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论语经典语录八字:拾人牙慧说论语-学而篇

人气:258 ℃/2023-09-13 05:41:40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②鲜:少的意思。

释义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拾人牙慧说论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论语·学而篇》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贬义词,往往去形容那些总是夸夸其谈,擅长溜须拍马的谄媚之徒。在上一遍的学习当中,每次读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时候,我都会有些不好意思。

因为我是做老师出身,所以好像给人的印象总是能言善辩,夸夸其谈。但是我又觉得自己很冤枉,心里暗暗嘀咕,如果按照孔老夫子的标准,那所有靠嘴吃饭的人都得被一棒子打死了。

所以“巧言令色”到底讲的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巧言令色”就“鲜矣仁”呢?

在《论语集注》当中,“巧”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鲜”是少的意思。我参照的版本没有拼音,我也不知道这里的好到底是读三声还是四声。

这不同的读音意思可大不一样,如果是好(三声),那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口才好,讲话讲的中正有理。但如果是好(四声),比如作爱好、偏好、好恶等讲的时候,那就失了这个中正,那就有点儿没话找话,刻意讨好逢迎的意思。

跟着朱子做了个解释:“好(四声)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这句话读完,我真的觉得好像是先贤为我量身定做的教诲。先前的委屈,荡然无存。

朱熹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讲话总是挑别人爱听的,打扮的漂漂亮亮也是为了讨好取悦别人。那么这样的人,就陷在泛滥的人欲当中,仁德自然也就消亡了。”当然我们知道仁德本身并不会消亡。只是如果人欲太过泛滥,那么仁德就像乌云蔽日一样,无法放光。

而孔子只是为了不把话说的太绝对,所以用了一个“鲜”字,但事实上,如果一个时时处处都在讨好奉承别人,那这样的人是肯定不会有仁德的,这也足以让我们深以为戒。

在学习之前为自己叫冤的我,学习之后深感惭愧。回想自己往昔站在三尺讲台上,因为面对的学员都是党的领导干部,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轻则是不懂装懂,拿出一大堆玄妙的理论,故作高深。重则是人云亦云,甚至刻意逢迎学员们的观点立场。

每次上完课,其实根本不关注这节课让学员们收获了什么,只想知道学员们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当然为了获得学员的良好评价,每次上课之前在衣着外貌上、表情音色上也少不了要下一番功夫,恨不得对着镜子数数自己微笑的时候露出的是不是八颗牙。

这不就是典型的巧言令色吗?我忘记了,我站在这个讲台上的使命和责任,完全陶醉在虚无的自我满足当中,尽管知道学员的夸赞有时候也不过是客气,但我还是免不了沾沾自喜。

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我开始有所改变,我对自己所宣讲的东西也开始负责起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知道,我要传的道是中华圣学,而不是我的思想。大家知道为什么圣人都是述而不作?

因为并没有什么好作,一代又一代的古圣先贤们,不过都是在尽毕生之力“继往圣之绝学”,去把那条杂草丛生的“古仙人道”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已。

所以我谦卑谨慎,我的口才,只不过成为了我践行使命的一个工具。同时我开始更重视我分享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与形象。另外,我也开始更在意我分享的东西对别人有没有启发,而不是别人给了我多少掌声和鲜花。

到这个时候我才对学而开篇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我去讲一个道理,别人不理解甚至不认同的时候,我不会再像原来那样不爽,然后着急去辩解,因为我知道,别人不理解其实并不是我讲的道理不对,而是我自己践行的不够。

所以反求诸己之后,我要修正的,不是把话讲的再漂亮些,把妆化的再好看些,笑容再温暖些,而是我自己能否真正知行合一的朝着天理良知不断前进,去亲证那条“古仙人道”。

在参看张居正先生的《论语直解》时,他还指出了巧言令色的另一宗罪:“盖人之常情,莫不喜于顺己,彼巧言令色之人,最能逢迎取悦,阿徇取容,人之听其言、见其貌者,未有不喜而近之者也。

既喜之而不觉其奸,由是变乱是非,中伤善类,以至覆人之邦家者,往往有之矣!”看了这一段,让我想起历史上的妲己、安禄山之徒不就是这样靠着巧言令色,祸国殃民吗?如果你觉得讲这些似乎太大,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我们再想想自己。

平时生活中,如果你有个闺蜜总是来跟你抱怨自己的老公多么自私,婆婆多么挑剔,孩子多么淘气,或许你和她的家人也恰好相熟,其实你知道她的家人并不是她描述的那个样子,但是为了维护和闺蜜的关系,或者照顾她的情绪,你是不是也会照单全收?甚至也投桃报李的和她一起埋怨起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后两个人越说越气愤,最后好像家人真的就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样子呢?

说到这里,我有想到了“中道的智慧”。

平时我们讲的为别人考虑,让他人欢喜,是不是也要刻意的“巧言令色”呢?

我们心理教练在给运动员支持的时候,往往会特别在意共情别人。

有一次我在和一位资深心理教练聊天的时候,她就告诉我,其实她并不是很赞同咨询过程中对个案对象的托起。我们这里讲的托起就是面对个案对象的倾诉抱怨,无论是非对错都给予认同肯定和情绪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她告诉我,其实我们内在心性本体是圆满具足的,我们并不需要别人的支持和认同才能够发现我们内在的真善美。在个案对象发泄对生活中人事的不满时,更多的其实是他的人欲在作怪。

《拾人牙慧说〈论语〉》

欢迎您和我一起

在搬运知识的过程中

寻孔颜之乐

证天人合一

文稿:心塾宇尘

朗读:任静

审稿:弘孝、曾杰

音频制作:金霞

排版:金霞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搜索更多有关“论语经典语录八字:拾人牙慧说论语-学而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