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温宿托木尔峰唐僧:周志峰,真符唐僧出生的地方

人气:192 ℃/2023-11-28 12:26:44

真符,唐僧出生的地方

作者 | 周志峰

1

洋县黄家营镇真符村,是大唐圣僧唐玄奘唐僧出生的地方。作家杨志鹏正在写一部关于黄金峡的小说,今天准备去真符采风,我们欣然随同前往。

车子过了黄家营街三四里地,在一个叫小家坝的地方从汉黄公路上斜插下去,跨过桃溪河,沿着一条三米左右的水泥路蜿蜒前行。

山路一边挨山,一边临河,坡陡湾急,渐渐攀升,渐渐陡峭了起来。翻过骆驼项村后的山垭,车子便沿着蔡家沟的一条小溪流向前。一路翠竹成堆处,屋舍俨然;林木疏疏处,彩林初染。小溪叮咚,伴着我们出了沟口就到了真符村。

滔滔汉江从小峡口方向一路奔腾而来,流过庞湾、江树湾,流过万春、蔡坝河,在茶坊村前拐了个大湾,折向东南流来。沿着李家山脚下,静静地淌过真符村前,在我们脚下的沟口又拐了一个大湾,绕过李家山的山嘴,折向东北而去。被汉江河环绕的山嘴东面藏匿着一个叫李家河的山村,山嘴的西面过了汉江就是历史上曾四度设县治的真符村。

汉江在真符村形成了二个险滩。村北头的叫县滩,村南头的叫唏嘘滩。

汉江流过县滩,江水顺着李家山根流去,在真符村前撒下一带长约1000米,宽约20米的沙洲,挨挨挤挤全是拳头大小的鹅卵石。沙洲一边是宽约20米的缓坡地带,丰水期被洪水淹没,枯水期裸露出来被勤劳的山民开垦成沙滩地,可以无忧无虑地收获一季油菜籽。沙滩地畔是一带郁郁葱葱的斑竹林,从村子北头顺着地势弯向村子南头。幽幽竹林掩映着有百十来户人家的真符村。每到春天,鹅黄嫩绿的李家山下,一带澄澈凝碧的汉江水,一滩乌青灰白的鹅卵石,一溜喷香耀金的油菜花,一林苍翠欲滴的绿竹海,把真符村打扮得分外奇丽秀逸,婀娜多姿。

唏嘘滩的名字是先民流传下来的,盖因滩深流急,船行此处险象环生,常令太公们唏嘘不已而得名。后辈们却混淆读音,以讹传讹,都叫它栩栩滩(栩栩,当地人对麻雀的俗称),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这样叫着。叫着叫着,它最初的名字反而很少有人知道。汉江在村子南头折了一个急湾,绕过李家山嘴,劈开山峦向东北方流去。山嘴伸进来的河湾就是唏嘘滩。从蔡家沟流出的河流直对着山嘴,在这三山夹峙、两河并流的拐弯处,汉江的落差骤然加大,水面收窄,紧缩如壶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飞雷喷雪,一泻而去。

2

这个河湾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唐湾,传说三藏大师唐玄奘就出生在这里。

当年,唐朝宰相殷开山抛绣球招亲,把独生女殷温娇嫁于当科状元陈光蕊。陈光蕊被委以实缺----真符(旧址在今洋县黄家营镇真符村)县县令。夫妻二人乘官船上任,途径黄金峡被水贼刘洪劫掠。水贼杀尽船上男女老少,把陈光蕊打入水中,尸首沉入水底。欲杀殷温娇,却见其有沉鱼落雁之貌,遂生霸凌之心而未杀之。

因陈光蕊是新任县令,官船上也无甚金银珠宝,水贼刘洪仅搜出上任关防书牒和玉印一方。于是,刘洪便持着抢掠的关防书牒和玉印,挟着殷温娇赴任。温娇出身权贵门庭,生性刚烈,几欲投河,但念及腹中已有陈氏血脉,便忍辱偷生,苟活于乱世。

