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从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攻坚-哲学,1

人气:130 ℃/2023-12-07 09:15:00

1

(讲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总论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

的本体论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

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

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四、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既坚持了唯物主义,有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

真题演练

1.(单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与意识( )

A.谁具有永恒性,谁具有可变性

B.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C.是否具有同一性

D.是否具有相似性

3.(单选)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即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4.(单选)"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单选)"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决定论的观点

6.(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3

7.(判断)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

第二节 唯物论

一、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1)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

三、意识

1.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

用。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4.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

4

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真题演练

1.(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

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单选)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物质的变化

3.(单选)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发展

D.辩证性

4.(单选)"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

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

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5.(单选)从哲学上看,当前开展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活动是因为(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都是正确的

C.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物质

D.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5

6.(单选)"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7.(判断)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

8.(判断)先有图纸,后成高楼,说明意识有时也决定物质。( )

9.(判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具

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

发展趋势。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

2.规律的特性: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

趋势和联系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

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具有多种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

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

方面是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

7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4)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

3.方法论意义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经典例题】

(多选)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

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过犹不及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

势。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

阶段。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

线性和绝对化。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

为的循环论和悲观论。

五、五对范畴

(一)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

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二)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8

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

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三)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

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可能性和现实性

其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偶然性和必然性

这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其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真题演练

1.(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2.(单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 )。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3.(单选)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刀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B.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

D.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

4.(单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的哲学观点主要是( )。

9

A.万事万物是联系的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C.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

D.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5.(单选)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说明( )。

A.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B.量变在事物的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C.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D.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6.(单选)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

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

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

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发展的实质是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与量变是同时发生的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单选)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

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多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

的(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

9.(单选)"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

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

现了( )。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0.(单选)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

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11.(判断)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

12.(判断)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13.(判断)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周期性。( )

14.(判断)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11

理论攻坚-哲学 1(笔记)

【说在课前】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抽象、枯燥、晦涩难懂,上课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考查方式:概念性的考查较少,多考查应用,即给出一个名言警

句或一个寓言故事,要求指出背后的哲学依据。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析】

1.共五个章节:

(1)第一节总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对其上位概念哲学有基本的认知。

(2)第二节唯物论:回答"世界是什么样的",如世界由精神、灵魂组成还是由物质组

成。

(3)第三节辩证法: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如有些人认为世界一动不动,有些人

认为世界是运动的。

(4)第四节认识论: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人到底能否认识世界。

(5)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2.马哲的研究对象共三个,一是自然界(第二节、第三节);二是人的思维(人的思维

能否认识客观世界);三是社会历史发展。

3.考试重点:第三节辩证法,其次是第一节总论、第二节唯物论和第四节认识论,第五

节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很重要。

第一节 总论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2

【解析】

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观,观点、看法,指对世界总的观点和看法,如有人认为世界是上帝/

神创造的,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创造的,这就是一种世界观。我们也有世界观,常说的"三

观不正"中的三观之一就是世界观,但此"观"并非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普通人的世界观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甚至有矛盾,故而普通人的不能称为哲学。

(2)方法论:看待一些问题、做事的根本方法,如有人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因此做

事时会求神拜佛,得病不看医生而是去找跳大神的神婆;有人认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故而

做事会从实际出发。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怎么想决定怎么做),方法论体现/反映世界观。

2.判断:

(1)人人都有世界观,因此人人都懂哲学(错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懂

哲学,普通人的世界观不够系统、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错误)。哲学不一定是科学的,有的哲学是

唯物的,有的哲学是唯心的,如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就是错误的。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错误)。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是将杂乱的世

界观、方法论的简单罗列,有其内在理论和系统。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解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单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考试中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也可选,仅是翻译西方哲学时的版本有所不同,其意思是一样的。

2.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者(单选):恩格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

13

的本体论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

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1.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的,第一即谁先产生。对于此问

题的回答有两种答案:

(1)有人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先于意识产生,此为唯物主义派别。

(2)有人认为意识第一性,意识先于物质产生,此为唯心主义派别。

(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考查方式:

