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乡贤回报乡梓慷慨解囊助力家乡,用心写史,善念助邻纪念昌平乡贤麻兆庆先生逝世120周年

人气:424 ℃/2024-02-15 18:05:31

本篇文章转自

【高建军老师】

【李建工老师】

宗融艺文馆微信公众账号】等

部分图片转自

红军不怕远征难老师

【昌平区档案馆】等

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说起咱昌平的历史文化

那实在是太丰富了

这些历史文化需要挖掘、记录、研究与总结

记忆君认识不少

一直在致力于昌平历史文化

挖掘、记录、研究与总结的老师们

这其中有

昌平文旅局、昌平文物所

昌平党史办党史科、昌平党史办区志科

昌平政协、昌平档案馆、十三陵特区等

政府相关部门的老师们

也有

大槐树老师、高建军老师

杨国庆老师、孟宪利老师

老普老师、京包大拿老师

田世国老师、张学军老师

史义军老师等

民间学者、研究者、爱好者

大家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

通过各自擅长的形式

将更多昌平的故事记录与分享

其实不仅仅是当下

在古代,也有很多致力于

昌平历史文化

挖掘、记录、研究与总结的人们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乡贤

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名字叫做麻兆庆


如果大家有机会来到

昌平四大清真寺之一的南口清真寺

在正殿前立着一块石碑

上面有写到

南口者延庆之名区也

本名下口

《魏书》常景传元谭据居庸下口

《水经注》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此也

《北齐书》作夏口

南口之名肇自金代真佑元年

蒙古哲伯自南口攻居庸关此也

这段文字介绍了

南口地名的演变

这块清光绪二十年

延庆州南口重修清真寺碑的作者

便是麻兆庆

下面转载引用沙河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

高建军老师的一篇文章

纪念昌平乡贤麻兆庆先生逝世120周年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先贤的事迹,令人景仰!在昌平,就有这样一位乡贤,至今被昌平人民所怀念。

麻兆庆,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昌平区阳坊镇西贯市村人,回族学者,著有《昌平外志》、《文庙思源录》等书。

麻兆庆祖上在明代嘉靖年间落籍昌平,世居沙河巩华城,清代,麻氏迁家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后又迁至西贯市村居住。

麻兆庆祖上以耕读传家,至其本人,早年曾在军中为幕僚,被保举为候补训导一职,后为侍奉母亲,回归昌平,在家乡开学授徒。

光绪五年(1879年),麻兆庆被邀请参与编写光绪《昌平州志》,骑驴遍行昌平,采访故老,考察人文地理。在州志编写过程中,因对昌平的建置沿革与同仁意见相左,发愤历经十二年,著作完成《昌平外志》,弥补了《昌平州志》一书的不足。此书至今仍是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地理历史的珍贵资料。他也是西贯市村600多年来,唯一有著述传世的回族学者。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光绪等人匆匆逃离北京,逃亡第一站落脚在西贯市村,西贯市回民为慈禧等人提供了衣食住行,慈禧感念于此,召见了村中唯一的学者麻兆庆先生,垂询一二,颇多褒奖。

众所周知,腐朽的晚清社会是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抵不过黑暗的官场人情。麻兆庆区区一介布衣,其独到的治学观点不被引起重视,尽管他不辞辛苦,不惮烦难,奔走于乡间,却也只换来聊聊鼓励之语。

麻兆庆愤而离开志局,另辟蹊径,治学他不迷信书史,抗争不畏强势,坚持实地考察得出的论证,即使典卖田产,也要将自己的观点付之梓板。庶免后之读史者,谓我昌平无人焉的信念激励鼓舞着昌平一代治史者。

