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闽南话蛋怎么说?关于,仔

人气:458 ℃/2024-04-07 03:44:18

原创:李丽敏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一、鸭仔落水身就浮

“鸭仔”就是普通话的“鸭子”。谚语“鸭仔落水身就浮”,就是“事到便直”的意思。人只要在某一种环境中磨炼就自然会适应。

“仔”,在泉州话白读[a3],是泉州话中特有的一个方言词尾。“仔”加在后面的叫做词尾,也叫后缀,像“鸭仔”。“仔”在泉州话有多种用法。

1、“仔”用作名词标志时,有两种用法:

(1)相当于普通话的词尾“子”。如“囝仔”,是普通话的“孩子”。谚语“囝仔爱有伴,老人怕孤单”。孩子喜欢有同伴,老人最怕孤单。老人和孩子都是爱热闹的,都需要有人陪伴。

“品仔”也叫“品箫”,是普通话的笛子(橫笛)。

“骰[tau4]仔”是色子(赌具)。

“簿仔”是本子,册子。

“麦仔”,就是普通话的麦子。谚语:“麦仔黄,虼蚤咬卵团;麦仔收入瓮,虼蚤叫苦痛”。“虼蚤”,是跳蚤,“咬卵团”,指一团又一团,数量多;“叫苦痛”,即叫苦连天。麦子黄的时节,也正是跳蚤繁殖的季节。麦子收入缸,跳蚤无处藏。

“仔”用作名词标志的还有“桃仔”,“李仔”,“桔仔”等,是普通话的:桃子、李子、桔子。还有“金仔”、“银仔”、“袜仔”、“索仔”等等,就是普通话的:金子、银子、袜子、绳子。“仔”相当于普通话的“子”。

(2)“仔“用作名词标志时,一部分不能与普通话的词尾划等号的。

“孙仔”,不能等同于普通话的“孙子”。方言“孙仔”是普通话的“侄子”,“孙”才是普通话的“孙子”。少一个“仔”字,辈份就完全不一样了。

“师仔”是徒弟,学徒;“舅仔”是内弟,妻舅;“军仔”是戏曲中跑龙套。

“娘仔”是普通话的蚕,蚕宝宝。这里的“仔”不能直接译成“子”。“娘仔叶”是桑叶,“娘仔树”是桑树。

“檨仔”是普通话的“芒果”,而普通话的“柿子”,泉州话叫做“灯柿”。“葱仔、蒜仔”是葱,大蒜;“圆仔、丸仔”是汤圆。

“蝶仔”在普通话是叫“飞蛾”或“蛾虫”,而不是“蝶子”。谚语“雨天将到,蝶仔满灯罩”。热天晚上下雨前,飞蛾会成群出现,只要有光线就钻进去。这种“蝶仔”也叫做“大水蝶”,它的出现通常会预示着雨水很多。

“楹仔”是屋梁;“廊仔”是走廊。

“舌仔”是普通话的“舌头”。谚语“舌仔无骨,反入反出”。舌头软软的,可以伸进伸出。引申义,讽刺说话出尔反尔的人。还有“舌仔是软的,事实是硬的”,事实胜于雄辩。

“笠仔”是普通话的斗笠,在泉州话中可以泛指所有的斗笠。谚语“芒种夏至,笠仔勿会赴戴”,芒种夏至这段时间,太阳特别强。

“车仔”也叫“马绢”、“针车”是普通话的缝纫机;“十八仔”是普通话的板手;“银角仔”是普通话的硬币;“印仔”是戳儿,图章;“耳仔”是普通话的耳朵。这些带“仔”的名词,与普通话的名称差别很大,都不能与普通话的词尾“子”字划等号的。

2.将部分动词变成名词。

铲,是一个动词,“铲仔”就变成工具。在动词后面加个“仔”,这个动词就变成相关的名词了。

锄,是一个动词,“锄仔”变成农用工具的小锄头。

锯,也是动词,而“锯仔”就是木工师傅的工具。这些词本来都是动词,加一个“仔”字就变成工具名词了。

3.用于重叠的动词之中,作为助词,表示动作的多次反复。如“说仔说”表示反复说;“看仔看”指多次反复看;“行仔行”到处去走;“食仔食”到处吃。谚语“拣仔拣,拣着一牙(个)卖龙眼”,意思是挑了又挑,最终还挑了一个不称意的,一般是指找对象。像这种表示动作的多次反复,在泉州话的运用很频繁。

4.“仔”作名词词尾的附加含义,也有多种用法。

细小义。

如“店仔”是小店铺;“桌仔”是小桌子;“椅仔”是小凳子;“鸡仔”即小鸡;“猫仔”即小猫;“猪仔”即小猪;“牛仔”是小牛。多一个“仔”字,都是指比较小的。谚语“牛仔出世十八跋”,刚出世的小牛要跌倒好几次才能慢慢站稳。这里的“牛仔”就是“小牛”。谚语“牛仔呣捌虎”,小牛对于世事还不知深浅,是普通话所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谚语“鸡仔胿,捷捷催”,小鸡要多吃,不断给进食,可以促进较快成长。

