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搲是哪个字典上的?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

人气:120 ℃/2024-01-14 03:31:3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栗頿

编辑 | 栗頿


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承载这份深厚底蕴的首要媒介,正是汉字。

汉字经过千年的创造演化,一直到如今的简体字,它们无疑代表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底蕴。

尽管许多发音、字型的书面使用已经很少,但是这些字依旧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搲”正是这类汉字的代表之一。

这个字无论是现代书籍或是古代文献,都十分少见。

甚至在最新几版的《新华字典》当中,都难见“搲”影。

可是在生活当中,“搲”却作为口语,活跃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各个角落

相信在一众九零后的童年回忆里,都曾有过这种声音:

“再搲一碗饭”、“手被小猫搲伤了”、“东西让别人偷搲走啦”等等。

不见“搲”字,可“搲”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搲”字的三种含义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考证,“搲”字的起源,至少可以推算到一千多年前。

成书于宋朝的音韵学著作《集韵》,就有着关于“搲”的记载与解释。

“搲”(wa)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汉字,在不同读音之下,它的词性、意义都不尽相同。

当“搲”读一声时,意为用手或承载物取并装东西。

这个动作类似于“挖”,但是“搲”和“挖”,却有着较为细致的不同定义。

就拿诞生时间来说,“搲”与“挖”就不是“一代”。

“搲”的诞生至少在1400年前,但是“挖”却要晚上许多,300年前才首次有关于“挖”字的记载

二者的意思也有着天差地别,“挖”通常用于表达强调整体结果,“搲”则不然。

就好比,当我们想要表达做出了一个洞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挖”这个动词,而不是“搲”。

但是在“挖”洞这个过程中,却可以使用“搲”来表示,某一个动作,比如将坑洞中的碎土“搲”出。

其次就是“搲”在民间,使用范围最宽泛的发音,“wa”三声。

也就是说,当“搲”读三声时,所表达的是攀爬、盛取。“搲”一碗饭,就是这个意思。

也正是在这个读音时,“搲”彻底成为了一个口语,充满了生活气息。

小古的念白:“父亲,他那边,又搲了些米去了。

这里的“搲”所表达的,正是盛米的动作

在明代文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也有关于“搲”读作三声时的用法:“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这里的意思,就是攀爬之意。

张岱与随从从山底起步,爬到山顶欣赏绝境,“搲”字正是对这个动作的描述

最后就是在三种用法、读音中,应用范围较小的一种。

读第四声时的“搲”,意思变成了拉、挽

“搲”的发展演化

就如同历史在不断演化前进一样。

“搲”字的含义,也在悠久的时间长河当中,被人们进行了多层诠释。

演变到如今,“搲”字的含义与古时,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就比如字型的多样变种,众所周知,文学创作与日常记录的自由度非常大。

尤其是文人墨客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对字体的简写。

值得一提的是,“挖”字也是清朝文人们,对于“搲”的简写之一

而经历了千年光阴的“搲”字,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驱使下,它的“孩子”当然不止“挖”。

“瓦”“㧚”“掗”等等都曾是“搲”的衍生字,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

当然,“挖”字相较其他因为使用过于广泛,以及与“搲”相近的意思。

直到今天,一些地方的人们依然固执地认为“挖”才是“搲”这个字的真正姿态。

比“搲”拥有无数变体更有趣的是,它本身的三种含义,在长期发展下,也发生地方化融合。

就比如三声以及四声,虽然它们原本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在现代,已经渐渐相融。

在东南沿海一带,就常用四声发音,来表示“搲”做三声时爬、抓的含义

比如“脸被小宝宝搲的一道道痕迹”或者是“帮我搲一下痒”等。

而且,在民间作为方言被人们传说着的“搲”字,早已不是简单的动词。

它还蕴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

“搲痒”“搲饭”,从中浮现在脑海的的,是令人心头温热的生活情景。

除此之外,在一些地区,“搲”字还被赋予了额外的含义。

在中原地区的方言当中,“搲”专指盛取各种粉状粮食的动作。

居住在这里的农民们,为了更好地储存粮食,往往会选择将粮食打细装包。

在制作过程中,粮食被舀入机器,磨细后再被舀入袋子,这一系列流程,就是农民心中的“搲”。

可以说在平原地区,“搲”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那么简单。

它所象征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对他们朴实劳作精神的诠释。

可以看到,“搲”字从历史长河中走到如今。

其中的含义被不断丰富,已然成为了民族文化与情感的寄托媒介。

“搲”的“兄弟姐妹”

像“搲”一样,见证传承着民族文化的方言巧字,还有着很多。

比如在中原地区,这片在农耕年代璀璨如星的地区,就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方言俚语

首当其冲的就是“鬻”,这个字在普通话当中读“yu”,四声。

早在我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当中,就有关于“鬻”的词条。

作为一个会意字。

其下方的“鬲”就代表着锅,两边的“弓”即为热蒸汽,当中“米”的含义不辩自明。

在河南方言当中,“鬻”的意思与它的结构组成,完全一致。

即为锅里的粥面,煮沸后溅出锅外,实在是生动形象。

亲自下厨煮过面的人都清楚,如果水沸后不加水或是不搅动,沸腾的水泡就会溢出锅外。

这个情形就是河南人所谓的“鬻锅”

不过一些接触方言较少的年轻人,在听到长辈说“小心鬻锅呀”时,常常会理解成读音相近的“溢”

还有一个充满特色的方言字,那就是“擤”,读音是“xing”,三声。

但是相比于“鬻”“搲”这种诞生很早的字,“擤”的年龄就相对较小了。

首次出现“擤”字的古代典籍,是明朝人焦竑编纂的《俗用杂字》。

“擤”同样是一个会意字,鼻子旁边加上一个提手旁,很明显是一个捏鼻子的动作。

“擤”字的真实含义也正是如此。

在其他地区,大家一般都说甩鼻涕呀、擦鼻涕呀。

但在中原地区,这个动作就叫做“擤鼻涕”。

“擤”字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十分生动。

尤其是读音,将这个很日常的东西,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这恰恰是普通群众扎根于日常生活中,朴实智慧、幽默大方的体现。

结语

不过有一点令人惋惜,这些方言有很多,都没有收录进最常用的新华字典当中。

所幸这些方言文字,在人们的口耳相传当中,得到了传承。

无论是“搲”,还是“鬻”“擤”,都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现。

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一条无法被折断的文化根脉。

搜索更多有关“搲是哪个字典上的?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