生平作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无控人之词,亦无控人之案,麻兆庆这种具有独立人格的高尚品德,在清末社会的******环境中,实属难能可贵。麻兆庆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虽隐居乡间,但他不甘暴弃,如有展露才华的机会,他仍然满腔热情地投入进去。他曾说过,我是回族人,是一个血性男儿,做事光明磊落,无论何时,我都不能做人云亦云的事情,从他的这一番言论,可以看到麻兆庆身上所带有浓烈的民族性格。

麻兆庆在编写《昌平州志》一书中,虽与书局同僚的学术观点不同,退出了书局,但他对编写州志仍然乐于助成,无私奉献,将自己的采访考察资料全部留在书局,正是由于其积极开放的民族性格,才得以为昌平留住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西贯市村清真寺大殿抱柱上的一副楹联写道,自唐以受降三十册宝清真清净,正教须遵行五时朝拜裕国裕民,在殿外也有一副楹联写道,欲溯大原举足莫从他路去,恩归至道收心须入此门来。这两副楹联被视为村中重要的文化遗存,其文辞、其书艺皆岀自麻兆庆先生之手。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10月12日,麻兆庆病逝于西贯市村家中,终年66岁。麻兆庆的著作,除了在世流传的《昌平外志》和《文庙思源录》外,还有遗文碑记数篇,麻兆庆的故居、执教处、墓址仍有遗迹可寻。

10月12日是麻兆庆先生逝世120周年,作为曾经为昌平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回族学者,他的足以对我昌平人的豪情,永远激励着昌平人探索进取、励志前行的步伐。


在2010年10月12日

西贯市本地民间写作者李建工老师

曾写文章纪念

京北昌平回族方志学家麻兆庆

归真110周年

记忆君同时将相关文章转载于此

便于更多朋友了解麻兆庆先生的生平事迹

2010年10月12日,是京北昌平回族方志学家麻兆庆归真110周年纪念日。麻兆庆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历经十余个寒暑,骑驴遍历昌平山水,实地考察后,撰写了价值极高的《昌平外志》一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今撰写小文,权作对先生的怀念。

辗转落户西贯市

麻氏先祖是山东武定府(今惠民市)麻家庄人,回族,明代迁到昌平巩华城(今沙河镇)西门里。在巩华城居住期间,麻氏先辈与本地乡老共同创建了沙河清真寺,并为该寺聘请了阿訇,使巩华城及周边村落、定福皇庄、老牛湾等地的回民有了礼拜场所。

麻兆庆曾祖父麻宸在清乾隆年间出任过甘肃省张掖县令,因教派之争受牵连而被抄家。其祖父麻世瑛“亦为读书人,但只能习申韩学(法学)为人做幕”,病故西宁后,其父麻润带其祖母投奔住在西贯市村的叔叔麻世琚处。后麻润在阳坊镇开细皮行,在村里置产盖房,从此在西贯市村扎根落户。

心存善念助乡邻

麻兆庆,清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二日(公元1836年2月8日)出生,排行居长,乡人敬称“庆大先生”。字余斋,别署观石村人、巩华旧友、榆荫主人等。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九日(1900年10月12日),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六岁。他很长一段时间在直、鲁、豫等省军中做幕僚(书记,参谋),因办事干练被保举为候补训导。后因仕途不顺及老母年事已高需人照料,遂辞军回乡奉母,并在西贯市村设馆教学。回乡后,麻氏不忘根本,热心公益事业,不管大节小事,每次都给清真寺拿乜贴(捐款),麻家总是拿头一份。凭着一手好文章和漂亮的毛笔字,乡邻分家、置产及红白喜事,少不了要请麻大先生操办。麻氏设馆授课,有钱人家给点煤火费,穷人免费上学。

麻家田地较多,在村里比较富裕。每年入冬前,要把地里的玉米秸等柴禾分给穷人,有时不够分,麻氏就花钱在本村西庙柴禾市买柴分给穷人,因此,麻兆庆在村中口碑极好。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光绪出逃第一站就来到西贯市清真寺。慈禧见殿中高悬康熙皇帝圣旨,莫名其故,询问寺中人,亦无能解说者。但知系经麻大先生所立,因而召见麻兆庆。麻氏即将该原件在牛街礼拜寺,此即传抄复制件等情一一回答,慈禧非常赞赏其才学。

