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科技>正文

两个孩子鸡飞狗跳还要上网课:在鸡飞狗跳中拉扯着孩子长大

人气:399 ℃/2024-02-04 12:07:15

又到了开学的日子。新的学年,孩子们又背上书包踏进校门,开始了自己的集体学习生活......想必许多父母都会拍摄下这一重要的时刻,作为孩子人生历程中的一份重要纪念。

广州,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新生入学。来源:羊城晚报

养育孩子就像一场修行。

父母总会对孩子有要求有期待,那么父母又应该教会孩子什么呢?

初次为人父母都会遇到困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止孩子会犯错,大人也一样。

本文作者坦言自己是个不完美的、笨拙的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历经了种种困惑、冲突、碰撞与思考,希望通过分享生活中的一些故事,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

文丨汪珺

编辑丨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笨拙的教养》,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8月31日,四川成都一小学开学,家长把孩子送进校园后纷纷贴墙站成一排“暗中观察”。来源:海客新闻

让孩子学会谦卑,对规则有敬畏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教会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是我们作为父母非常重要的工作。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可能靠单打独斗生存下去,更不可能凭个人英雄主义取得成功。能够与人有艺术地沟通、协作,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文化、不同背景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很重要的软实力。这也是给孩子未来可持续的能量。

1 发自内心的赞赏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一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分别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 “未来发展趋势测验”。随后,他们用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学校校长和老师,并嘱咐他们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断地鼓励孩子,不吝啬给予孩子赞美,那么,孩子就有可能真的成为那样的人。图|图虫创意

但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出来的。8个月后,他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不仅成绩有进步,个人素养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断地鼓励孩子,不吝啬给予孩子赞美,那么,孩子就有可能真的成为那样的人。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智慧的语言去和孩子进行沟通,经常告诉他们的优点所在。这样,孩子心里便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在强大的积极心理暗示下,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有些父母总是习惯于揪住孩子的缺点并放大,看到孩子不好的地方,就老是说孩子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不行,不断强化孩子的弱点。当然,大人的挑毛病是希望孩子能变好,但往往没有想到这无形当中会让孩子对自己没有自信。

自信心是表达欲望的基础,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肯定的赞许,经常带孩子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他才有更多表达的内容。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孩子敢于质疑的起点。

但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父母也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时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以便能够及时和孩子沟通,纠正孩子对于自己不正确的质疑。

宇宇(作者的儿子)在纽村的钢琴老师来自德国,上课时总是循循善诱,每次她弹琴的时候,我感觉她整个人都洋溢着活力,我们能感受到她对音乐的热忱。宇宇弹琴的时候,错音或者节奏不准,她都会指出并纠正,把德国人的严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当宇宇弹得好的时候,她也毫不吝啬地表达出欣赏,每次都饱含深情地说:“真好听!”我自己还蛮惭愧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赞叹过儿子的演奏。

赞赏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正确性,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满足,从而变得乐于接受生活,勇于挑战生活。

我们也能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赞美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太好了!”这样简单地赞赏孩子,不一定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大龄的孩子认为父母是在敷衍他。

孩子的确很期待得到你的认同。但是,他期待的是你内心真正的认同,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敷衍。“你写得真好,真是不错。”得到这样的回应,孩子可能会在心里想:“爸妈真是这样认为的吗?”

而这样的赞美,“你看你写的这一句——小鸡的爪子抓了我一下——写得很生动,动词也选得很准确。”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真正做得很棒的地方,他会从内心感受到快乐。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说出来,这种描述性的赞赏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深入了解,在受到正面肯定、激励后,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

说一两句赞美的话很简单,但真正让孩子能获益的赞美,则需要父母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变化,欣喜于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长,真正用心陪伴他们过好每一天。

2 学会交朋友

对许多人来说,一生中最温暖、最持久的友谊都是在童年时代建立的。在小的时候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孩子便拥有了获得幸福人生的基础。小伙伴能带来其他人不能给予的温暖体验,有几个与自己一起玩耍,共度童年的好朋友,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是孩子应对充满不确定性未来的关键能力之一。图|图虫创意

