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故乡的记忆,冀涛梅梓祥推介:故乡的记忆,冀涛梅梓祥推介

人气:229 ℃/2023-12-21 13:43:18

冀涛是一位热爱铁道兵的企业高管一一中铁建资本控股集团董事长。他在中铁建财务公司总经理任上,主办“铁建金钥匙讲堂”,独具风采,我曾获机会讲述铁道兵历史。在资本集团又开办“资本大讲堂”,以历史文化打造“百年老店”(企业)。

我读过冀涛一些作品,一是钦佩他的真性情,将“领导”的情感故事“大白于天下”;二是欣赏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作品有文采,感染力强。

这篇写故乡风情、风景、风物的散文,以三个重要节日一一六一、中秋、除夕的苦辣酸甜,记叙家史、村史,没有闲话,内容饱满,大气,感人,美文。作者有家国情怀,信手思考,诸如对滥砍滥伐的忧虑等。

敬重冀总,“一个汗珠摔八瓣儿”的人生成长、发展之路!

也顺便提及,领导干部文韬武略,于铁道兵和中铁建是一脉相承的传统。铁道兵首长,按现在的标准,多数是书法家,也大都写过战争回忆录;旧报纸上有副政委王集成、政治部主任徐诚之的诗文。兵改工后,赵广发、扈振衣是书法家,卢春房擅长写旧体诗,齐晓飞、金普庆是文章高手,吴仕岩、冀涛等称散文家也实至名归。

——梅梓祥

故乡的记忆|冀涛

故乡的山

故乡乌兰察布盟丰镇县,后乌兰察布撤盟设市,丰镇县改市。

故乡地处内蒙古高原最南端,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天很冷,夏天没有太热的时候。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一些牧业,牛羊都有,以前以放牧为主,后来为保护植被,动员人们圈养。农作物以莜麦、小麦、胡麻、小米、土豆(老家人把它叫“山药”或“山药蛋”)为主,其他诸如荞麦、玉米、葵花、甜菜都可以种植,但种植面积不大。

丰镇县麻迷图公社下辖几个大队,大队下辖几个小队。麻迷图大队下辖麻迷图西队、中间队、东队和其他几个临近小队。麻迷图大队虽然从西到东分了三个小队,但是一个连续的自然村,背靠一条山,村前是一条小河。大家祖祖辈辈在一个自然村里生活,基本都认识。

1966年10月,我出生在麻迷图村,当时我的父亲24岁,我的母亲23岁。在我之前有大哥、二哥,在我之后,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弟弟、妹妹出生之后,我们成为一个七口之家,在当时的村子里,这不算一个大家庭,但也不算一个小家庭。在那个时代,解决这样一个家庭的温饱问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面前,父母都没有让我们辍学回家,甚至从未产生过这样的念头。

这也许是我们的父母与其他许多父母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他们对“一定要让孩子念书”这种朴素的认知和坚守,也就没有我们几个子女的今天。如今,我们几个大都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我和妹妹两家都在北京生活,每每想起命运和人生的波折,有酸楚但也有自豪。

故乡冬景

听伯父生前讲,我们冀氏家族是从山西原平县走西口过来的,由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家谱烧了,具体过来多少代不清楚,老祖宗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本家叔叔冀生锦生前整理过一张冀氏世系表,到我的祖爷爷(曾祖父)那一辈名字勉强说得清楚,“文革”之前还有家里人回原平续过家谱。据我所知,内蒙乌兰察布的汉人基本都是从山西过来的,说话口音、生活习惯和山西北部的人差不多,和山西大同人别无二致。多数人爱吃醋,不少农家自己会做醋,现在很少吃到那么香的醋了。

记得故乡的冬天年年都会有几场大雪,有时候一觉醒来,大雪覆盖了整个村庄、田野,白茫茫一片,这时候爷爷已经在院子里扫雪了,我们兄弟几个一般都会陪他一起扫。不管大人小孩儿都喜欢雪,小孩儿漫山遍野雪地里玩儿,裤腿和鞋里全是雪,回到家里自然是少不了一顿臭骂。有一年的雪,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雪,沙斑鸡铺天盖地从村子北面的天空向南飞去,有的甚至会撞到电线上丧命。几十只老鹰在村子西南面的石虎山上歇脚,颇是神奇壮观,这情景此后再也没有见到过。

