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汽车>正文

全世界最好的航空发动机 共和国航空发动机的缔造者

人气:335 ℃/2024-01-16 10:09:06

1942 年吴大观毕业,前往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工作。这个小厂子虽然只有一百来号人,但却拥有8位从美、英留学归来硕士和博士。在这里,吴大观只用了2年时间的研究,就已经掌握了当时世界上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工艺技术。

1944 年,吴大观作为高技术人才被工厂决定选送到美国继续深造,接受发动机制造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在留美期间,吴大观一天工作加学习超过15个小时,通过努力他不仅系统性地掌握了活塞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还接触到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喷气发动机,并且还专攻了一项齿轮加工技术。3年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要毕业,当地美企开始花高薪留人,但被吴大观拒绝。

1947 年,吴大观坚决回国,回国时他只带了两个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皮箱,回国后的吴大观到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担任老师。在这期间,他越发对国民党的******深恶痛绝,他深感这样的国民党终究是没有明天的。

1948年吴大观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前往解放区,受到当时华北军区司令员聂帅接见。他激动地对聂帅说“我原来是干航空发动机的,但我看到国民党没有希望,不可能搞飞机、发动机,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投奔共产党,将来造飞机、造发动机。”聂帅也高兴地回答道“吴先生,这很好,没问题,你将来肯定大有作为!”后来证明,聂帅果然是神预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吴大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忠于他一辈子的信仰“共产主义”。他担任了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开始参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工作。

次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一开始,苏联空军没有履行承诺支援我们,直到志愿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让苏联人意识到中国的小米加步枪也可以打败西方的飞机大炮,苏联才决定派出空军进行支援,但为了防止与美帝直接冲突,苏军只能选择暗度陈仓。

相比于比西方狂轰乱炸,缺乏制空权的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但背后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这种状况让最高决策层迫切感受到拥有自己的战机和空军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

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组织发动机的生产,为此特地引进了苏联的VK-1F(米格-17发动机)的专利制造权,而吴大观则作为发动机设计师参与了该仿制项目。

1956年6月,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成功仿制涡喷-5,该款发动机就是中国第一代战机“歼-5”的心脏,歼-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这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歼-5从当年9月份量产,到1959年5月停产,一共生产了767架(不含延伸型号,比如甲乙丙丁以及歼教机等),其中援外10架。歼-5让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掌握喷气机技术的国家之一。

歼-5仿制成功后,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只需要仿制苏联的,或者引进国外战机,就可以让中国的航空防御打击能力提升一个档次。但此时作为生产二处处长的吴大观想到的却是中国只有独立自主地研制发动机,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是吴大观年轻时最大的心愿之一。

他的这一想法和生产一处处长徐舜寿不谋而合。徐舜寿也是中国航空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他就是后面新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设计师。

于是,二人联名报告航空工业局,建议走自行设计、自己制造发动机的道路,并同时建立空气动力研究和航空发动机研究机构,获得航空工业局的认可和采纳。在这个前提下,吴大观到沈阳410厂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担任设计室主任。在各项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设计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动力发动机。

经过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难点后,吴大观决定利用410厂刚生产定型的涡喷5(苏BK—1)发动机作为原型机,利用该厂已经有的锻铸毛坯、工装设备,以制造新的发动机。

经过210天的昼夜奋战,和20个小时的试车,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正式宣告研制成功,然后便马不停蹄的送到了一一二厂列装到了歼教-1身上。1958年建军节当天,新中国自主设计并制造的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和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翱翔于蓝天,当时叶帅,空军司令刘亚楼到场表示祝贺。

1961年,吴大观和少将刘苏一起负责组建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代号606),由刘苏担任所长,吴大观担任副所长和航空发动机专家,共同挑起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的大梁。吴大观在心里又重复了那句久违的话: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此时吴大观已经年过四旬了。

吴大观对众人激动地说,我们要搞就要搞最先进的。当时的西方已经在研发先进的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而整个60年代又是涡扇发动机喷发的时期,中国正在奋力追赶。吴老不知道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后,正是在他打下的基础之上,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大推力小涵道比军用涡扇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1963年,空军要求改进喷气式战术轰炸机“轰-5”的各项技术指标,606所在涡喷-6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涡扇-5,这是我国第一种涡扇发动机。涡扇-5在1970年通过长期试车考核,1971年装于轰-5。可惜的是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后来空军撤消了轰-5改计划,涡扇-5也在1973年下马。

其实在研制涡扇-5的同时,吴老已经瞄准了最先进的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在吴老的主持下,咱们正式启动了涡扇-6的研制,但和涡扇-5一样,同样受限于大环境,涡扇6四次上马,三次下马,五次更改设计目标和转移设计地点。在这期间吴老也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并遭受了“牛棚”待遇。但他表示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可惜的是我们的航空事业已经与西方拉开了距离。

1971年,周总理在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上表示“航空工业就是有心脏病,要好好治一治这个心脏病”,并表示要引进英国“斯贝”军用发动机。

第二年,吴老恢复工作,他说“一定要把失去的时间给追回来。”而此时的大背景是中苏彻底交恶。在中美关系破冰的前提下,中西方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咱们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来代替苏制。

1975年底,中英双方经过第六轮谈判之后,终于签订了“斯贝”军用航空发动机专利合同。中国对此合同主要分两步走,一是先用英国材料、毛坯、成品和附件进行复制;二是将上述全部换成国产的再进行复制。

本来这项复制任务仍是要交给沈阳发动机厂的,但很多人担心斯贝仿制项目会冲击到国产涡扇-6的研制,于是阻力很大,国家只能把仿制任务交给了西航(代号430)。

1977年底,吴老被调往430厂任副厂长兼任设计所所长,全面负责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引进和试制工作。此时的吴大观已是六旬老人,但他却说:“我 62 岁,要当 26 岁来用。”

1979年下半年,在吴老的主持下,西航成功组装4台发动机。紧接着又完成了长期试车和高空模拟试车、零下四十度试车,以及六大部件的疲劳强度试验、寿命试验。1983年斯贝一期工程完工验收。

1983年斯贝发动机仿制成功后,吴老等9名专家联名上书中央,推动“太行”项目立项。当时吴老说“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永远没有中国心。”

在吴老的力主下,1987年太行发动机立项,2005年完成设计定型审查考核,前后历时27年,但太行发动机却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国第三代发动机歼10正式诞生。

宝贵经验。

2006年,已经90岁高龄的吴老,在回首往事时感慨道:“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还想到沈阳设计所,再去当一个设计员,当一个老兵,那我非常高兴”。在88岁退休时,他还要求保留他的办公室,以便可以继续工作,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面貌,值得我们再次学习。

吴老在弥留之际,仍然牵挂中国的航空工业。当相关领导前去探望他时,吴老丝毫不提自己的身体状况,他说“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过去认识不够。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加强研究,讲真话,不要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的发动机搞上去”。

2009年3月18日8时,一辈子装着“中国心”的吴大观在航空工业中心医院去世。半年后,中国的歼15航母舰载机首飞成功,2年后中国自主研制的隐身战斗机首飞,完成列装。

中国在航空领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还是因为有吴老这代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为中国的航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前赴后继的航天人不断接力的结果。

搜索更多有关“全世界最好的航空发动机 共和国航空发动机的缔造者”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