①对于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对何者为第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2.同一性:思维到底能否认识存在,如眼前有水杯,水杯是客观存在,对于思维、脑海

能否认识水杯的问题有两种答案:

(1)认为能认识,脑海中有水杯的印象,此为可知论。

(2)认为不能认识则是不可知论。

(3)可知论是正确的,不可知论是错误的。对有无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区分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正确)。也许现在水平、科技

有限,导致现在不能认识,但将来不一定不认识,将来也会认识的,这是可知论的一种体现,

是正确的。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14

【解析】

1.哲学的基本派别(单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派/党性:唯物主义、唯心

主义。

2.唯物主义:物质先产生,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对物质的理解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唯

物主义者认为的"物"不同。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对"物"理解的深度、广度的

不同(单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的理解较简单,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

物。

①典型观点:

a 水是万物的始基。

b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c 中国传统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d 气(物质实体)者,理(客观规律)之依也:王夫之所说,指客观规律依赖物质实体

而存在。

e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指身体,身体在人的灵魂就存在,身体不在则灵魂

不在。

f 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物的本原是天地,天和地是看得见的,是具体

的实物。

②缺陷:直观性、猜测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认为看得见的物不一定是本原,

而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出现原子论的观点。缺陷:

15

①机械性:把人比作机器,由开关控制,是错误的观点,人除了机械运动外,还包括生

物运动、化学运动、新陈代谢等。

②形而上学性:哲学中经常看到"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如问其先有黄河还是先有对

黄河的意识,其认为先有黄河,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若问中国历史是谁推动的,其认为

历史的长河是上帝、神推动的,这是唯心的,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故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也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意】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握典型观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握三个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口诀:

畸型不。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

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解析】

16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先产生。不同的唯心主义者对"精神"的理解不一样,

有人认为是人的精神,即主观唯心主义;有人认为是人之外、神秘的客观精神,如上帝、女

娲等,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核心词——人。人的为主观,人之外的为客观。

(1)主观唯心主义: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核心词是人。

②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没有客观规律,是人主观立的法。

③我思故我在:"我"是人,是主观的。

④万物皆备于我:"我",是主观的。

⑤吾心即是宇宙:"心"指人心。

⑥心外无物:"心"指人心。

⑦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指人的观念。

⑧存在即是被感知:被人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人之外的神秘力量。

①上帝创世纪:上帝是外在的、客观的、神秘的、全能的存在。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考上考不上是命中注定的,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命"是

客观的,不由人决定。

③老子:道。"道"不是主观存在,而是外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是客观的。

④朱熹:理在事先。"理"指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⑤柏拉图"理念说"。

⑥黑格尔"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

四、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解析】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与其对立的

即辩证法,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错误的。

2.考查应用:

(1)夸别人是"冻龄女神/男神"(错误)。不会"冻"住,此为虚假命题,体现的是形

而上学。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错误)。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将树木放到森林中

看,而是孤立地看待树木。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17

3.既坚持了唯物主义,有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解析】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点和第四点中。

1.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有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此为唯物主义一元

论;有人认为世界的本原为精神,此为唯心主义一元论。

(2)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

(3)命题:

①所有的一元论都是正确的(错误)。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正确,唯心主义一元论错误。

②所有的二元论都是正确的(错误)。二元论是错误的,必定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如鸡

和蛋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特点:

(1)实践性:干、做。

(2)科学性:正确的。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4)考点:

①三个特点中,实践是基础。如证明理论是否科学,只有实践才可以检验。革命性:革

命不是在脑海中舞刀弄枪,是真正要实践、要做的。

②三个特点中,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即

"其他哲学家都在千方百计解释世界,但关键在于改造世界"。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真题演练

1.(单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解析】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选 A】

18

【注意】补充:

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马克思出生于 1818年 5月 5日(一巴掌、一巴掌拍

得资本主义呜呜直哭)。

2.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多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

资本主义的一些规律)、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批

判资本主义无比地肮脏龌龊,说明社会主义的幸福、美好。

3.马克思的理论来源(多选):三个,掌握一一对应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对应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错误)。原因:还有恩格斯。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 年)的发表。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

