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长汀三洲村古村落:客家古村落,长汀三洲美名扬

人气:365 ℃/2023-12-24 13:43:5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长汀县的东南部,有一块由四周平缓山峦拱卫的盆地,它浑然天成,像一个巨大的圆盘摆放在闽西的崇山峻岭间,蜿蜒流经的客家母亲河汀江,在盆地中与其支流南山河交汇,把盆地分隔成三块,于是,这三块水边陆地就被叫做三洲。全国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洲村,就坐落在这个风景秀美的盆地中央。

悠远

的历史

三洲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7年省文物考古普查时,在戴坊庙岽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锛等,在曾坊村的蓑衣岭、鹅形山等地发掘了青铜器时期的遗址。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开始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三洲可谓是汀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摇篮,故《长汀县志》有“未有汀州,先有三洲”的记载。

虽历尽沧桑,但文明不息。由于中原战乱,一批批筚路蓝缕的中原流民停住脚步投入了三洲的怀抱。据说最早到三洲定居的姓氏是陈、程、罗、古、林、童、潘七姓。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七姓人先后离开了三洲。据三洲《温氏家谱》记载,三洲温氏祖先在唐朝中后期迁入此地。唐朝末年,戴钧钟为避黄巢之乱自江西迁居三洲。期间,还有徐、俞、丘、赖、杨、傅、钟等三十余姓氏定居于此。明代又有黄氏迁居三洲,在三洲繁衍。他们和许许多多先民一道,既薪传中原文明,又吸纳少数民族文明,熔铸成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客家文化,并用辛劳的双手耕耘着自己美好的家园。现在三洲900余户的居民中有三分之二是戴姓,三分之一是黄姓。

南宋时期,三洲是汀江流域重要的商埠码头。境内仅十公里的汀江水路就有三座桥祠和三处码头。在陆路交通较为闭塞的年代,汀江已成为闽、粤、赣地区盐粮贸易的黄金水道。三洲距汀州府刚好一天的水路行程,三洲先民不失时机地依托汀江黄金水道,发展航运。“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航桅成排”,形象地描绘和再现了昔日三洲商贾云集、大宗出货的繁忙景象。据成书于1259年的《临汀志》记载,南宋时,三洲已有“三洲墟”。明、清时期,三洲经济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据《清史稿》记载,明代设立了驿站与驿丞,是当时汀州府三大驿站之一,成化十八年设立三洲公馆。三洲集镇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60余处古建筑,就见证了昔日三洲的繁华。

精美

的古建筑

三洲古镇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宗祠、书院、寺观庙阁、街亭、古井、城门与城墙等,不愧为展示客家建筑文化的历史长廊。它汇聚着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宋元建筑有安公庙、圣帝庙,明清建筑有俞氏宗祠、贵诚堂、戴氏宗祠、俞氏家庙、居上公祠、敦睦堂,民国建筑有骑楼、俞大屋等,三洲传统建筑演变脉络清晰,这在闽西是绝无仅有的。

客家人具有慎终追远、敬祖敦亲的人文气质。三洲古镇大量存在着这种生动体现客家人人文气质的祠堂或祠居合一的建筑。祠堂是三洲古建筑的重要代表。它处于各姓聚居地最核心的位置,是家族维系的重要载体。宗祠在三洲古镇,数量众多,有戴、黄、温、丘、俞等姓祠堂,仅戴姓祠堂就有十几座,它们部分建于明末清初,多数建于清朝中后期,尚有一些属于民国重建。

戴氏家庙是三洲祠堂建筑的代表。外门楼为八字五间五山跌落的石门楼,飞檐翘角。中间三开间正向,旁边两尽间八字开。门楼梁、柱、枋由红砂岩构筑,立体突出,楣额间灰塑,厅堂楹联丰富。门厅两侧风火墙五山跌落,大厅风火墙七山跌落,翼角飞翘,鳞次栉比。天际轮廊优美,灵动曼妙。

咸熙祠、庆腾公祠、戴道宾祠、永茂公祠是三洲祠堂祠居合一的典型。咸熙祠是祠居合一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咸熙祠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由外门楼、门埕、门楼、门厅、天井、大厅与天井后堂组成,左侧横屋;此外还有相对独立完美的四合院,合院后加建附屋,与中轴建筑浑然一体,门按三山跌落,屋顶叠涩出檐,两侧飞吻鳌鱼瑞草,生动逼真;门厅、大厅穿斗构架、梁架简洁,宅内浮雕,栩栩如生,题材极为丰富。

三洲现存的古建筑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是民居建筑。风火屋、亨衙直生、聊可自娱、礼门贻矩、绪缵谈经、藜照垂青、谯国民家等古民居,宅内木雕突出,大厅施减柱造,明间五架抬梁,次间穿斗构架,卷棚轩顶。雕刻细密生动,活灵活现:或草龙凤凰或松竹梅,或兰前瑞草,或牡丹、石榴,或麒麟蝙蝠,或鹤、鹿、象、马,乃至历史典故应有尽有,题材或寓意高贵品格,或祈求吉祥灵瑞、平安长寿,或期盼科举仕取、或借以镇邪除妖,充分体现了三洲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其工艺精湛,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