更何况,自小就有朋友的孩子,一旦习得了交友的能力,朋友自然会越来越多,日后肯定会拥有资源丰富的人脉圈。但是,孩子可能不会自然而然就找到朋友,有时甚至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父母去做环境的搭建者和问题的指导者了。

既然我们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就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管是周末聚会,还是假期旅行,我们都要适当地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给他们留下与朋友相处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

相同的兴趣爱好,是孩子们玩到一起的基础,是否能解决好相处时的问题,则是建立一段长远关系的关键。孩子们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会有输赢、有比较。

这时候,父母需要出面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以及与负面情绪和谐相处,帮助孩子更精准地识别情感和表达情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场景以及关系,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孩子的妥协精神,这是与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初生的小孩子在世界上,他的人生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为我’,一类是‘为人’。

这两大人生观,决定了小孩子一定的所作所为。‘为我’的这些利己的人是向内的,利他的那些‘为人’的人是向外的。因为他的利己,所以他的朋友不会多,也因为他利己,所以他不满足,于是悲观;‘为人’的人却不然,因为他的为人,所以他为别人所爱,于是,他有许多朋友,更因为他是为人,所以他知足,于是乐观。”

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是孩子应对充满不确定性未来的关键能力之一。身处变革的时代,我们无法设计孩子的人生之路,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应对变化的能力,帮助孩子发展更好的自我,让他成为坚定而友善、独立而合群、蓬勃而充实的人,让他有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马克·布兰克特说:“想象一下,如果人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社交和情绪的学习,那么20年后,这个世界将变成另一番模样。”至少那将会有更多的人,成为真正的自己,更好地度过这一生。

但是,孩子可能不会自然而然就找到朋友,有时甚至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父母去做环境的搭建者和问题的指导者了。孩子们都渴望能和同龄人一起玩,却苦恼于没有条件,咱们可以为孩子创造条件,譬如鼓励孩子在兴趣班交朋友,约自己的朋友带着家人一起出游,邀请孩子的班级同学来家里聚会,等等,绝不能借口学习重要而不给孩子交友的机会。

3 敬畏规则

其实,宇宇5岁参加英国夏校时闯过一次祸。那晚凌晨三点,睡梦中的我迷迷糊糊地拿起手机看时间,发现微信上有几条未读的信息:“宇宇今天在学校闯祸了,这是学校老师的报告,我们需要开个家庭会议。”

3—5岁是孩子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图|图虫创意

原来,宇宇对着同学大声说话,不和同学分享纸笔,而且和一个同学发生冲突,打起来了。这个事情挺严重,惊动了夏校负责人。

我们全家人认真地讨论了这个事件,并给学校写了一封道歉信,儿子也给与他发生冲突的孩子写了一张便条。第二天,老师和儿子说:“谢谢你的便条,那个女孩看后感动得哭了。”儿子也很诚恳地告诉老师:“我为昨天的行为感到抱歉。”

孩子们之间难免会有小小的肢体冲突,但是,很多老师和父母不会如此严肃地对待:不就是孩子们打架了吗?不就是有时候没有守规矩吗?不就是有时候忘了纪律吗?小孩子嘛!

有些人并没有把不分享、不排队、不小声说话、不遵守游戏规则、不懂礼貌这些所谓的小事情当回事,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好的。但是,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在基本的素养和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高情商,其实就是好教养。连社会公共意识都没有的人,如何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呢?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3—5岁是孩子认知形成的关键期,父母作为最初的教育者,在培养孩子与人交往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岁之前,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初的玩伴,对孩子的影响时间最长,也最深刻。所以营造和谐健康、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和实践初步的互动能力,非常有利于孩子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3岁之后,和同伴的交往会逐渐成为孩子的主要社交活动,这个时候,咱们要尽可能地学会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去发展友谊,遇到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找到解决方法。

孩子的情商高,一定源自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自始至终扮演关心而不焦虑、关爱而不越位的合适角色,对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系在孩子身上,情绪也会随着孩子的情绪变化而波动。

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时,总会产生小小的冲突,这个时候,有些父母会比孩子更先开始焦虑,甚至会主动出手帮忙解决问题。其实,我们的干涉剥夺了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正是孩子学会理解、妥协和合作的开始;除非是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是他人,父母才需要介入。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住自己对孩子的过度关心,或者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关心,孩子很难顺利成长为独立、健康的社会人。每次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遇到挫折稍微哭闹一下,父母就出面包办,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理性、冷静地去思考解决之道,久而久之,面对人际问题时,他们难免情绪化。

下次,当我们又忍不住想出手帮忙的时候,最好问问自己:“作为父母,真正需要给孩子的是什么?是未来的人生还是一时的安排?”

