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道德经第十七章妙解:道德经廿七章行深妙境

人气:491 ℃/2023-11-19 22:13:32

“善数者,不用筹策”,是说,善于计数之人,全凭心算,不需要筹策之类的工具深谙计算之道的人,掌握了计算背后的规律,心念一动,结果已出,自然也就用不着筹策了。在这里,筹策比喻行事的工具,正如佛陀之譬喻,把人从蒙昧烦恼之此岸,渡化到智慧光明之彼岸,需要渡船一样。渡船不过工具而已,用后即可废弃,关键是彼岸之智慧光明,也就是觉悟得道。

恒以磐石愿,往寻彼岸花

武林高手,正如世俗之人,是分境界的。金庸大侠“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里面,有着不少武林高手,境界也分为若干重。其中较高的一重,可以随便捡个枯枝,如同利剑一样伤人,其要在快,既快又准又狠,唯快不破,是以快蓄积冲量,以尖锐增加压强,根本上还未脱离“以刚克柔”的传统加工序列。更高的一重,已臻化境,比如华山派隐士风清扬前辈的剑气可以伤人,更为高明的,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可以蓄积内气之势能,以气伤人,如同激光武器,攻敌之死穴,厉害得不得了,已经进入“以刚克柔”的特种加工境界。与风清扬前辈的至高境界相比,令狐冲小友的剑术,就差得太远,尚需一柄实实在在的利剑,才可以练好“独孤九剑”。这柄利剑,便是计数者的筹策,不需要利剑,在心境中练剑,就如同在心境中放电影一样,便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正如同“善数者不用筹策”的境界了。

“独孤九剑”这个名字,起得大有深意,因为一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很难在尘世中找到敌手了,这样下来,只有一种结局,就是独自享受无穷无尽的孤独,独自修炼,等着最终羽化飞升,上天当神仙了。所以“东西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表面上看是敌人,打得你死我活,实际上是知己,内心里惺惺相惜,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共同语言,实在是懒得理他,只有这几个哥们有点意思,可以没事切磋一下,比个高低,这样的选手,死一个少一个,自己只会更加孤独。因此,作为高手,注定要享受孤独,孤独是优秀的标志,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要学会孤独。“绝学无忧”的“绝”,很多人理解不了,其实就是“会当凌绝顶”的“绝”,绝世读尽天下诗书,终于悟出背后的大道至简,从而超然于世,不再为俗事所烦扰纠缠,也就断舍离,再也没有什么庸人自扰,再也没有什么世俗的忧虑了。所以,“绝学无忧”,是付出极其艰辛之努力之后,才能达到的高境界啊。

此时无招胜有招 弃其虚形得其道

道法高远,佛法高深,很难以片面的语言来理解其深意。所以,道家、佛家的很多话,在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孔夫子也深有感触,“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因为有些人是不可理喻的。佛经中有很多话,比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谓佛法”,正是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说的佛法,所道之道,所名之名,都是为了引入大道胜境,正如中医的汤药,都需要药引子,以便达到治疗愚昧烦恼之病的效果。

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又云,“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佛陀传授智慧给须菩提,以便须菩提能够觉悟,但智慧本身是抽象的,必须借助语言及其概念体系这些载体,正所谓“文以载道”。载体本身,并不是道,却是道得以传播的必要工具。受道者觉悟之后,文字工具的使命,也就寿终正寝了,正如人乘坐渡船到达彼岸之后,渡船也就废弃不用了。如果一个和尚或道士,没有佛像或三清像,便无法修禅修道,就如同一个小学生,没有家长或老师管控,就无法认真学习一样,便是还没有修炼到家,还没成器。真正的修禅修道高手,都知道本自具足,真正的佛陀或真人,都在自己心中,都在自己身体里,找到他,便是开悟,便是成仙。因此中华文化之中,并没有造物主,并没有创世主,我们相信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自强不息,我们努力的,只是做好最完美的自己。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含藏内敛,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人类从无知走向已知,从稚弱走向强大,从玄学走向科学,从愚昧走向智慧,都是在感悟自然之规律(感),掌握自然之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行),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终至天人合同(同),也就是观道、知道、行道、和合、大同。《阴符经》有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根本之处,是探究、掌握、遵循自然之规律,乃至社会之规律,而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则行事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高境界的悟道之人,常常是清静无为,抱朴守一,一桩事情来了,他气定神闲,微闭二目,而心灵妙体却是飞速地运行起来,把这个事物(一个有为法)的前生今世、阴阳内因、外来诸缘、成住破空、生死轮回,早已观照得清清楚楚,因此眼不慌乱,神态安闲,决之以道,皆为自然。如此这般,正可谓“善数者不用筹策”,天下万物,御之以道,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斯乃行道妙境也。

驭气伤人胜激光 大理段氏美名扬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搜索更多有关“道德经第十七章妙解:道德经廿七章行深妙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