日常还有如“衫仔裤仔”指小孩的衣服;“翁某仔”是小夫妻;“贩仔”是小贩;“生理仔”是小生意;“树仔”是小树苗;“楼仔”是小楼房。这里的“仔”都是附加含义中的细小义。

用词尾“仔”对从事某些职业的人或对某一种人的蔑视。

如“贼仔”就是小偷,泉州话也叫做“鼠贼仔”。“番仔”,过去指外国人。因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跟我们不同,引申对不明事理的人称为“番仔”。

“王鹿仔”,形容有的人说得天花乱坠,其实是想达到某种目的。

用在亲属称谓后,或人名后,表示亲昵。

如“小妹仔”、“阿婴仔、阿狗仔”等。歌谣“小弟仔,呣通吼,恁阿母,去灶口”,这里的“小弟仔”就是对婴孩的昵称。还有“查某仔”是称女儿,有的则简称“查仔”,同样是对女儿的昵称。

用在并列亲属称谓后,带有口语色彩。如“姊妹仔、兄弟仔、叔孙仔、同姒仔”等。“仔”的这些名词词尾的附加含义很特别,同样是称呼,有的表示亲昵,有的则是蔑视。

5.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为附加词缀来强调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状态程度的不同和结果。“仔”字作为附加词缀,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

例如谚语:“看戏呣捌戏文,看仔大气乃■。”“看仔”,相当于普通话的“看得”。“大气乃■”是喘大气的意思,比喻有的人对事物没内行,做事就很费力。谚语“九月起九降,十月寒仔揭揭控”,这个“寒仔”也是形容“寒”的程度,是普通话的“冷得”。谚语“斤鸡两鳖,食仔勇叱叱”。“食仔”,是“吃得”,形容经常食用后的效果很好。“勇叱叱”,指身体非常强壮。谚语“有某有囝,作仔犁头戴鼎”。有了妻儿,必须努力争取更多收入。“作仔”是形容不断努力赚钱以养家。“犁头戴鼎”,形容辛苦劳作。

6.“仔“字在泉州话除了词尾外,还可做中缀,夹在两个语素之间,起过渡音和强调的作用。

如:“翁仔某(夫妻)”、“爸仔囝(父子)”、“母仔囝(母子)”,虽然也可以说“翁某”、“爸囝”、“母囝”,但加个“仔”做中缀既起过渡音的作用又有强调作用。这种“爸仔囝”,“母仔囝”、“翁仔某”的语法,给人感到既贴近又有亲切味。

除此之外还有方言词:“略略仔”略略,稍微;“凛凛仔”差点儿;“分分仔”一点儿;“一丝仔”一点儿;“细粒仔”细小,微粒;“迄站仔”那会儿;“迄阵仔”那当儿;“即站仔”这时候。

“仔”在泉州话的运用真的很奇妙,值得我们探讨。

二、 孔子公值钱

“孔子公”就是泉州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称。俗语“孔子公值钱”,是字墨字据的重要。孔子在民间有很高的地位,在民众心里,孔子公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

“子”,在泉州话有文白两种读音,文读[ts?扪3],白读[tsi3]。差别只在韵母。两种读音在泉州话日常运用中又有各自的用法。

文读“子[ts?扪3]”,读音接近普通话的“子”,虽然声调同是上声,而方言读起来还是略有不同。很多词汇跟普通话是通用的,在泉州口语也有多种用法。

(1)古代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是男人的美称,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这些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称“诸子百家”,是诸子的代表人物。

(2)其中“孔子”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尊称为“孔子公”。就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称。谚语“孔子公呣敢收隔暝贴”,意思是连孔夫子这样的先哲,也不敢随便收受别人请他明天做事的贴子。

比喻再精明的人也不能随意答应人做事。“老子”泉州人都非常熟悉,是《道德经》的作者,道家的创始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是我国最大的老君石雕,被誉称“老子天下第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夫子”,旧时对儒家学者的专称。像“孔夫子”。文庙就是供奉孔夫子的。还有旧时对老师或学者的称呼。而“老夫子”则常用来讽刺那些读书读到思想迂腐的知识分子。“君子”,最早是指贵族士大夫,现在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相对的是“小人”。谚语“君子厅,小人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两者的区别,君子为人正直坦荡,而小人心胸狭窄。

2.对人的通称。如“男子”指男子汉;“女子”是女人;“孝子”指对父母孝顺的子女;“不肖子”指对父母不孝顺,不赡养父母的子女;“浪荡子”、“风流子”指挥霍成性,生活作风不端正的人,多指男人,一般都是败家子。