4 有边界,会分享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下,许多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和彼此之间的独立性,会被有意无意地剥夺。“我这么爱你,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听我的话……”这句话让很多亲子关系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甚至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孩子也无法真正学会与别人合作。

有界限感的孩子,才可以与人好好合作。图|图虫创意

家里来了小客人,一眼看中孩子最心爱的玩具,孩子却护着玩具不给玩,这样两难的境况,相信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会遇到。

有的父母会想办法引导孩子将玩具分享给小客人一起玩,这种分享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他比你小,你要让着他;他是客人,你要让着他;她是女孩子,你要让着她……因为父母要求孩子“大方”“懂事”,很多孩子被迫失去心爱的玩具,哇哇大哭。

但是,慷慨地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必须的吗?让孩子和大家一起玩心爱的玩具真的是在教育他们懂得合作吗?

我们和孩子相亲相爱,但是也要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你是独立的个体,和父母之间虽然亲密,但也是有界限的。当孩子逐渐明白即使和父母之间也要有必要的边界之后,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认知推延到朋友、同学、老师、长辈和陌生人身上。

有界限感的孩子,才可以与人好好合作。因为他们懂得尊重,不会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践踏他人的领地,更能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帮助孩子建立明晰的个人边界,就在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关于边界的划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主要是物质和生理上的界限。明确生理上的界限,是为了建立隐私观念。

正因为有界限感,孩子的私有物品我们不会去帮他决定要不要分享,而是让他自己决定。

幼儿从天性上来说是自私的。行为学研究告诉我们,慷慨的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形成。孩子首先发展的是“隶属”概念,然后在成长中通过观察、反思和评价,才会逐渐学会分享。孩子首先要有物权的概念,他要知道什么东西是他的,什么东西不是他的。在还没建立起物权的概念之前,想让孩子去分享,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让孩子分享,其实有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人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房子无偿分享给别人,恐怕谁也不太乐意。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愿意将房子分享给别人,因为我们觉得房子是我们很重要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他的饼干就是他的全部,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也很正常。

所以,不要急着强迫孩子让出自己心爱的玩具,真正的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我拥有这一基础上。绝不能让孩子觉得分享就是放弃,这不是一个让孩子失去的行为,而应当是让他感觉更充实、更富足,和小伙伴在分享中获得共赢。

而且,分享绝不是狭隘地把我的东西给你,而是在共有环境里如何轮流享用和支配。

比如说,中国人喜欢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我们家也不例外。但我更赞同好东西大家一起享用,而不是一个人独占。

有一年秋天,家里吃大闸蟹,只剩最后一只母螃蟹,我刚夹起来准备吃,宇宇生气地说:“你怎么能吃呢?这是我的。你不准吃,给我留着。”孩子觉得理所当然,我挺纳闷,数着螃蟹说:“一人一只公蟹,一只母蟹,妈妈没有多拿呀。”儿子理直气壮地说:“这只是母的,我要吃蟹黄,你得留给我吃。你不许吃了。”

这时候,我的父母开始埋怨我和孩子计较。宇宇爸爸说:“如果外公外婆平时都让给你,你要感恩。但爸爸妈妈有时候忘了留给你,也没错,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只围着你转的。”

这段话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我的父母觉得我这个妈妈太任性,居然和孩子争东西吃。其实恰恰不是,我只是想让他明白,这就是常态,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父母可以委屈自己、成全孩子,但是,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在外只会失去朋友和友谊,那时,父母是无能为力的。