发表 170周年。

6.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作者是陈望道。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李大

钊,著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与意识( )

A.谁具有永恒性,谁具有可变性

B.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C.是否具有同一性

D.是否具有相似性

【解析】2.多选题。应包括第一性(谁是第一性、第二性)和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

论)问题。【选 BC】

3.(单选)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即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19

【解析】3.区分主观唯心、客观唯心的标准:人。A 项错误:"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

观唯心主义。B 项错误:"存在即被感知",被人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 项正确:生死

由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项错误:"心外无物",人的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选 C】

4.(单选)"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4.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理,天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选

B】

5.(单选)"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决定论的观点

【解析】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即古时候的与今天的都

一样,没变化,静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孤、静、片)。【选 C】

6.(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解析】6.C项正确:其他哲学家都在千方百计地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选 C】

7.(判断)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

【解析】7.没有"科学化",如有的哲学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

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错误】

【思维导图】

20

【梳理】

1.基本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统一,即"如何看待世界、世界是什么"和"怎样观察、处理问题"。世界观决定

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基本问题:恩格斯提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两

个方面:

(1)第一性:谁先产生,根据不同回答区分唯物主义(物质先产生)和唯心主义(意

识先产生)两个派别。

(2)同一性:思维和存在能否统一,思维能否认识客观存在,由此区分为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

3.基本派别/党派/党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的理解比较简单,如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

上学(认为物是原子,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分标准:人,人的是主观,人之外

的是客观的。

第二节 唯物论

21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由物质组成的,故先讲解唯物论,讲解物质、意识以及二者的关

系。

一、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

1.物质:考试不常考,但需要理解。例:

(1)果篮里有很多水果。问题:果篮里有什么?一般人:苹果、香蕉、葡萄等。哲学

家:果篮里有水果。若回答苹果,也有可能果篮里没有苹果。

(2)有很多人在听课。问:这群人中谁来了?一般人:甲、乙或丙来了。哲学家:人

来了。因为甲、乙或丙有可能没来。

(3)问题:地球、整个世界由什么组成的?有人回答是山、水等组成的。哲学家:世

界由物质组成的(万事万物中抽象出共性归纳为物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主观意愿而转移。

3.对物质下定义:列宁。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解析】

1.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注意区分,物质的

22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正确)。原因:例如坐着听课只是没有进行相对位置

的移动,但血液在流动、心脏在跳动、地球在转动。

(2)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的只能是物质。例:一阵风刮过,帆动了。一个和尚说

是风在动,另一个说帆在动,还有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动、不是帆动,而是心在动。第三个人

的观点即主观唯心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再如夏天常说"心静自然凉",认为不是天

热,而是心在躁动,此为主观唯心,是错误的。

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正确)。物质是运动的,不运动的是形而上

学,强调运动;第二个运动强调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解析】

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是社会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1)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

【解析】

1.运动的对立面是静止。

(1)静止就是不运动(错误)。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还是在运动,

只是在运动中的稳定状态、特殊状态。两种情况:空间位置不动,如甲与现在手机的空间位

置没动,有参照物;根本性质不变,如上课前、后都是甲这个人,根本性质没变。

(2)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稳定的状态。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重点):

(1)运动是绝对、无条件、永恒的,任何时刻都是运动的。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互相交叉、彼此不可分离。例:

甲这辈子无论如何变都是甲的,对甲本身而言就是静止,不会变成他人的一生。这辈子并非

一成不变,如由女婴变为少女、妇女、老妇人,这体现的是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经典考点: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风定(静止),花落(运动);鸟鸣(动)山更幽(静)。

23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着看似静止没动,但已经走了八万里。

(3)我国的主要矛盾变化了,但是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重点,一变两不变):

变了体现运动,没变体现静止,这句话体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常考):

(1)形而上学不变论:不承认运动,只承认静止。例:刻舟求剑,一个人坐在船上,

剑不小心掉到河里,船依旧在前行,他没有马上去捞,而是船靠岸后再去找剑。

(2)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例:古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意思是生下来就死了,死了又活了,不承认暂时的静止。再如甲问乙借 100元,乙说明要记