故乡的土豆产量高,而且好吃,吃了大半辈子,仍然爱吃。记得最困难的时候,主要靠土豆度日,如果没有土豆,有多少人可能都活不过来。每年中秋前后收土豆,家家户户院子里的土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大的放到菜窖里储存,这是农家人的底气,小的磨土豆粉、做粉条,有的喂猪喂羊,有时也会卖掉一部分。老家的土豆有白皮的、紫皮的、黄皮的,最好吃的土豆我们当地人叫它“里外黄”,因为皮和瓤都是黄色的,个头不大不小,椭圆形,熟了以后又沙又绵。后来这种土豆因为产量低,种的人越来越少。离开故乡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土豆和比这更好吃的土豆。每年农历五六月的时候,当地人把这段时间叫“五荒六月”,这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有的人家几乎断粮,有的人靠半夜里偷别人家地里尚未成熟的土豆度日。

饥饿是小时候最普遍的记忆,感觉总是吃不饱、吃不够,粮食接不上。记得父亲因为白面吃了不抗饿,用好好的白面一斤兑一斤和人家换莜面,因为莜面抗饿,可以少吃,他四个儿子吃粮食给他带来的压力太大,想出了这个办法。至今记得老家有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然而,即使这样,我们家还是村子里生活中上等人家。那时候有个城市户口,能吃上供应粮是农民的天堂梦,有的人家好好的女孩子,为了能够进城吃商品粮,找各种各样的残疾人。看来在生存面前,人是没有什么底线和尊严可言的。包产到户以后(我们当地叫单干),大家基本都能吃饱了,也都发自内心地感谢*********。同样那些人、那些地,大包干以后怎么就够吃了呢?

童年乐园

我能记事的时候,村子前前后后全是一片一片的树林,主要是杨树,也有榆树、柳树、桃树、杏树、果子树、枸杞树,最茂密的要数芥家沟,每到春天,桃花、杏花相继开放,芥家沟成了我们孩子的乐园。

1980年包产到户以后,人们开始偷偷摸摸砍树,大树盖房子,小树劈柴烧,连树根也被刨出来当柴烧了。因为没人管,这种盗砍盗伐后来成为一种公开的行为。等我199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村里解放后人民公社组织种植的树基本被砍伐一空,所有的山头基本都成了光头。连从村子到丰镇县城公路两旁整齐的绿化树也未能幸免。

如果那些树能保留下来,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包产到户直到今天,因为再没有什么新政策,人们很少再种树,一座座山头仍然是光秃秃的。

快乐时光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三个最重要、最开心、最值得记忆的节日就是“六一”儿童节、中秋节、春节。

每逢“六一”儿童节,公社各个大队组织篮球队、拔河队、田径队等集中到麻迷图公社、学校的各种场地作对厮杀,好不热闹,看热闹的人各显神通抢占好位置,墙上的、树上的、篮球架上的都有。记得篮球比赛中,还出现过篮球架被压倒的事故,但好在没有伤人。

每当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人赶来看热闹,卖点儿杂货、土特产,有红枣、黑枣、蜜枣、冰棍、雪糕、葵花籽、月饼、蜜酥,等等。至今记得一件事,一个邻村的老农来卖自产自销的炒瓜子,被公社干部没收,我们一群大人小孩跟着起哄,因为没收以后可以便宜卖,但现在想起来,那老农真可怜,那干部真可恨,我们真无知。

记得自己也作为运动员参加过“持算”比赛(边跑边做算术题)、短跑比赛,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以致至今心里都有阴影。记得父亲作为麻迷图学校篮球队队员参加过“六一”儿童节的篮球比赛,我坐在场地边上给他加油助威,感觉他球技还说得过去。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公社“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取消了,村里最热闹的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交流会”,我理解就是农村集市贸易会,这种“交流会”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停办了,从此,村里再没有什么热闹的事儿了。

家乡月饼

中秋节,收获的季节,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季节。小麦、莜麦收回了家,黄豆、豌豆收回了家,胡麻、菜籽收回了家,黍子、谷子收回了家。成堆成堆的土豆也收回了家,大的、好的放入菜窖,成为全家一年四季的蔬菜;小的、差的磨土豆淀粉,需要的时候做粉条。打月饼的时刻是最诱人的时刻,村子里到处飘满了烘烤月饼的味道,那是胡麻油、白面和糖混合后在炭火烘烤下散发出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诱人的味道,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更是故乡的味道、是此生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味道。丰镇月饼,与众不同的月饼,现在是我中秋节在首都北京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父亲提前买回来放在大柜上的西瓜,在我们眼前至少晃了有十天半个月了,只等中秋节的晚上敬完“月爷”才能众人分享。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让我们朝思暮想的西瓜,打开的那一刻流了一菜板馊水,不知什么时候它已经熟过了、坏了,至今都记得当时兄弟姐妹们失望的眼神,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年夜饺子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老家也不例外。大概在年三十前半个月就开始忙碌。扫尘土、贴窗花、做豆腐、蒸馍馍、包饺子,殷实的人家,还要炸肉丸子、烧肉。最重大的活动是杀年猪。有的人家有猪杀,有的人家无猪可杀。记得有一年我们家杀出了“米型猪”(感染了寄生虫病的猪),我们把这种猪肉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老年人,也有的换了土豆粉。因为杀出了“米型猪”,母亲和我们的沮丧无以言表,最后是母亲用现金从别人家买了几斤好猪肉,全家人总算过了个年。

