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幼儿认识100种动物汉字:新说文解字第三季,动物篇09

人气:280 ℃/2024-03-22 01:18:19

时间从一横一竖间流淌,烙印在一撇一捺间留下,第二课堂开设《新说文解字》专栏。带你从一个汉字、一个动物一套文物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新说文解字》第三季“动物”篇开播

单字释义

拼音:

部首:

笔顺:44535

笔画:5

基本字义:

  1. 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们。其~。
  2. (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同本义。后作“蛇”
详细解释

提起“它”这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用“它”来称代人以外的事物。不过,“它”字最开始的意思却与现在不大一样,下面,就让咱们通过字形的演变过程来猜一猜“它”到底是个啥?

先看中间的小篆,像不像一条眼镜蛇正在直勾勾的看着你呀。

它上边儿的宝盖头可不像“家”那样,是个保护人的盖子,而是这条大蛇的头部。至于下边那长长的最末一画不就正是蛇那弯弯长长的身子吗?

再看甲骨文和金文,蛇的形象就更明显了。

所以,“它”最开始指的就是“蛇”

其实,人对于蛇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恐惧”。

《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意思是:人们以前在草丛中,稍有不慎就会被蛇咬。人们很害怕,所以就用“没有蛇吧?”来互相问候。直到现在,很多人也对蛇从骨子里感到恐惧。

后来,“蛇”也被打上了如“贪婪、阴狠、恶毒”等负面形象的标签。像“蛇蝎心肠”“龙蛇混杂”“蛇欲吞象”等成语都将人们对蛇的坏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蛇也是一些古老氏族的图腾崇拜对象,还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员,并且经常出现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由此可见蛇的形象也没有那么单一。


让我们一起看看

中国历史上的蛇的形象吧

“女娲和伏羲”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相传在“未有天地之时”,他们就开始孕育万物,是创世之神。

打小我们就听着“女娲造人”的故事,知道她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但却不知道女娲长什么样子。

《山海经》中提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

由此可见,蛇早已植根于中国神话传说的土壤。

伏羲则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古代典籍中记录的最早的王。相传伏羲人首蛇身,后来与女娲结婚,生儿育女。

新疆发现唐代汉风伏羲女娲图

新疆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就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腰身以上是人形,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尾端紧密地卷曲在一起。

可见,蛇维系着华夏民族的先祖崇拜,是民族意识的不断繁衍与继承。

在古代中国,蛇和龙一样,都是权力的象征,经常出现在历代君臣的礼服上。而因为古代龙和蟒的地位不同“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所以龙的形象被皇室垄断,皇帝多穿龙袍,那蟒蛇就成为了君王之下大臣们所钟情的瑞兽,绣着蟒蛇的礼服也叫做蟒袍。

蟒袍局部

蛇的形象还在民间故事中频繁出现。《白蛇传》讲述了修炼成人形的蛇精白素贞与书生许仙相恋,并结为夫妇的故事。

在“游湖借伞”、“嵩山盗草”、“雷峰塔倒“等情节中,白素贞温婉大方、美丽善良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其与许仙美好浪漫的的爱情故事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白蛇传影视资料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蛇不是全是“坏蛋、邪恶人设”,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咱们要辩证地看待“蛇”这一意象。

但如果在生活中碰到“它”还是建议大家撒腿就跑哦。

END

文字:果果老师

排版:雅子老师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搜索更多有关“幼儿认识100种动物汉字:新说文解字第三季,动物篇09”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