得还。甲不承认有相对的静止,诡辩:上一秒借钱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此时与彼时不是同一

个我。

(3)经典考点:

①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正确)。今天踏进的河流和明天踏入的河

流不是同一条河流,因为今天踏入的河水已经流走了或者河水里有杂质了,故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了运动和静止。

②克拉底鲁:人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错误)。原因:认为看到河流那刻和踏入

河流的那刻,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承认有暂时的静止,属于诡辩论。

5.梳理:

(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主观意愿为转移。

(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3)运动的对立面是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意识

1.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

用。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4.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解析】

1.意识: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称意识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1)只有人才有意识(正确)。原因:其他的称为感觉、心理、反映特性、刺激感应性

等,只有人才有意识。

24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错误)。必须是人脑,动物也有

脑,但人脑才能产生意识。

(3)有人脑就有意识/意识是人脑自生的(错误)。例:甲的意识是考公/考编,不是生

下来就有这一意识,而是外在环境使得自己产生此意识,故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

泉来自于客观世界。

2.意识的本质: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来源于客观存在。

(1)意识从内容上是客观的。例:龙。现实生活中没有龙,但是有对龙的意识,此意

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如龙的身体像蛇,眼睛像兔子,角像鹿,爪像鹰等。

(2)意识从形式上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甲认为自己的女朋友很漂亮,

但别人眼中则不一定也如此认为,不同人看到会获得不一样的意识。再如维纳斯雕塑,对于

同样的雕塑不同人看到的具有主观性,艺术家认为很美,社会学家认为太过暴露,有伤风化,

医学家眼中认为有残疾,男性认为性感,女性则很羡慕。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要主动,不要被动,主要体现在有目的性、计划性。

(1)目的性:如觉得很困但依然坚持听课,这是因为人有意识,有计划,要考上的意

念使其坚持听课。

(2)创造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在我们主观世界基础上可以创造一些事物,如龙、

鬼。意识能够自由地创造世界(错误)。如龙的来源、素材都是客观世界,受客观世界的束

缚。

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

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

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1)所有的意识都是正确的(错误)。原因:有的意识是错误的意识。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原因: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应用: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米巧妇也无法做

饭。②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体现的是意识的反作用。

2.方法论意义: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

(1)注意:不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夸大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

(2)人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错误)。不是无能为力,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

25

改造自然界。即不能夸大、也不能否认,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真题演练

1.(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

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解析】1."口袋"是物质,"脑袋"是精神。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定的唯

物主义者,物质是第一性的。B 项正确:精神的力量通过实践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比如:

某人现在很饿,脑海中浮现小鸡炖蘑菇,是精神中的思想;抓一只鸡拔了毛,剁碎,可变成

热乎乎的小鸡炖蘑菇。C项错误:精神的力量不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项错误:先有物质,

后有精神。【选 B】

2.(单选)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物质的变化

【解析】2.A项正确:南方人不会梦见骆驼,北方人不会梦见大象,梦是一种意识、精

神,没有见过所以不会梦到,强调物质决定意识。B 项错误: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 项

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的变化。【选 A】

3.(单选)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发展

D.辩证性

【解析】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实实在在的客观实在性)要区分清楚。B项正

确: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选 B】

4.(单选)"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

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

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26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解析】4.A项正确:"日心说"是正确的意识,"地心说"是错误的意识,不管正确的

还是错误的意识,都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得来,都来自于客观世界。【选 A】

5.(单选)从哲学上看,当前开展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活动是因为(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都是正确的

C.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物质

D.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5.D项正确:红歌、经典、箴言都是正确的意识,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

发展。A 项错误:表述正确,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是和题干无关。B 项错误:意识有正

确和错误之分。C项错误:什么情况下,都是物质决定意识。【选 D】

6.(单选)"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解析】6.D项正确:"之"意为"的",即静止是运动的静止,体现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选 D】

