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方法:大语文小课堂,将相和1五年级内容

人气:327 ℃/2023-11-26 06:47:46

《将相和》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其实是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今天讲一讲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国和楚国联姻,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襄王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惠文王就召集大臣来商议,大臣们虽然七嘴八舌,但说到谁出头就没人吭气了,这时内侍缪贤就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赵惠文王同意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献上和氏璧。秦昭襄王一边看一边称赞,但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秦昭襄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昭襄王听后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靠着柱子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您要不讲信用,我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昭襄王连忙说好商量,蔺相如又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才行,秦昭襄王同意了。

蔺相如知道秦昭襄王没有诚意,就叫手下人偷偷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秦昭襄王没有办法,放了蔺相如回赵国。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封他做上大夫。

以上就是《完璧归赵》的大概内容。爱思考的同学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呢?这里归纳了三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问题:和氏壁是个什么样的宝物?

传说楚国人卞和在山上看到有只凤凰落在一块石头上,他认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石头一定是宝物,于是卞和带着石头给楚厉王,说这是个宝物,楚厉王找来了专家,专家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很生气,然后就下令把卞和的左脚砍了。

楚厉王之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带着这块石头去见楚武王,武王也找来了专家,专家仍然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专家),于是卞和的右脚也被砍掉了。

武王之后文王继位了,卞和抱着这块石头在楚山脚下大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哭干,流出血水,这件事情被文王知道了,就派人来问,卞和说:“我痛心的不是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宝玉被当成石头。”文王就直接就下令剖开石头, 果然得到了宝玉,这就是后来的和氏璧。

第二个问题:玉壁真值十五座城这么多?

当时人们认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华,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玉璧可以与上天的神灵进行沟通。玉璧是春秋战国时“六器”之一,同时玉璧在当时也代表一个诸侯政权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义相当于传国玉玺。

比如在《左传·僖公·僖公六年》记载:“许男面缚,衔璧。”“衔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将玉璧挂在脖子上,当时许国的国君向楚王投降时就“衔璧”,后世以“衔璧”来形容国君投降。

所以后来《晋纪》中就有“吾宁奋剑而死,不能衔璧而生!”的感叹。

可见,玉璧的贵重不仅仅是用钱物来衡量的,它是当时诸侯国政权的象征。

第三个问题:既然和氏璧这么贵重,秦昭襄王真的有诚意吗?

课文中“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可见,秦昭襄王沐浴、更衣、吃斋饭三天,集合群臣,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是有一定的诚意的。

但这个诚意有多大不好说,因为秦昭襄王有不讲信用的先例: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楚怀王在武关(陕西商州商南)会面结盟,劫持楚怀王,并杀死。(这就是武关会盟,有没有对之后渑池会盟中的赵王捏一把汗?)

对于蔺相如来说,其实把玉璧送回赵国是最优选择,为什么呢?注意看故事你就会发现,当时蔺相如只是个宦官的门客,他还不是大臣呢,把和氏璧换成城池,可能会引起赵国一些大臣的不满,认为蔺相如出卖国家尊严,且这本就是和秦国说好了的事,不算什么功劳;如果和氏璧没有换回城,白白给了秦国,蔺相如更是死路一条,所以说不管秦昭襄王怎么做,蔺相如都会做出这一选择,他也确实因完璧归赵这一功劳成为了大夫。

然而………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秦始皇把它做成了——传国玉玺!尊贵的国家政权象征(虽然失传了)。

好了,《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讲完了,可以把你的问题写在评论区呦。

搜索更多有关“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方法:大语文小课堂,将相和1五年级内容”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