古民居中的铺地是民居装饰中又一大特色。厅堂与天井一般采用条砖铺砌,也有用石板铺设天井,最具特点的是天井与厅堂之间铺地一般呈狭长状,上面以鹅卵石铺设“万”字回纹、铜钱纹、“工”字纹以及连方纹等,尤为精美。此外,民居外墙漏窗的石雕与砖雕,或以砖雕组合“福、禄、寿、喜”字体,或用石头雕刻“五福捧寿”、“四季平安”、或暗八仙等题材,或以选雕的双龙、四龙或龙凤腾挪转折,组合“福、寿”字体,给单调的外墙增添了动态与美感。

三洲不仅保存着大量成片的古民居,而且还现存大量的寺观阁庙、书院和城门路亭。既有佛教寺庙东林寺、回龙庵,也有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庙观圣帝庙、文昌阁、东宫庙、西宫庙与北宫庙,还有安公庙和三闾大夫庙等先贤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光明厦”,位于三洲老街,横跨昔日汀杭大道,四根巨大石柱撑起四角,层顶北向,亭檐下方横挂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古进贤乡”大红木匾。元朝末年,为抵御匪寇与战乱,戴应寿将军还倡建了城门与城墙,从现存的部分墙基与墙坎,依稀可见其昔日风貌,城门、路亭为三洲在古建筑遗存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富有

特色的文化

三洲,还是一个独具特色文化和充满浓郁客家民俗风情的千年古镇。

一幅幅勉励后人读书入仕的楹联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三洲人“耕读为本”、“耕读传家”的人生哲学。三洲人除建学堂、设书院、兴建文昌阁外,还创立旨在尊师重教的“圣人会”,他们一直以其祖上——清代戴震著礼、谈经的故事为荣,并将其作为自勉与训诫后人的楷模。在现存的戴氏民宅中有许多是以其故事命名的,比如“绪缵谈经”;还有一些将其编成对联,比如“著礼灿成编,博士家风贻典则;解经连夺席,侍中世泽衍箕裘”,充分表现了三洲人崇文的心态。另外,勉励族人读书入仕的楹联在三洲极为常见,如:“两晋旧家声,克俭克勤德惟启后;南闽新世泽,有耕有读业乃承先”“精农精工利人利己,炼文炼武兴国兴家”“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居家惟勤俭,处世在读耕”“礼乐传家国,诗书教子孙”等。

除了崇文,三洲的尚武的风气也十分浓郁。三洲地处交通要道,历来受到战乱、土匪、流寇的侵扰比较严重,元末戴应寿将军就是从小习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他返乡后发动乡亲改革木栅栏防寇,用砖石筑城门6处,以防兵患、匪患。此后,习武之风在三洲也就沿袭开来。现存的圣帝庙是三洲人崇文尚武精神的物化体现。圣帝庙前殿供关帝,后堂奉孔圣人,尽显文武之道。

三洲因历代崇儒重教,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南宋潘仝状元、元朝将军戴应寿、明代戴惟端、戴天相父子以及清官俞永昌,清代名医黄仪臣等,至今为人称颂。近几十年来旅居台湾的乡亲纷纷回乡寻根谒祖,来往密切,已经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洲的红色文化也很突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朱德亲自在此设立了“永红乡”,是当年苏区的模范乡。解放后,为纪念这一红色之乡,*********同志亲自批示拨款30万元在汀江河上修建了“永红大桥”。当年全乡有近千名子弟参加工农红军,大部分红军战士血洒湘江。长汀著名烈士、优秀共产党员戴五嫂原是永红乡妇女会代表,组织全乡妇女为红军纳布鞋送粮食。被捕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前不叛变革命,壮烈牺牲,谱写了一首悲壮的革命之歌。此外三洲还存有*********旧居、永红乡苏维埃旧址、三洲区苏维埃旧址,红军标语、烈士墓等一大批宝贵的红色资源。

三洲除独具特色文化外,还具有独特的客家民俗与民间文艺——三太祖师庙会和花灯锣鼓“挑一担”。此外,三洲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家酿水酒、豆腐干、酿豆腐、都是长汀客家美食名城的著名菜肴。特色儿科中成药“惊风丸”、“痧药丸”“健脾疳积散”,几百年来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得到了无数患者的认可,一度成为三洲黄氏的致富之路。

三洲,这座洋溢着浓郁客家乡土气息、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古镇,一度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变得满目疮痍。“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上世纪70年代三洲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勤劳勇敢的三洲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治理水土流失,先后种植杨梅一万多亩,成为福建单体面积最大的杨梅生态园,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今朝的“花果山”。

本文

来源:长汀县政协文史委 摄影:阿澜映像

感谢: 大美长汀 如有侵权 一定删除

(古韵三洲)

搜索更多有关“长汀三洲村古村落:客家古村落,长汀三洲美名扬”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