有一年,我辛辛苦苦一夏天拔草喂大的猪杀了以后,绝大部分的肉被父亲卖掉了,自己家只留了7斤过年。卖猪肉的钱主要用来交钱领口粮,因为我们家子女多、年龄小、劳力少、挣不够工分,年年都是缺粮户。由于食材不够丰富,老家的饺子馅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胡萝卜馅,调料也很简单,主要是花椒粉、干姜粉,其他记不起还有什么。但猪肉和胡萝卜的比例却比较重要,从中可以看出这家人的富裕程度,当然是猪肉越多生活越富裕。

不管穷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最隆重的,一般是一个绿豆芽粉条凉拌菜、一个大烩菜、一个肉菜。印象比较深的是,我们家的年夜饭一般会有一个猪头或猪蹄子蘸蒜醋,那可真叫香。小孩子最开心的就算是年夜饭后换上新衣服,成群结队提着灯笼一家一家地串门,疯到半夜各自回家点旺火,围着旺火放炮竹。精力好的的大人、小孩儿点完旺火、放完炮竹,再接着找一家人家打扑克,直到大年初一天大亮再回家吃饺子。

丰镇一中

我的小学时光是在麻迷图小学度过的,初中时光是在麻迷图中学度过的,小学和初中都在一个校园里,西侧就是麻迷图公社。我们家就在麻迷图东队,离学校顶多三里地。与邻村的学生相比,我们就像北京皇城根底下的人看郊区的人。就是这个麻迷图中学,连续七年在丰镇县中考第一,我就是从这里走进了丰镇一中。就是从这片不起眼的天地,陆陆续续走出了不少大学生,他们走向了各行各业,最终融入了大大小小的城市。

1986年9月,我告别故乡,告别丰镇一中,进入北方交通大学读书,开始睁眼看中国、睁眼看世界,走入另一片不同的天地,开始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活。离我参加高考已经过去36年了,但我时不时会做有关高考的噩梦,要不就是忘了一道题,要不就是忘了卷面某一面的题,更多的是遇到难题不会做,常常从梦中惊醒:或后背发凉、一身冷汗,或精神恍惚、不知是梦是真。

生生不息

工作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故乡的事、儿 时的事,时常浮现在眼前,让我不能忘却、难以释怀,常常热泪盈眶。到底是什么在感动我、鞭策我、激励我?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我们没有伟人的气魄,但我们也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故乡没有三湘大地的富庶,但仍以她贫瘠的土地滋养着我们,更因为那里有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落地生根的父老乡亲、生生不息的父老乡亲、坚忍不拔的父老乡亲、忍辱负重的父老乡亲,无疑就是伟大民族的“根”和“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冀涛,1966年10月出生,三义泉镇麻迷图村人,现任中铁建资本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财政部内控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校外导师、客座教授。

梅梓祥推荐——

冀涛是一位热爱铁道兵的企业高管一一中铁建资本控股集团董事长。他在中铁建财务公司总经理任上,主办“铁建金钥匙讲堂”,独具风采,我曾获机会讲述铁道兵历史。在资本集团又开办“资本大讲堂”,以历史文化打造“百年老店”(企业)。

我读过冀涛一些作品,一是钦佩他的真性情,将“领导”的情感故事“大白于天下”;二是欣赏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作品有文采,感染力强。

这篇写故乡风情、风景、风物的散文,以三个重要节日一一六一、中秋、除夕的苦辣酸甜,记叙家史、村史,没有闲话,内容饱满,大气,感人,美文。作者有家国情怀,信手思考,诸如对滥砍滥伐的忧虑等。

敬重冀总,“一个汗珠摔八瓣儿”的人生成长、发展之路!

也顺便提及,领导干部文蹈武略,于铁道兵和中铁建是一脉相承的传统。铁道兵首长,按现在的标准,多数是书法家,也大都写过战争回忆录;旧报纸上有副政委王集成、政治部主任徐诚之的诗文。兵改工后,赵广发、扈振衣是书法家,卢春房擅长写旧体诗,齐晓飞、金普庆是文章高手,吴仕岩、冀涛等称散文家也实至名归。

编辑:乐在其中

搜索更多有关“故乡的记忆,冀涛梅梓祥推介:故乡的记忆,冀涛梅梓祥推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