7.(判断)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

【解析】7.意识不是人脑自身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和社

会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客观的世界是意识的来源。【错误】

8.(判断)先有图纸,后成高楼,说明意识有时也决定物质。( )

【解析】8.任何时候都是物质决定意识。【错误】

9.(判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解析】9.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正确】

【思维导图】

27

【梳理】

1.物质: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对物质下了权威的定义。

(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相对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意识:

(1)意识的本质: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基础: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28

【解析】

第一节讲解世界是物质的。第二节讲解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中讲两大总特征、

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重点是前两个,五大范畴考查很少。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具

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解析】

1.总特征:联系是横向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是纵向的。

2.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之间都存在联系。如蝴蝶效应,即南

美洲的蝴蝶轻轻煽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千里之外的龙卷风,蝴蝶和龙卷风看起来没有什么

关系,但却联系在一起,体现联系的普遍性;中国常说的"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

就掉光了。

(2)客观性:事物和事物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

①比如有人觉得"4"和"死"是谐音,不喜欢;有些人认为音乐中的"1、2、3、4"

的"4"谐音是发财就很喜欢。4 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和死、发财没有关系,违背了联系的

客观性。

②"喜雀报喜、乌鸦报丧",喜雀和喜事之间没有关系,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关系,是

人的主观意愿联系起来的。如果有关系就大家就可以不用听课,回家直接抓一箩筐喜鹊天天

叫即可。

(3)条件性:联系是有条件的,如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师生联系是通过粉笔的平台建立

的。

29

(4)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有直接的、间接的联系,如老师和同学是师生关系,与

其老公是夫妻关系,与其孩子是母子关系,与王某是同事关系,因此联系是多样的。

3.系统:指整体,常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1)整体起到主导和统帅的作用,比如此人在北京,此人的手不可能到美国。部分起

制约影响的作用。

(2)经典考点:

①整体寓于部分之中(错误),原因:"部分寓于整体之中"。

②部分有时也决定着整体(正确),原因:大多数时候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起主导和统

帅的作用,但有时候部分也决定整体,比如短板效应,最短的部分决定整个桶容积。如果人

的心脏不动了,人也不会活,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③整体是各部分之和(错误),原因:整体不是各部分简单的叠加、堆积,整体是各部

分的有机结合。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成整体,部分之和大于整体;部分以不合理的方式结

合成整体,部分之和小于整体。

④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意思是花在树上就能够生存,离开树就死亡,强调整体的重

要性。

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强调部分。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

发展趋势。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析】

1.概念: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判断:所有运动都是发展的(错误),原因:运动有可能向上、前进、上升,也有

可能是倒退的;但发展只能是前进的、上升的。

2.发展:

(1)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一个人不发生任何的

改变就不会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抛弃自身不好的恶习,才能提高发展。

(2)新事物:新出现的就是新事物(错误),原因:新旧事物的区别根本标志——是否

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为新事物,不符合为旧事物。如电脑算命,有了电脑才出现

30

电脑算命,电脑是新事物,但核心是算命,代表封建迷信,因此不属于新事物。社会主义是

新事物,社会主义符合历史的发展和时代潮流。新事物必须符合发展趋势。

3.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所有的女生都想嫁"高富帅",所有的男生想要

娶"白富美",这种观点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白富美"只能说这个女生现在比较漂

亮,50年之后就不一样了,"高富帅"只能证明他祖上还不错,将来怎样还不一定,因此要

嫁(娶)给"潜力股",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典考点:

(1)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正确),原因:体现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

(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正确),原因:"后浪"指新事物,"前浪"指

旧事物,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正确),原因:旧的叶子,"新叶"会代替它;

旧的事物要让位新起之秀。

(4)"十三五规划"、"两个百年目标"(正确),原因:"十三五规划""两个百年目标"

都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解析】判断题:

1.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正确),原因:可以认识生老病死的规律、水往低处流的规律,

