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一首,将竹枝在风雨中掀舞之势描写得淋漓尽致。270余年后的元至正十年(1350)又是一个五月,“元四家”之一吴镇来湖临摹石刻的苏轼《风竹图》,画面上吴镇留下一段题跋:“东坡先生守湖州日,游何道两山,遇风雨,回憩贾耘老溪上澄晖亭,命官奴执烛,画风竹一枝於壁间。后好事者刻於石,寘郡庠。予游霅上,因摩挲断碑,不忍舍去。常忆此本,每临池,辄为笔游而成,仿佛万一。遂为作此枝以识岁月也。梅道人时年七十一,至正十年庚寅岁夏五月十三日竹醉日书也。”《仿东坡风竹图》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元吴镇《仿东坡湖州风竹图》

苏东坡的“闲”太守、“懒”太守、“馋太守”是风雅自谦而已。与在其他地方任职一样,苏东坡受百姓喜欢,在于他一到任就为百姓做事,想着造福于民。苏轼第一次到湖州公干,浙西地区水患刚过,苏轼奉江南转运司檄文,到湖州和秀州视察堤岸。面对太湖常发水患的问题,苏东坡吸取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治水的经验,建议先治吴江西岸茭葑芦苇之积,“则水东泻而无壅滞之患”,上述几州都能受益。苏轼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的疾苦,他到任之时,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后来又久雨不晴。悯农的苏东坡两度率领僚属、百姓到城郊的黄龙洞举行仪式,祭祀黄龙,祈望天晴,并作诗刻于石壁上。他在湖州城南筑堤,后人名之为“苏堤”。“苏堤,在府城南岘山寺前,宋苏轼知州事,苏轼所筑。”

黄龙洞口的摩崖石刻

在湖州,苏东坡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全新的内容,那就是直接描绘人民的辛勤劳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辛。《画鱼歌(湖州道中作)》,是一首描写渔民辛勤劳动的,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一幅“寒天画鱼图”,“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渔民们忙碌劳累却是所获无几,表达了对渔民深深的同情。《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描写吴中农民在天灾人祸逼迫下“卖牛”“拆屋”的苦况:“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这里,诗人写了湖州秋季常见的淫雨,早霜等自然灾害,写了在天灾面前农民眼枯泪尽的痛苦,露宿获稻的辛勤。进一步叙述了农民贱价乞售直至卖牛拆屋来缴纳赋税的苦况,这就把农民的痛苦提到了社会问题的高度,最后,“不如却作河伯妇”的血泪控诉,就成了最强烈的控诉,这可以说是苏轼诗歌中很可宝贵的篇章。

飞英公园里墨妙亭之冬

熙宁五年(1072)冬,苏东坡在任杭州通判时,受江南转运司差遣,来到湖州帮助知州孙觉勘察堤堰、治理水患。当时孙觉建筑一座墨妙亭,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序中说,“孙莘老移守吴兴时,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苏东坡还应邀写了《墨妙亭记》。全文420字,精辟论述了王羲之、颜真卿等的书法艺术,成为千古以来书坛的名作,在飞英公园内重建的墨妙亭刻有这篇记文。道场山的北侧学士山,又名苏台山,山下也唤名苏湾,就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其人其政。苏湾东临碧浪湖,南依苏台山,北为岘山。明万历《湖州府志》载“苏湾鱼钓”是岘山八景之一。苏湾村南侧的苏台山,又名学士山,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学士山府城南苏湾,与岘山相对,苏轼尝游此,故名。”

东林山麓回仙桥

乾元半月泉苏轼苏轼纪游碑刻

据《东林山志》的记载,东林山东麓的回仙桥就是苏轼命名并手书刻石,他还专门赋有《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诗,诗前有题记云“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诗歌的全文如下:“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符离道士晨兴际,华岳先生尸解余。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凄凉雨露三年後,仿佛尘埃数字余。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半月泉在德清县乾元镇北门外石壁山之阳,晋咸和年间开凿,石罅如半月,泉清冽,初名灵泉,后更名半月泉,泉畔曾有慈相寺、然泉寺。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曾携友游玩至此,并题诗纪游。现留有苏轼纪游碑刻一方,是徐秉愿等人于清嘉庆九年(1804)六月十日重摹。碑之前半部分有楷书“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等字;后半部分用行书题诗一首:“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款署:“东坡”。赵孟頫、俞曲园都曾来观赏。现长兴碧岩山上遗存的“清空世界”四字,据传为苏轼所题。清初诗人施润章所写的《游碧岩记》有“苏文忠尝题字其上,今剥落犹仿佛可辨……”的记载。

弁山碧岩清空世界

苏轼到湖州五次,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游历了湖州的飞英寺,飞英塔、白苹洲、红寥汀、道场山、何山、岘山、卞山、黄龙洞、骆驼桥、碧澜堂等名胜古迹,寻幽探胜、登高望远,观花赏月,吟诗宴游。湖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姓名、诗句命名一些山、堤、亭、台。据同治本《湖州府志》所载,就有苏堤、苏台、怀苏亭、学士山、爱山台、爱山书院、六客堂、四贤堂等,苏轼在湖州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湖州是中国雕版印刷重镇,苏东坡传世的版本都出自湖州之手,南宋的王十朋曾四任湖州知州,仰慕苏东坡的他,专门纂集了一本《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是宋代重要的苏诗分类注本。明代湖州人茅维对它进行了删改与补充,题名《东坡先生诗集注》,是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的苏诗分类注本。茅维还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刻了七十五卷的《东坡先生全集》,其取材丰富,搜罗比较完备,编排分类也较为合理,是收入苏文、苏词最为齐全的版本,影响最大,明清多有翻刻。茅维的这两个版本都在“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展出。

明茅维《东坡先生全集》(摄自“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秋练爱山台

苏东坡绝对不会想到,“尚爱此山看不足”会被湖人提炼出“爱山”两字,以此珍惜和纪念他的足迹。清同治《湖州府志》载:“爱山台在府治后西北隅,宋郡丞汪泰亨所创,取自东坡名句‘尚爱此山看不足’”。其后历代文人对此台题诗作文,篇什甚多。明苏士润《重建爱山台记》中写道:“薄暮四眺,则道场一峰峭拔峰岩,山顶有浮图,高可数百丈,耸然而峙,烟村云树,郁郁芊芊,竞献奇于台前……”,此描素概括了爱山台的景观特色。先后历元、明、清二朝,屡有修建,台上建筑湮废无存,爱山台遗址犹存。1962年,吴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爱山台,后因台基下沉,拆台上建筑物,1975年,市城建处对台基进行加固,湖州籍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为重修爱山台书写了匾额。无论土墩高低,“爱山”之名世代相传下来,就是湖州人对苏东坡念念不忘的一个见证。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⑩|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㉖|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王燕婷

编辑:梅菁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世界乡村旅游大会会址

摄于吴兴八里店镇

南太湖号拍客:锋之语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搜索更多有关“浙江湖州古韵,湖州味道,宋韵湖州②苏东坡眼里的湖州”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