怀胎十月,殷温娇产一男婴。她买通丫鬟,蒙过刘洪,咬断婴儿右脚小拇指,写血书一方连同婴儿置入洗衣木盆,教丫鬟放之于滔滔汉江,推入水中,听天由命。令人惊奇的是木盆不顺水流而下,反向上游悠悠漂去。

丫鬟将这一奇迹回禀,殷温娇也疑云丛生,惊异未已。她笃定决心,含垢忍耻,坚信日后必有奇迹发生。

真符县上行四十里,就是黄安东村的庙坝。庙坝有一大觉寺,寺中僧人饮用汉江水。此日,老僧打水,见河中一木盆从下游漂来,停靠岸边。奇之,近前一看,盆中竟有小儿哇哇大哭。怜之,抱回收养,取名“江流儿”,悉加教诲。

据说大觉寺僧人从不盈百,满百就有僧人意外离世。自从有了江流儿,寺院僧人数首度翻过百人大坎,竟无甚妨碍。又说江流儿当值清扫神殿,可唤众神像自动移位,待他打扫干净又主动归位。大家就都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大觉寺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不断。

转眼十年过去,殷温娇借口赶庙会,沿江向上游四处打听孩子下落。当她探听大觉寺十年前收养过一婴儿,取名江流儿,疑为己出,心暗生欢喜。聪明的殷温娇当场在大雄宝殿许下布施僧鞋僧袜100双的弘愿。

江流儿十四剃度,法名“玄奘”。玄奘十六那年,殷温娇践诺还愿:按进寺时间迟早,亲自给百位僧人沐脚穿新鞋新袜。99个僧人都过去洗了脚,穿上殷温娇布施的鞋袜。独第100个僧人玄奘迟迟不前。方丈呼其接受布施,玄奘迟疑,因为他的右脚只有四只脚趾。也该道破天机,老方丈情急之下直呼其俗名:“江流儿,还不过来接受布施?!”。殷温娇听罢“江流儿”三字,泪水早已叭嗒叭嗒滴在洗脚盆内,落在玄奘的脚上。布施完毕,殷温娇见过方丈,说明来由,拿出信物。老方丈也取出当年婴儿怀中暗藏的血书比照,竟句句为真。

方丈感概万千,欲安排其母子相认,孰料殷温娇怕搅了玄奘修行,一头撞死在大殿廊柱之上。老方丈唤来玄奘告曰:汝母为成全汝一心念佛,凛然归西,汝定当铭记母愿,矢志不渝。

玄奘从此青灯夜读,勤勉穷经,大彻大悟,二十来岁便名冠神州。后来唐王李世民游地狱,许下修“水陆大会”之愿,命人遍访大德高僧,选中“江流儿”,与之义结金兰,赐姓“唐”,倍受太宗厚爱。后命其赴西天求取真经,历尽千难万阻,初心不改,终成正果。

那时的真符县就在如今的真符村,位于村子南头大转弯处的栩栩滩正是当年唐僧在木盆里逆流而漂的起点。唐僧的故事发生后,当地百姓就叫它唐湾。

3

汉江水冲刷着李家山根,被伸向唐湾的山嘴一挡,形成巨大的漩涡。洪水期江水裹挟的大量砂石就在真符村的河道沉淀了下来,沉重的在村前累积成偌大的沙洲,轻漂的在村南头沉积成如山的沙堆。

我们来时正值汛期末尾,从蔡家沟一走出来就看到一带高大的沙丘。大概有五六米高,一百来米长。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净细腻的沙丘泛着白光。沙粒细而白,碧水柔而静。

伸进唐湾的山嘴五彩斑斓。崖冬青散布在铁黑的山崖上,显得愈发翠碧亮眼;黄栌木的叶子发黄变红,色彩明艳;几丛枫树率先燃起了火炬,把山嘴烧得彤红。山峁上,被这彩林包围着的一片郁郁苍苍的柏树林,挺拔披翠,端庄多姿。柏树林里隐匿着赫赫有名的历史遗迹----天官坟。