5 善合作,更快乐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无论是一个科研成果,还是创新发明,基本上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而且还有很多需要跨学科合作。所以,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将来更会是一个合作共荣的世界。只有懂得合作,我们才能与别人一起奋斗,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大多数父母都更重视孩子的成就,关心孩子上的是不是名校、考试得了多少分,很少有父母会意识到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代人要生存和发展的未来,世界会越来越平,地球村会越来越小,术业有专攻,各人有所长,唯有学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们才能走到哪里都有携手前行的伙伴。

懂得合作的孩子更有未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小孩,不能仅仅靠孩子的努力。

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之初的好朋友,让孩子在爱、自由和规则中成长,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空间,提升和进化他们作为社会人的意识和素质,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分寸,陪伴他们在层层递进、厚积薄发中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这些静待花开的举动,恰恰是孩子未来能够顺利进入社会的坚固基石。

进入学校后,我们可以刻意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还有指导老师,大家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也许参加这些活动会耽误孩子的一些学习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孩子在其他任何课本学习中学不到的,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要想在这个社会里愉快地生活,跟周边的人关系一定要协调。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在集体里生活,他要想每天过得轻松愉快,就必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

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父母给予了过度的呵护与溺爱,再加上,还有不少父母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吃亏,总是向孩子灌输要得第一,要在团队中一枝独秀的思想,却忘了告诉孩子,学会与他人协作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生存法则之一。

我认识不少很有才华的同龄人,却由于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人生之路并不顺利。我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

家里只有一个宝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然是把孩子捧在手心,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了事事都要以他为先。我们都希望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我们总是不知不觉间替孩子做得多了点。于是,孩子明明有一双手,却觉得父母给他包办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孩子在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但是,当他独自一人在外时,他自然享受不到特殊待遇,轻则与人发生矛盾,重则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每个人都是生活在集体中,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是每个人一辈子必修的功课。

在家庭这个集体里,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引导;在班级这个团队里,孩子的欢乐不能缺少同学的陪伴。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却很大。懂得合作的孩子在集体里才能收获愉悦,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6 小大人的领导力

领导力不是一种权力,而是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的影响力。

对于孩子来说,领导力最重要的意义是首先形成内在的领导意识,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受人喜欢、有影响力的人。

在我看来,“领导力”主要是“影响他人”和“管理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

先来说说“影响他人”。非洲有一句谚语:“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意思是:“如果你希望走得快,那就独行;如果你想走得远,请找到你的团队。”

宇宇刚到纽村上小学时,我对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成为学校里受欢迎的小孩。只有当大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才能去施展自己的影响力,然后才是领导力,这个是有梯度,一步步来的。

受欢迎看似简单,背后的学问其实很大,比如觉察力和合作精神就尤为重要。不要认为觉察很简单,孩子在生命之初那几年是注意不到他人存在的,他们的眼睛里只有自己,他们对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从自己出发,根本体会不到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让孩子的关注点从“我”拓展到“我们”,从“我”拓展到“事情”之后,他们才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真正地去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慢慢学会适应不同的群体,和大家携手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逐步培养起可贵的领导力。

不过,我们既需要帮助孩子觉察到不同人的个性和需求,引导他们成为更受欢迎的人。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觉察到自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们要培养的是可沟通、能合作的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养成委屈自己,让所有人高兴的讨好型人格。

和所有孩子一样,宇宇也遇到过不那么喜欢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学着了解这个社会是多元的,学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面对人生中的小小烦恼,学会和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这是需要他慢慢养成的智慧。

说完“影响他人”,再来说说“管理自己”。

亚里士多德曾说,应当有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要,而是为了自由、高尚的情操。领导力教育就在此列,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拥有驾驭人生的自由。

要领导好他人,肯定首先得管理好自己。拥有发自内心的激情和热忱,极其严格的自律和内省精神,不断驱动内心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会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呢?怎么可能不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呢?

