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主动变被动的步骤口诀:从,违反背离

人气:326 ℃/2024-06-01 05:34:34

“乖”字在语言文字历史中的演变,可以用“物极必反”来形容——从“违反、背离”变为“听话、伶俐”,由贬到褒,由坏到好。“乖”是怎么“变乖”的?究竟是经历了什么,使这个字的字义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乖”字象形,两个羊角把“北(背)”字从中间分隔,表示背离的状态。它最初的字义是“戾也(《说文》)”,《贾子道术》解释道:“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广雅》也说:“背也。”之后,由此引申出为人的古怪不和或奸猾无赖、处事的谬误差错或忤逆不顺、情谊的疏远分离或相互隔绝等含义,在《玉篇》中被总结为“戾也,异也。睽也,背也”。从一出现,“乖”就是个贬义字。

对这个字,其实存在不同的看法,如王力先生认为“乖”字的“乖巧、机灵”是晚起义,也就是元明以后产生的新字义;《汉语大词典》却引用唐代诗人李廓《上令狐舍人》中的“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迟”,意在表明唐代的“乖”字已经有“乖巧、机灵”的意思。不过结合全诗来看,此处的“乖童”应指“顽童”,“乖”字表示“顽皮、不老实”,并没有跳出“违反、背离”的原义,只是对原义的引申而已。

不过我们从《王力古汉语字典》的释义中很难看出“乖”字晚起义的产生过程,只好将相关语料加以分析,并在研究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乖”字在明清出现一字两义并存的具体情况——“乖”字的“违反、背离”义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场合,其“乖巧、机灵”义则在原始引申义的基础上再引申而产生,并在口语对话中频繁使用。

唐代的韩愈有言:“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宋代的《朱子语类》有言:“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明代所编《元史》有言:“朝贺祝寿,是祖宗以来旧行典故,今不行,有乖于礼。”清代所编《明史》有言:“不然,则恩纪不明,典礼有乖。”其中的“乖”字,都是“违反、背离”的意思。

而在宋代的文赋中,“乖”字已经萌发出新字义,那时的文人墨客喜欢用一个词“打乖”,是机巧、耍滑头的意思。如司马光写过“料非闲处找乖客,乃是清朝避世人”,《朱子语类》有言:“圣贤在当时,只要在下位,不当言责之地,亦是圣贤打乖处。”《鹤林玉露》有言:“(张子房)得老氏不敢为天下先之术,不代大匠斫,故不伤手,善于打乖。”到明代,还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卖乖”,其后“乖滑”“乖巧”等相继出现,带“乖”字的词语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至于口语中的“乖”字,在使用时有特点,那就是两义共用、各表其义。“乖”字的原始引申义多用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语境里,晚起义则大量出现在口语对话中。如《西游记》第二十三回的开篇诗“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以及第八回写如来把孙悟空镇压在五指山后,回到灵山的一段话:“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其中的“乖”字,用的是原始引申义,更多附加了“不驯服、顽皮”的意思。而《西游记》中的口语对话,如“原来那妖乖(注:聪明)了,再不肯上岸,只在河沿与八戒闹吵”“好乖(注:听话)儿女,也罢,也罢,向前开路,我和你去来”“娘啊,你女儿这等乖(注:机灵)滑得紧,捞不着一个,奈何!奈何”中的“乖”字,都是晚起义。《金瓶梅》中也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情况,如“名唤琴童,年约十六岁,才留起头发,生的眉目清秀,乖(注:机灵)滑伶俐”“我的儿,谁养的你恁乖(注:听话、驯服)”“好个乖(注:聪明)孩子,眼里说话”“乖(注:乖巧)不过唱的,贼不过银匠,能不过架儿”中的“乖”字,都是晚起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等著作中,“乖”字的语境和用法基本相同。

由此可见,那时“乖”字衍生出来的新字义,几乎覆盖了当今“乖”字所包含的“不闹、听话;伶俐、机警”的意思,成为由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化的桥梁与纽带。

(原标题:“乖”是怎么“变乖”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景龙

流程编辑:u008

搜索更多有关“主动变被动的步骤口诀:从,违反背离”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