可以认识基本的自然规律。

2.规律是可以被利用的(正确),原因:可以利用规律改造生活。

3.规律是可以改变的(错误),原因:如生老病死的规律不能改变。

4.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错误),原因:如即使一个人不想死,也不能把生老病

死的规律消灭。

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解析】

1.三大规律(多选题):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辩证法的核心、实质(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万事万物为什么可以发展,因为对立统一和矛盾。

31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

趋势和联系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解析】

1.矛盾的含义: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如老师说话前后矛盾是逻辑上的矛盾;某人和自己

的女朋友闹矛盾,指二人之间产生意见的分歧,是生活中的矛盾。哲学中的矛盾不是生活中

的矛盾,哲学中的矛盾指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比如"好"和"坏",是一对矛盾;"统一"

指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如一个人不能一辈子是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相反好人也能变成坏

人。

2.基本属性(单选题):矛盾有很多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统一"是同一性,"对立"是斗争性。

3.斗争性几乎不考,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分离,重点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主

要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相互依存:矛盾的双方彼此离不开。比如没有高就没有矮;爱之深恨之切,没有

爱哪来的恨;现实生活中的高富帅不要瞧不起"矮矬穷",没有"矮矬穷"的衬托就显不出

高富帅。

(2)相互转化:如甲身高 162cm,乙身高 150cm,乙相对甲是矮的,但如果相对于姚明

甲也是矮的。

【经典出题点】

以下体现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C.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D.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解析】A 项正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丢了是一件坏事,不多久丢的马又带回一

匹马是一件好事,儿子骑马摔断腿是坏事,因为摔断腿逃脱征兵捡回一条命是好事,可以体

现矛盾的同一性。"福祸相依"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如有的同学上次没考上,不要气

馁,上次没考上不一定是坏事,这次会考上更好的岗位。B项正确:垃圾也有可能变成资源。

D项正确:"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以为自己擅长的反而成了自己的祸,体现矛盾的相互转化。

【选 ABCD】

32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

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

1.普遍性:指共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所有的事物在任何阶段都有矛盾。比

如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矛盾,课堂中双方是对立的;课下可以相互转化,学生是情场的"老司

机",感情方面可以指导老师。

(1)表述:离别时常说"一路顺风、万事如意"(错误),原因: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

性。

(2)表述:事物只有发展到关键阶段才有矛盾(错误),原因:时时都有矛盾,不管是

关键阶段还是非关键阶段都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1)因材施教:都是讲哲学的课程,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因为不同班级的同学

的水平不同,要因材施教。

(2)因地制宜:不同的地要种不一样的东西。

(3)量体裁衣:做衣服不能都是 XXL号,人的身材不同,还有 M、L号,体现矛盾的特

殊性。

(4)对症下药:不同的病要对症下药。

(5)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典考点】

以下哪些观点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A.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B.一刀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精准扶贫

【解析】A 项正确:不同的锁,要用不同的钥匙开。B 项错误:如所有的课程不能讲的

都一样。C 项正确:中国的国情和其他国家不同。D 项正确:不同的家庭贫穷的原因不同,

因此要精准扶贫。东施效颦没有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 ACD】

33

3.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具有多种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

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

方面是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方面。

【解析】

1.矛盾不平衡性:复杂事物中有多个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单个矛盾中,有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矛盾。比如同学们现有很多矛盾,比如找工作、

谈对象、学习、考编,诸多矛盾中学习是主要矛盾,只要把主要矛盾解决(学习搞好),其

他都可以解决(工作、钱、找对象)。

(2)决定事物的性质:判别是好人还是坏人,要看好的一面多还是坏的、猥琐一面多,

好的一面多就是好人,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定性,定性就是看问题。

2.比如评价*********"功大于过,三七开",此时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对事物的定性。

主要矛盾是在做事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定性。

3.经典考点: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射人""擒贼"是在做事情,体现主要矛盾。

(2)网络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分析网络是好还是不好,此时是在定性、在看

问题,因此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3)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兴国是做事情,体现主要矛盾。

34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能是都是好的,有好有坏,此时在分析人,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