3.古代指儿女,现代专指男孩。但“子女”指男孩和女孩。成语“父子情深”,“母子连心”,就是形容父母跟子女之间割不断的血脉深情。《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传统文化中,父母教育子女,子女成人后赡养父母,都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过去都信奉“多子多福”,认为男孩才是家族的传承人。有的家庭男孩只有一个,这个独生子就很贵气。“独生子”也叫“孤囝”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照样疼惜受宠。近几年常组织“亲子活动”,这里的“子”就是“子女”,而不是专指男孩。“子孙”泛指后代,成语“子孙满堂”,口语就说是“囝孙规大括”。

“子弟”一词指小弟、儿子、侄子等;也泛指年轻的后辈。清代有本训蒙读物叫《子弟规》,也称《弟子规》,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在方言中,“子弟”还有第三义,特指纨绔子弟,后由“纨绔子弟”引申为奢侈。如“伊今仔日穿仔成子弟。”就是说“他今天穿得很华丽”。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用法,“子弟”是形容男孩相貌好看。而语序相反的“弟子”,则旧称学生、徒弟。“弟子”,还指佛教里,迷信者对着神佛称呼自己。

“公子”,古代称诸侯的儿子,后来称官僚的儿子,都是指比较有身份有地位的富家子弟或官家子弟。旧时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方言常称“公子爷舍”即“畅舍囝”,指官僚、地主、富商等人家中不务正业、衣着华丽,只知吃喝玩乐的子弟,泉州话也叫“痟公子”。

以上这些词的“子”都应文读。

白读音[tsi3],在泉州话的运用很广,常用词有很多。

“果子”,泛指水果。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如:梨、桃、苹果、龙眼、荔枝等。泉州属亚热带气候,适合多种果树的生长,因此一年四季都有好果子可吃。歌谣《想起家乡好果子》:“飘洋过海几十年,想起家乡好果子。三月枇杷黄,四月树梅(杨梅)熟,五月桃和李,六月出荔枝,七月有檨仔(芒果),八月挽龙眼,九月十月秋风起,大细爱吃霜降柿,冬尾柑桔粒粒红,年兜食到正月时。果子好食树难栽,一滴汗来一滴水。家乡亲人勤栽种,四季果子香又甜。”这首歌谣将泉州一年四季的特色水果都罗列出来了。谚语:“食果子着拜树头。”水果好吃也要思忆着果农的辛苦。即普通话的“饮水思源”。

“蛀子”,指水果的核很小,果肉比较厚。像荔枝、龙眼这类的水果,都是核小的比较好吃。“蛀子”其实是核小,“子”在这里是指水果的核。

“瓜子”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做食品的西瓜子或倭瓜子,现在瓜子的种类也很多,还有南瓜子等。方言词“瓜子面”是瓜子脸,指微长而窄,上部略圆,下部略尖的面庞。一般指女孩,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瓜子脸是非常漂亮的。

“栗子”是板栗;“蓖子”是蓖麻的种子;“莲子”即莲的种子,椭圆形,肉呈乳白色,可以食,当中有绿色的莲心。莲心,也叫莲子心。“猪肚■莲子”在泉州民间是一道很好吃又营养的家常菜肴。

“算盘子”是算盘上的珠子,多为木制,扁圆形,中间有孔。有时形容孩子腹内热,大便干得像“算盘子”。“敲算盘子”就是“算帐”的意思。

“棋子”,一副棋包括若干粒棋子和一个棋盘,有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棋子”,也常用来比喻身不由已的小人物,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由他人摆布。“死子”,在下棋中,救不活的棋局或棋局中救不活的棋子,比喻一定失败的局面。就是普通话的“死棋”。

“石子”是小石块。“弹子”、“弓子”用弹弓弹射的小圆球。“铁子”用铁制成的小颗粒,可做猎枪的******。“铳子”就是******。用枪发射的******,有时专指弹头。也叫枪弹。

“椵[ke?7]子”,枪膛、炮膛里的弹壳退不出来,是指******卡住。常比喻说话或办事遇到困难而暂时停顿。“粒子”特指颗粒的大小或人的个头的大小,如“细粒子”是个子比较小的,普通话的“小个子”。

“绞子”即轴仔。弦乐乐器上系弦的小圆杆,用来调节音的高低。比如琵琶、二弦、二胡、提琴等都有绞子。用绞子调节音准。

“天平子、磅子”是砝码。天平和磅秤上用做重量标准的物品,通常为金属块或金属片,可以表明精确的重量。“天平子”用于天平。“磅子”用于磅秤。

“码子”即数码。“数字番仔码子”是国际通用的数码,就是01,2,3,4,5,6,7,8,9.阿拉伯数字,也说阿拉伯数码。

以上这些词尾的“子”都得用白读。

参考书目

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上94页136页,鹭江出版社1994年4月

搜索更多有关“闽南话蛋怎么说?关于,仔”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