慈禧刚走,京城回族赵太医一家也逃来西贯市。在村口遇到守护村民,不让进村,疑其是义和团。正在僵持时刻,麻大先生赶到。经过交谈,麻氏为其担保“要是义和团,拿我脑袋治罪”,随后,麻氏将赵太医一家领进村,在“陆合局镖行”南院找房安置,并拿来粮食、旧衣裤给赵太医一家解燃眉之急。事后,赵太医回到京城,不忘旧情,跟麻家经常往来。

骑驴遍历昌平州

光绪三年(1877年)经前昌平知州,吴履福提议,由昌平州绅、侍御刘治平(今海淀区屯佃村人)主持,重修《昌平州志》。光绪五年(1879年)春,麻兆庆应刘治平之邀参与修志。

麻氏接到任务后,轻装简从,骑一头毛驴“遍历昌平数百村”,一边访求故老,实地考察,一边向各界劝捐州志经费,历时十二寒暑,整理、编写出大量资料。有艰辛也有快乐,有磨难更有情意。有诗为证。

其一:

计自仁皇癸丑编,于今二百有奇年。

续修幸勿虚酬事,盛会欣逢亦夙缘。

要审史余方是志,好将体例订新篇。

同人纂辑诸条备,不欠东风只欠钱。

其二:

初到乡间父老惊,生平未解志书名。

条陈地理谈形盛,指画山川论玉衡。

前辈先儒应采记,谁家节烈必先旌。

焦唇说破茅腔塞,踊跃输将事始成。

其三:

捐罢羊房住巩华,平西高丽不停车。

搢绅致敬三杯酒,父老相怜一碗茶。

到处老僧方外友,沿村古寺暂为家。

困来无枕曲肱卧,梦到云浮日影斜。

其四:

历遍昌平数百村,神山未老古妆存。

漯余河险环天阙,纳款关雄锁北门。

山列军都思汉隐,祠开谏议寄唐魂。

先生若问民风俗,男务农商女顺坤。

通过实地考察,麻兆庆发现历来有关昌平地理沿革之记述多有可疑,遂提出自己的见解。但麻氏见解与编修主持刘治平、主稿刘万源因“沿革一条,考证互异”,意见相左,遂将麻氏考证成果打入冷宫,导致麻氏辞职还乡,自动脱离志局。随后,麻氏决定出版《昌平外志》。

《外志》学术价值高

出版《昌平外志》的目的,在《外志》序中说得很明确,“外志,非敢故与《新志》立异也。惟生于斯土者,实事求是焉”。

麻氏不迷信权威,宁可典地卖产,必欲刊行其书,一鸣不平。“庶免后之读史者谓我昌平无人焉”,其精神与魄力实堪钦佩。又说“国之文献,史也,一邑薄书,志也。振领提纲,要在地理,张冠一误,全书皆非,此《外志》之所以作也”。

《昌平外志》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为麻兆庆十七年呕心沥血,六易其稿的《外志》,虽不过八万多字(不计标点),但涉及问题甚多,地域甚广。因当时顺天府昌平州之辖域与今北京市昌平县之辖域并不吻合,《昌平外志》对于今顺义、怀柔、延庆、朝阳、海淀、通县及张家口等地区某些村镇均有专条考证,因此非仅可供今昌平史地者参考而已,对北京、河北多地,均有助益。现将《外志》内容大略评析,以飨读者。