(5)精准扶贫要对准"穷根":"扶贫"是做事情,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解析】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两点论:指全面的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2.重点论:有重点的看,两方面都看到,知道哪一个是重点。如现在反腐要"苍蝇老虎

一起打",重拳出击的是老虎,这句话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苍蝇"和"老虎"指

既要看到小的贪腐,又要看到大的贪腐,体现两点论;重拳出击的是老虎,体现重点论。比

如某些人相亲或找对象时,秉持"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的理念,"全面撒网"是两点论,

"重点培养"是重点论。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1.内在矛盾是内因,外在矛盾是外因。主要考查二者的定位,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

据和第一位原因,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事物变化发展起条件作用的是外因,事物的发

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经典考点:

(1)孟母三迁:孟母因为周围的邻居对孩子影响不好,强调外因。

(2)出淤泥而不染:外面都是淤泥,而我就不染,强调内因。

(3)打铁必须自身硬:不靠外在的机遇,"自身硬"强调内因。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好人在一起,变成好人;和不好的人在一起,变成坏人,

强调外因。

(5)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东西都是先腐烂以后才有的虫子,类似"苍蝇不叮无缝

35

的蛋",强调内因。

(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掉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六国自身的原因。

【思维导图】

【梳理】

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2.矛盾的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平衡性。其中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种类:内在矛盾(内因)和外在矛盾(外因)。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解析】

1.量变:如水从 30℃到 70℃是量变,因为水仍然是水,即液态;水从 30℃到 100℃,

成为水蒸气是质变,从液态变成气态。

2.区分标志(单选题):是否超过度,如水在 0℃和 100℃之间是量变。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

36

1.量变质变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强调量变。要发生质变需要质的积累,

如同学们学习是在积累,最后一定会发生质变考上公务员。

2.经典考点: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如何发生"至千里"的质变,需

要"积跬步"的量变;江海的水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别看蚂蚁的洞穴很小,但可以让千里的大坝轰然倒塌,强

调量变很重要。

(2)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4)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

【解析】

1.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大家坚信慢慢的学习、

积累一定可以考上,马克思都说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每个班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人很多,

往后人就慢慢的变少,能坚持听完课的同学就已经打败多数人了。

2.判断题:

(1)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错误),原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错误),原因:量变到达一定的度才能引起质变。

3.方法论意义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解析】

方法论指平时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向质变方向转化,坚持适度原则。

【经典例题】

(多选)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

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过犹不及

【解析】A 项错误:因地制宜(不同的地种植不同的东西)体现矛盾的特殊性。B、C、

D 项正确:火候太大就糊了,火候太小烧不熟饭;说话注意分寸;过犹不及强调适度。【选

BCD】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

37

势。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

阶段。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

线性和绝对化。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

为的循环论和悲观论。

【解析】

1.考查最少,但理解起来是最难的。对待任何事物不能全盘肯定、全盘否定,需要辩证

的否定,就是既要克服、又要保留,即扬弃。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好的要克服、好的保留。马哲中的否定是辨证的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先肯定,再否定,最后是否定之否定。双重否定就是等于肯定,

但与第一阶段的肯定是不同的。比如张某和老公的关系最初是和好的状态,相处之后会吵架,

但每次吵架之后就会和好,刚开始的和好和第三个阶段的和好不是同一个和好(吵完架之后

感情会更好、更进一步)。*********思想中提出对于人们内部的矛盾要团结——批评——团结,

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

3.方法论: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多选题】

下列哪个图反映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前进和曲折是统一的,不能光有曲折不前进。A项错

误:一直在循环,循环论。B 项错误:直线论,不能一直直线的前进,路途中总有曲折。C

项正确: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既有曲折又有前进。D项正确: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

进。【选 CD】

【补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阳光

总在风雨后"体现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生就像心电图如果一帆风顺,说明你就挂了,

体现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生不可能永远顺利。

38

五、五对范畴

(一)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

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解析】

1.五对范畴,考查较少。

2.内容决定形式:比如事业单位笔试过了,会进行面试,有些同学面试会紧张、结巴、

没话说,归根结底没有话说,就是因为自己肚子里没有内容。

(二)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

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解析】

告诉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

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

1.因果关系条件:需要两个条件,即前后相继(前因后果);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经典考点:

(1)春夏秋冬不是因果关系,春夏秋冬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构成因果关系。

(2)摩擦生热是因果关系,"摩擦"是原因,"生热"是结果,前后相继。

(四)可能性和现实性

其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

从没考查过,可以不花时间看。

(五)偶然性和必然性

这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其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解析】

39

只考过一个经典考点,即守株待兔。兔子撞树桩上是偶然事件,农夫错把偶然当成必然,

做出守株待兔的结果。

真题演练

1.(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解析】1.A项正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选 A】

2.(单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 )。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解析】2.A项正确: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即对立和统一。【选 A】

3.(单选)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刀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B.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

D.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

【解析】3.B 项正确:"一刀切"指对任何事物都采取一样的方法。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特点、个性不同,因此不能"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 B】

4.(单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的哲学观点主要是( )。

A.万事万物是联系的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C.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

D.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解析】4.C项正确:"经济建设"指在做事情,体现主要矛盾。【选 C】

5.(单选)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说明( )。

A.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B.量变在事物的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C.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40

D.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解析】5.C项正确:"跬步"、"细流"在强调量变很重要。【选 C】

6.(单选)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

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

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

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发展的实质是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与量变是同时发生的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6.青蛙效应,即温水煮青蛙的故事。①错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量变(错误),

原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②正确,青蛙最后是被慢慢煮死的。③错

误,先有量变,量变到一定度,超过这个度之后产生质变。④正确,表述正确。C 项正确:

②④。【选 C】

7.(单选)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

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解析】7.B项正确:猫有好的一面(抓老鼠)也有坏的一面(吃鸡),重点要看到"抓

老鼠"的一方面,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D项错误:好坏方面体现斗争性,但没有体现同一

性,同一性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题干中没有转化,比如题干表述为刚开始买来的猫抓老

鼠,后来猫好吃懒做开始吃鸡,此时的表述体现转化,但题干中没有如此表述。【选 B】

8.(多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

的(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1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解析】8.A、B、D 项正确:个性就是个别,共性是一般。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特殊

性是个性。C 项错误:马尾和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白马和马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选 ABD】

9.(单选)"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

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

现了( )。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解析】9.B 项正确:新中国整体是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缓流和急流,

体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题干中没有体现矛盾的相互作用,如果表述为急流之下才有缓

流,先有不好的事再有好的事,才能体现相互作用。【选 B】

10.(单选)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

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10.B 项错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变化的,变化的、发展的、运动的体现辩

证法。D项错误:"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刚生下来就死了,死了又生了,不承认暂时的

相对静止,即相对主义诡辩论。C项错误:飞鸟和他的影子是不动的,体现形而上学的观点。

A项正确:"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辩证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体现相对主义诡辩论;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体现形而上学的观点。【选 A】

11.(判断)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

【解析】11.特殊性指个性,普遍性指共性。比如同学下课后给老师买榴莲、火龙果、

柚子等水果,此时"榴莲、火龙果、柚子"表现出来的是矛盾的特殊性,水果是普遍性。矛

盾的特殊性是在普遍性之中的,矛盾的特殊性不可能单独存在。【正确】

12.(判断)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解析】12.不是"总是",当部分合理有序结合时大于整体;部分以不合理无序的顺序

结合时小于整体。【错误】

42

13.(判断)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周期性。( )

【解析】13.事物的发展不是周期性,而是螺旋式上升、前进的。【错误】

14.(判断)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解析】1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错误】

【思维导图】

【梳理】

1.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

2.两大总特征:

(1)联系:整体和部分关系中,整体起主导作用,部分起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2)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在哲学中的含义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

和斗争性;矛盾的种类有内在矛盾(内因)和外在矛盾(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

第一位的原因。

(2)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的区分标志为是否超过度,超过度是质变,在度范围

43

内是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好的保留,坏的克服。三个阶段:肯

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整体方向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

搜索更多有关“从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攻坚-哲学,1”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