天官坟,据碑记仅知主人姓李,其他不详。民间流传两种说法:一说为天官李鼎葬母的祖坟,但现存史料查不出哪朝哪代有个叫李鼎的天官;一说为明朝万历进士天官李遇知卒后葬于此地,这种说法完全可以否定,因为《洋县志》明明白白记载着李遇知归葬于他的故土龙亭吴家山柏树坪,虽然前几十年墓地被平,但尚未盗掘。但天官坟却的确是个规模宏大的古墓葬,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现有功德石碑和石旗杆一对,周边有柏树和药树,古木森森,幽静庄严。天官坟前有笔架山,后有纱帽翅,汉江环绕如玉带缠腰,的确属于难得的风水宝地。

天官坟左下的山湾坐落着一个仅30户人家的小村,它就是汉江绕着大湾拐过山嘴后依山傍水的李家河村。别看村子小,历史挺悠久的。据县志记载,元.至正年间(1341)因李姓迁住于河畔,故名李家河。它一直以来是真符村的一个自然村。因汉江阻隔,往真符、沙河铺、黄家营方向必须乘船过渡。从槐树关天龙村有一条通往李家河的水泥路,但弯大坡陡,路途遥远,来来往往实为不便。据说,现全村外迁,仅剩一名申姓篾匠孤独地留守着上千年的临江古村。

4

天官坟对面的山间台地,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真佛寺,隔着江隔着山脚的真符村与天官坟遥遥相对。

蔡家沟口,真符村头,一条崎岖小路通往后山。沿一条小山沟的山砭盘曲而上,走过一道缓坡,你便可以看到真佛寺一角。护法殿的后檐翘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这一段汉江河畔西南的巴山主脉上生出两条长长的山沟,山沟都呈东南走向,和茶坊到真符的汉江河流走向一致。北边的一条叫水沟,南边的一条叫罗家沟。汉江被水沟北边的大山和对面的李家山夹峙着,坡陡谷狭,激流匆匆。水沟和罗家沟之间夹着主脉上生发的一支余脉,一直绵延到汉江河畔,沟里的溪流汩汩淌入汉江。

这条余脉莽莽苍苍而来,山上尽是密密层层的林木。临江时一脉分五支,变成五条小小山岭,犹如伸张到汉江的一支巨臂,突然张开手掌,伸出五指。当地人称其五指山,又称莲花山。

真佛寺就坐落在五指山的手掌心里。真佛寺属唐代建造的古真符县遗址之遗存,如今损毁严重。从遗址的现场看,旧时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寺院。庙前的几棵古柏树和大殿之间至少有四十米左右的距离,柏树下还有废圮的青砖基础。根据四围的断壁残垣推测,整个寺院占地在1000平方米以上,四周的荆棘丛中隐隐可见旧院墙的根基。寺前原有一株三人合抱的古黄连木,枝叶婆娑。三年前我拜访时刚刚轰然倾倒,现在躺在地上已三年有余,树身大部分腐朽。只有东北角的一株青桐,树干碧绿挺拔,根深叶茂,孤零零地站在寺院一角望天叹息。

眼前的真佛寺一派颓废景象:杂草丛生的场院里,高高低低的灌木疯涨着。仅存的护法殿和上殿多处坍塌,殿堂前檐的木门木柱木窗棂吃力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房梁。房梁下驼,屋面已凸凹不平。小青瓦上遍生瓦韭、苔藓和抱树莲。檐口瓦页有多处坠落。殿内多处漏雨,墙上有漏雨留下的印痕,地上有雨滴落下砸着的大坑小坑。佛像、供桌处处蒙尘。人甫近前,提心吊胆。

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真佛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寺院前汉江河千回百转,左为青龙戏水,右为白虎下山,后以五指山为枕,四周群山九层围合,犹如莲花怒放。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真乃藏风纳气之所。

遥想当年香火鼎盛之时,真佛寺作为老城寺院,建筑群规模宏大,青瓦红墙,空山梵呗,气势磅礴。孰料朝代更迭,城池兴废,沧海变桑田。因为汉江航运的兴衰,真符由一个繁华通灵的水边镇街变成重要的集散码头,再逐步衰落到一个百户人家的小小渔村,直到现在变成一个留守村民越来越少的自然村庄。悠悠岁月洗尽了真符的过往铅华,一切如浮云般飘去。再过若干年,谁会保证这地方不会仅仅只是地图上标注的一个地理名称呢?