其一:沿革考证,自有主见

麻氏与刘治平等主要分歧在地理沿革考一节。麻氏竖立“今昌平州本汉、晋、后魏军都安乐县地,而汉、晋、后魏昌平县非今昌平州也。今州之名,盖自隋始。”而刘治平等则沿用《汉书·地理志》所载之上谷郡昌平县为今昌平州。考按麻氏所主,则今昌平县之始要后推数百年,而历来奉为先贤的寇恂(东汉开国名将)、卢芳(汉初地方首领)、耿弇(协助刘秀建立东汉的军事家)等一系列名人均当归之于异地,不再为北京昌平之“乡党光”。从狭隘的地方观念讲,未免遗憾,但实事求是本当如此。

其二:实地考察,辨析水道

麻氏说:“州境河渠,诸志纷纷,大抵著作家不过拾人牙慧,讹以传讹,究未亲历其境。”麻氏则通过实地考察,再验证历代文献记载,通过研究而写出了昌平水道辨析录,更正了前人的错误记载。

其三:金石文字,得以抢救

刘治平主持所修《光绪昌平州志》未对金石文字加以搜集,《外志》作了重要补充。《外志》卷四:“金石记”录金石文字二十四件,其中多有事关考据,足为史资,而今难觅其物,幸赖麻氏录存。

仅举一例:唐《宋俨墓志铭》新出昌平土中,《光绪昌平州志》未录,《光绪顺天府志》曾有校证,然未录原文。麻氏则录其全文,注明异体字于“金石记”中,且加附“按”说明。

其四:校勘《新志》,正其谬误

《外志》卷五是“昌平新志校勘记”。麻氏说:“《新志》刊成,讹误颇多,不由我辈自检,同人窃难辞咎,此‘校勘记’之所以不得不作也。”

“校勘记”涉及《新志》22目中之18目,114条。每条先列《新志》原文,继加“按”语作为校勘。其中有:正年号、年代之误,订事实之淆,校地理之头,纠职官之讹。勘引据之非,析异写之歧……言之成理,考定精核,足见麻氏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足为后学之楷模。

其五:拾遗补缺,完备史料

《外志》中以卷六“昌平新志拾遗记”之篇幅为最多,将近全书之半。《新志》22目中有12目均有拾遗。如“山川记拾遗”之“观石山”条,甚至录出摩崖石刻,必实地察看而如此。麻氏除实地考察外,还广览史传文献,将有关昌平文史资料补充进来,如“大事志拾遗”补充多达40多条。然而由于财力不够,梓板为难,还有很多拾遗,没能完全刊出是一大遗憾。

其他著作亦颇丰

麻兆庆的著作是相当丰富的,现仅知的除《外志》外,还有光绪五年(1879年)菊秋日所撰《西灌石李永信捐助岁修地亩记》碑刻,现该碑在西贯市清真寺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仲春闰月所撰《昌平州阳坊村药王庙重修记》碑文;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仲秋月所撰《延庆州南口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清和之夏月所撰《京都顺天府昌平州西北路阳坊村药王庙道衲王永顺创建乐楼记》碑文。

《文庙思源录考》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本及1934年重印本,系在叶庆禔《文庙思源录》基础上重加考补之有关孔庙礼制的专著。此外,尚拟著《昌平山水记注》未果。据说,兆庆次子麻绮手中曾有其父遗稿,绮故,遗稿下落不明。

麻兆庆手书西贯市清真寺拜殿抱柱楷书楹联:“自唐以受降三十册宝清真清净,正道须遵行五时朝拜裕国裕民”仅存上联。另一副“欲溯大原具足莫从他路去,思归圣道收心须入此门来”刻联已遗失。现今寺内所挂的两副楹联系由北京民族报社、亚圣孟子73代孙——孟庆利先生于新世纪以隶书形式重书重刻,麻氏所书上联已作为文物保管起来。此外,还有麻氏众多墨迹以“分家单”、“置房置地契据”等形式保存在村委会保险柜内。

搜索更多有关“乡贤回报乡梓慷慨解囊助力家乡,用心写史,善念助邻纪念昌平乡贤麻兆庆先生逝世120周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