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防止校园欺凌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欺凌

人气:445 ℃/2024-03-03 05:04:0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于近日正式公布。自2016年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条例》在经过长时间讨论和修改后最终定稿,并将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主要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要求和监督管理体制、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制度。

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字时代,网络在带给人们学习、娱乐、交往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新的风险。而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中,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最弱,因此,在全新的数字时代,如何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便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条例在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追求社会共治等国际共识基础上,既全面规定了培育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规范网络信息内容、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基础制度,同时也强调了平台企业主体责任,这就为网络企业尤其是大型平台企业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体系指明了方向。

条例亮点很多,鉴于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欺凌常常更为无助的现实,条例中防网络欺凌制度的建立尤其值得关注。

网络欺凌又称“网络暴力”,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当下有几种常见的形式,如在网络上不断地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编造并散播关于他人的不实言论,或者传播他人的个人和家庭隐私。另外,还有同学偷拍别人的照片,制作成恶俗的表情包,甚至加上侮辱性字眼,在同学群里传播……

在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中,不少加害者自以为不过是“好玩”“恶作剧”,但受害者受到的损害极大,而且无所适从。前不久湖北恩施的一个案例中,仅由于同学之间的口角,未成年人小西遭遇他人在QQ群里反复辱骂,并被传播个人隐私,因而出现应激性反应,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学业也严重退步。

在类似案例中,人们很容易想到的问题无非两个,一是一旦遭遇网络欺凌,当事人能够向谁求助?二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是否可以无动于衷?

现在,《条例》就网络欺凌首次作出前置预警式规范。《条例》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设置便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存证据、行使通知权利的功能、渠道,同时还要提供便于未成年人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禁止向本人发送信息等自我保护功能的选项。

这样的制度意味着,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但应该就防范网络欺凌建立预警体系,而且一旦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欺凌,其不仅不能置身事外,相反还理应有所作为。

平台企业要履行好这样的职能,责任心是关键,技术手段革新也很重要。因此《条例》明确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优化相关算法模型,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网络欺凌信息的识别监测。

科学应对网络欺凌,平台企业独木难支。一方面,在纷繁的数字时代,未成年人需要提升自身的抵抗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各尽其责。一位心理学家即认为,假如父母之间常常争吵,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沟通和监督,就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冲突中借助互联网进行攻击和欺凌。

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需要大家一起来撑起大伞。

搜索更多有关“防止校园欺凌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欺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