5

山脚下的真符村活像一只旧时汉江航船上救生用

的大葫芦。西北而来的巴山余脉是伸向汉江的巨臂,莲花山像张开的手掌,用五根指头托着真符村这只大葫芦。

真符村北窄南宽,村落绵散,村中有一溪流横切,真像一只上端小,下端大,中间有个纤细蜂腰的葫芦,平躺在汉江河畔,莲花山下。葫芦嘴正对汉江,藏富纳福,寓示着这一风水宝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的大肚子上人家相对聚居,鸡鸣狗吠,一派祥和,也是当年衙门所在地。

历史上这一宝地曾四度设县治,足见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据史料记载,真符在南北朝西魏大统12年(546)为黄金县治所;西魏废帝元年(552)复置黄金县,治设北城山。唐·贞观年间(629),黄金县治所移至真符(今黄家营镇真符村);唐·天宝八年(749),开清水谷(在华阳镇以西)路得“玉册”于太白山洞,遂改华阳县为贞符县,归属洋川郡。唐天佑四年(907)在此设真符县;北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废黄金县,真符县移治于今黄家营镇真符村。

三年前我来过真符村。那次初来乍到,感觉一切都新鲜。发现这个汉江边的小渔村,真是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我们在沙洲上搜寻奇石,在水湄打水漂,在真佛寺作揖以表虔诚,在村子前的竹林里摆POS拍照......玩得不亦乐乎。那次在姓白的女支书家吃饭,真切感受到真符人的热情好客,善良厚道。

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遇到了以船代脚的残疾老船工杨稳山,回去后写了散文《老船工》在读书村首发,引起不小的反响。老杨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双腿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十四岁的时候和一位老艄公在渡口学划船,一划就是大半辈子。他后半辈子在水上生活,白天打渔,晚上就住在船上。船舱里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他在汉江上穿梭捕鱼,可以连续三个月不下船。老杨以船代脚,以水为路,丈量着九十里黄金峡,丈量着自己的风烛残生,凄惨度日。

这次来真符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见见他。来时的路上我逢人就打听他的近况,我特别想知道汉江禁捕、渔船上岸后他的生活状况。

我们走在村子里,不忍看村子萧条破败的模样。百十户人家的村子难得见到几个年轻人。一些老人佝偻着腰,蹒蹒跚跚走着,颤巍巍地去菜地撵鸡,去山坡挖苕,去场院晒黄豆。那黑瓦土墙的老房子,青砖砌筑的供销社旧址,场坎边晾晒在架子上的黄豆把子,山墙上码得整整齐齐的报废木耳棒,屋檐下吊着的一大串一大串金黄的玉米棒子......都引起了杨志鹏老师和其他文友的兴趣,他们慢慢走着,细细品着,喜滋滋的回味着。

我听一个老汉说杨稳山在村子北头养鸡、养蜂,搭了个庵棚,吃喝拉撒全在那里,就又泛起了见见他的冲动。我飞快地穿过村子,来到桥沟口,走到了水泥路的尽头,也不见一个人影。我只好回到村头,去打问那个烘香菇的中年人。

他告诉我,老杨在茶坊对面的山坳里搞养殖,从村子里去起码得走40分钟。汉江禁捕断了他吃饭的路,但每年的低保、残补、养老等国家所补助的资金有好几千元哩,供他生活胡踢乱绊。但老杨生性坚强,永不服输,硬是要儿子给他开辟了养鸡场、养蜂场。他也就是那样劳碌的命,享不得清福么!

我没有时间去找他了。只好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祝福他身康体健,养殖顺利。我祈求老天把大葫芦送给老杨,祈求唐僧保佑,帮助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帮助他实现他的一切心愿。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END—


【专栏作家】周志峰,在报刊及网络发表有散文诗歌作品等,陕西省作协会员,现居陕西洋县。

摘选自:读书村,版权属作者所有。

搜索更多有关“温宿托木尔峰唐僧:周志峰,真符唐僧出生的地方”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