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北京话翻篇带儿化音吗?北京话里儿化音到底怎么加

人气:253 ℃/2023-12-24 23:44:47

其实我说这个话题也不是太合适,虽然自己老家是在北京,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从小是生活在外地的,好在也是北方地区,语言还都是北方的范围。但在外地的时候,母亲不是北京人,但在家里,老家是北京父亲还是一直坚持说着北京话,从小就一直以为父亲说的就是地道的北京话,但等高一回到北京之后才发现,父亲的所谓北京话到了外地之后已经受了一部分当地方言的影响了,也不是很纯正。

到现在,在北京也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对北京方言还是多少了解一些了,说实话,有些感慨,现在要在北京城里听到地道的北京方言是个不容易的事情了,因为你没有多少机会见到真正的老北京人了,所谓北京的原住民,建国前的北京只有200多万人,而现在是2000多万人了,绝大部分人都是一轮轮的变迁中来到了北京,逐步定居了下来,那些老北京有不少人随着拆迁和腾退都已经到了五环之外,或者就猫在二环内的老胡同里的老人,也不怎么出门。而北京的很多公司和单位其实北京人比例一般都很小,所以见到的机会并不多。

今天我们也不展开说,只说一个细节,北京话里的所谓儿化音到底怎么加,有没有什么规则,在这里我尝试总结一下,不对的话各位读者可以帮我补充一下,毕竟俺也不是什么语言专业的人士。

其实北京的儿化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外地人、外国人想学北京话,往往要带儿话音,但是带的位置又不对,让北京人一听,就听出毛病了,甚至是漏洞百出了。

小的事务带儿化音,大的不带

比如“宣武门到了,请您前门儿上车,后门儿下车。”宣武门、前门儿、后门儿。为什么有的地方带,有地方不带?

庄严、周正、正规、大的器物、建筑不能带儿化音,而一些小的、非正规的事务可以带。这里的大小是相对的。比如北京内城的门,所谓“九门”,基本都是很正式的门,全都不能带儿化音。外城只有两个门不带儿化音,一个是永定门,一个是广安门,因为这两座城楼比较大,是南北中轴线上和东西方向上重要的城门。

可是,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广渠门儿,都要带儿化音。不带就是不知道这个规矩。其中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当时就不是一个很正式的门,传说晚上正式的门宵禁之后就不能进出了,需要绕道这两个门进出,不是很正式,所以估计才有这个加儿的音的感觉,那左安门、右安门呢?因为左安门、右安门是朝廷的叫法。当初老百姓,对左安门叫“礓礤门儿”,还是带儿化音。因为左安门、右安门也不大。右安门叫“南西门儿”,也是门儿,那带儿化音。有些正式的门加了儿化音,感觉真跟传达室差不多了。

相对来讲,正式的大的不能带儿化音,袖珍、小巧、小孩子的要带儿化音。小的,比如说冰棍儿,不能说冰棍。铅笔头儿,不能说铅笔头。大人和小孩来说,小孩的身体几乎各个部位都可以带儿化音。小手儿、小脑袋瓜儿、小脚丫儿什么的。但是大人,大手儿,那感觉就不对了?那成解大手、大便了。大人身上的东西一般来讲,也都不带儿化音;小孩儿小朋友相关的,带儿化音。大的和小的有这么一个简单规律。小糖豆儿,不能说糖豆。而网球、高尔夫球、篮球、足球、排球,不能加儿音,也是根据大小来决定的。

成年人也有年纪相对大和年龄小的。比如说,刚入厂的小年轻儿、小青年儿,小赵儿、小张儿、都可以带儿化音。但如果上了岁数了,再加上儿音,这就不对了,感觉明显的不尊重了。所以年龄大小,也有一些这种规律。

正式的、正规的、皇家的、重要的东西不能带儿化音

还有就是:正规的、正式的、重要、严肃的地名、器物不能加。反之,不严肃、不重要的,不是全都加。相对也是一个规律。

比如说,现在已经拆了的东安门、西安门、后门,就是地安门。它比外城的几个城门、王府的大门,相差不多。可是,这是皇城的门。里九外七皇城四,这个“皇城四”其中的门。“皇城四”其中天安门规模大,可那三扇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店是小的。因为是皇家的,所以它还是很重要、严肃的。就不能加儿化音。

还有皇家宫殿、园林、祖庙等等相关的,比如颐和园、圆明园,就不能加儿音,因为是皇家的园林,所以要正式,不能带儿化音有这种戏谑的色彩。可是,比他大的石景山儿、九龙山儿,都可以带儿化音。因为它不是皇家的,不那么严肃,不那么正规,所以可以加。

真正大的,比如燕山、西山、燕山山脉,金水河,御河、长河,通惠河基本是皇家使用的,就不能加儿化音。可是,三里河儿、十里河儿,老北京人没有说三里河、十里河的,那成大舌头了。真正大的河,比如永定河,不能说永定河儿。

约定俗成的说法留心就行

还有些是约定俗成的。该带儿化音就带,不该带的不带。比如说,白面,你不能说白面儿。说白面儿就成了毒品了。可是,玉米面儿、胡椒面儿就带儿化音。黄豆、绿豆,没有说黄豆儿、绿豆儿的。可是,比他它大的土豆儿,就带儿化音,这些需要平时多注意留心就行。

感情远近也决定了加不加儿化音

感情远近也会影响加不加儿化音,觉得很可爱、讨人喜欢的人、物,就可以加儿化音。可恶的、讨厌、不受重视的,就不加儿化音。比如,喜欢的小宝贝儿、大宝贝儿,不说宝贝。心尖儿、小心肝儿、小可怜儿,喜欢的、可爱的都带儿化音。讨厌的就不带。比如混蛋、可恶,都走正声,不带儿化音。

包括对喜欢的人的名字:宝儿、灵儿,亲昵、喜欢、相爱的都带儿化音。这是使用儿化音的另外一个特点。

以上这些是我总结的。可能还不太完善,肯定是不全面。但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思路联想,往往是正确的。使用起来犯错误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年北京的人原住民越来越少,我自己感觉,北京的方言已经很少听到,基本上以普通话为主了,何况,这里现在是首都,真正的北京文化可能需要慢慢去寻找了,这些说法也就当个闲话看看吧,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自然不必太纠结了!

搜索更多有关“北京话翻篇带儿化音吗?北京话里儿化音到底怎么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