如何让孩子管理好自己?我认为其一在于自由,其二在于自律。

孩子的天性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可能在成人看来,是比较淘气、比较闹腾的。于是,很多父母习惯性地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约束孩子、限制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行为上看似很乖巧,其实他的天性过早地被压抑了。

孩子是不可能一生下来就会自我管理的,需要父母逐步培养,在此过程中,过多地关注,反而会揠苗助长,剥夺了孩子自我觉醒的机会。

反倒是在幼儿时期被给予了充分自由的孩子,他们在和成人世界的碰撞中会逐渐领悟到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公序良俗,从而会自动、自发地选择模仿和遵守,这种由内心生发的自我管理的强大力量,是外力驱动所不能比的。

当然,我并不是提倡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父母都要选择无条件信任。作弊和抄作业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孩子如果发生了这些行为,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说清楚道理,让孩子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些行为是错误的。

选择信任,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自律,他们才不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继续错下去。

7 学会自我管理

对于宇宇的养育,我是这样做的,明确目标,但不设目的。我希望他成为一个能自我管理的人,至于具体的选择,则由他来做主。

我记得两岁左右的宇宇喜欢小汽车,那时候他的人生理想是成为汽车司机,经常玩开车游戏,给我讲他的司机梦想;后来,他觉得科学很有意思,崇拜爱因斯坦,于是天天琢磨怎样成为科学家;再后来,CEO、政治家等职业都出现在了他的梦想清单里。

对于他这种还未定性的不断改变,我很少发表意见,更不会批评他,而是任由他大胆地想、勇敢地闯。这样的“放”是无原则放养吗?肯定不是的。

当孩子为自己设立目标时,他感觉到了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唯有为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时,孩子才愿意在习惯、情绪和认知上逼迫自己成熟,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帮孩子安排好一切,越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我驱动力。要想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试着给孩子更多自由,给孩子自我觉醒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只有拥有自我奋斗的动力,他才会真正为了明天而努力。有了自驱力,一切好习惯也就顺其自然培养起来了。

尊重孩子,不等于放任自流;给孩子自由,不等于散漫无边。只强调“自”和单纯重视“律”一样,教育的结果都不会太理想。在引导孩子自我规划这件事上,我们要放手,但不能缺位。

现在很多人的理解有偏差,自我感觉很西化,教育方式很民主,认为无所顾忌、行为放肆的孩子就是有朝气、有潜力的。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误读。自律和自由绝对不是一组反义词。康德曾经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自我管理是很抽象的概念,让孩子理解自律的意义就更难了。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一个人在小事上如果有自律力,那么,他在大事上也有同等的自律水平。

所以,我们可以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譬如鼓励孩子每天饭前洗手,自己叠衣服等,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长此以往地坚持,孩子的自律能力就会循序渐进地进步。

蒙特梭利提出:“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不仅为他提供有益的练习,而且提供错误的控制的某种物体时,纪律就产生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兴趣,然后我们再去引导。

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上幼儿园以后他提出要学钢琴。当时我很支持他的选择,原因有二:第一,是最重要的,这是他的选择,他可以在学习中慢慢体会到什么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第二,我们家没有人擅长音乐,不能在学琴这件事上为他提供太多帮助,真正练习起来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我希望他能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明白一个人需要为目标付出汗水和心血。

自律行为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需要大人每天的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培养不出自律的孩子。

从4岁开始,儿子每天练琴一小时,这是雷打不动的。从幼儿园回家,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坐上琴凳。这么小的孩子,玩心还很重,总会有和我讨价还价的时候:“妈妈,今天休息好不好?”我也不说不好,而是告诉他:“练琴是你自己的事情,学与不学妈妈都没有意见,你如果周末到老师家没有办法还课,那妈妈也没有办法。”

也许是钢琴老师要求严格,抑或是每周学琴时高手林立,儿子每次想想,还是自己跑去练习了。自律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整天吼着、逼着孩子做这做那,而是让孩子看到自律带来的好处。

最近有一项研究表明:自我管理能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青少年的学术表现。智力和自制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数学成绩优秀的概率是那些只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

中国传统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克己自律的品质,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征,西方现代教育细究起来也很重视自制力、自律能力的塑造。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诱惑,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自律可以后天培养,让孩子从小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一定会让他受益终身。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新星出版社为库叔提供3本《笨拙的教养》赠予热心读者。作者以国际化视野、多元化视角深入体察、审视中西方教育观念及现状的不同。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

搜索更多有关“两个孩子鸡飞狗跳还要上网课:在鸡飞狗跳中拉扯着孩子长大”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