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写尽人生沧桑的十句诗解析: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人气:488 ℃/2023-11-21 17:11:56

导语

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出生于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是唐朝诗人元结的后裔。1190年9月,元好问被过继给叔父元格,跟随母亲张氏学习,受到完善的教育。

1197年,元好问随叔父移居掖县(今属山东),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

1208年,元好问返乡完婚,娶张氏为妻,并回到陵川继续学习。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元好问的长兄元好古惨遭杀害,元好问避兵邻县阳曲北山。

1218年春,元好问移居嵩山。这时元好问感到理想难以实现,在思想上处于低潮,但也开始经营生计,关注农民生活,并写出了一系列贴近农民的作品。

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但当时主考官赵秉文因滥放及第被贬官,元好问愤而不就选。

1224年,元好问在赵秉文及杨云翼着力劝说下应选宏辞科,中选后召任国史院编修。在之后的几年中,元好问实际上处于时仕时隐的状态。

1226年至1231年间,元好问先后担任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尚书都省掾等职务,并因母亲过世而离官服丧。这一年他的妻子张氏也病逝。

1233年4月29日,元好问作为金朝官员被押解出汴京。5月,元好问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

1233年秋至1235年间,元好问被元政权长期拘管于聊城(今属山东),期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1235年至1239年间,元好问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住了四年。1253年,元好问在封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学生众多,并称为“龙山三老”。

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葬于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

第一首《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只近浮名不近情。那些只追求世间的名利而不懂得人情的人,他们不喜欢饮酒,因为饮酒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的方式。词人用“近”和“不近”来形容这些人的态度,表现出他们的冷漠和狭隘。

且看不饮更何成。即使这些人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词人用“且看”来表示一种轻蔑和讽刺的语气,暗示这些人的努力是徒劳的。词人用“更何成”来表示一种反问和否定的意思,暗示这些人的目标是虚幻的。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词人自己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浮华;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词人用“三杯”和“一斗”来表示酒量的多少,也暗示了酒劲的增长。

词人用“渐觉”和“都浇”来表示酒后的感受,也体现了酒的作用。词人用“纷华”和“块磊”来形容世事的复杂和心情的郁闷,也反映了词人的心境。

醒复醉,醉还醒。词人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词人用“复”和“还”来表示一种反复和循环的状态,也暗示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词人用“醒”和“醉”来表示一种对比和矛盾的感觉,也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态度。

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词人想起了屈原,他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词人用“灵均”来称呼屈原,表达了对他的敬重和亲切。

词人用“憔悴可怜生”来形容屈原的境遇,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词人用“读杀”来表示读完《离骚》,表达了对它的厌倦和无趣。

好个诗家阮步兵!词人更喜欢阮籍这样的诗人,他爱酒如命,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词人用“好个”来表示一种赞叹和羡慕的语气,表达了对阮籍的钦佩和向往。词人用“诗家”来称呼阮籍,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和认同。词人用“阮步兵”来点明阮籍的名字,也暗示了他的身份和地位。

词人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对纷扰世事厌倦,对屈原同情,对阮籍赞叹。词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独立和超脱,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风格。

第二首《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玄都观里曾经有无数的桃花盛开,但现在已经凋零,花瓣随水飘流的景象。这是一种借物抒情的手法,用桃花的衰落来表达词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这句用了一个隐喻,把清泾和浊渭比作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去马和来牛比作两种不同的民族。词人用这样的比喻来暗示当时的历史背景,即金朝入侵中原,宋朝南迁,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词人劝告读者不要去追问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顺应时势,安于现状。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这句用了一个典故,指的是东晋名臣谢安在晚年重回故乡玄都观时已经身患重病,他的侄子羊昙为他送行时流下了眼泪。词人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谢安这样的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失望和无奈。词人说自己只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这句用了一个反问,表示词人对历史上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和事物的感慨。词人说他们在世时都居住在华丽的宫殿或豪宅中,但死后都埋葬在荒凉的山丘里。这是一种悲哀的语气,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感叹。

这首词是元好问在金朝入侵中原后所作,以玄都观为背景,借用桃花、清泾浊渭、谢安等意象和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哀叹。词人也透露出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失望和无奈,以及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这首词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不朽的名作。

第三首《玉漏迟·咏怀》

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似麒麟殿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

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写作者的归乡之路遥远而艰难,而他却羡慕那些飞向西南山林的高人隐士,他们能够远离尘世的纷扰,自由自在地生活。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写作者的官职卑微,俸禄微薄,还有许多烦心事缠绕着他,让他无法安心。

不似麒麟殿里,又不与、巢由同调。作者既不是麒麟殿里的功臣,享受荣华富贵,也不是巢父、许由那样的高士,有着超凡的才华和胸怀。他处于两者之间,既不得志于朝廷,也不得闲于山林。

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作者常常取笑自己,觉得自己空有一身虚名,却没有实际的成就和财富。他的一生都在哀叹和抱怨中度过。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作者在奔波劳碌的纷扰中,无情的岁月早已把他的年华消磨。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作者对于荣华富贵和归隐山林都已经无所谓了。他觉得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与他无关。

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作者描绘了他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态。他家里一无所有,只有四壁空空的房间,秋虫在雨中鸣叫,增添了凄凉和孤寂。只有一盏破旧的灯,在夜晚斜斜地照着他。

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作者在清晨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容貌,发现白发又增加了许多。他感慨自己老去的速度和无奈。

这首词是元好问在晚年时期咏怀自己的心境和境遇。他感慨自己在官场上没有出人头地,在文坛上没有留下佳作,在家庭上没有安稳幸福,在人生上没有实现理想。他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失望和悲哀。词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对比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于尘世的厌倦和对于高远的向往。词风清淡而凄凉,词意深刻而哀怨。

第四首《清平乐·太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词人与友人登上泰山,眼见江山如画,残阳如血,景色壮丽。落落舒清眺,表示词人的心情舒畅,眼界开阔。涧壑风来号万窍,形容深涧幽壑中的风声如同号角一般响亮。尽入长松悲啸,指风声吹入松林,引起松涛声,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井蛙瀚海云涛,醯(xī)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词人自谦为井蛙和醯鸡,意思是自己平时只见井底之天和醋瓮之日,不知道有这样的大海云涛和日远天高的景象。醉眼千峰顶上,表示词人在高处醉眼朦胧地看着千峰争秀。世间多少秋毫,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词人对世事的超然和淡漠,认为世间的纷扰和琐碎都不过是秋毫之末。

这首词是元好问在金朝灭亡后两年与友人游泰山时所作。词人借景抒情,以江山残照和涧壑风声为背景,展现了自己对国运的忧思和对生命的感慨。词人自谦为井蛙和醯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惊叹。词人在千峰顶上醉眼望着世间万物,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超脱和冷静。这首词既有壮美的山水画面,又有深沉的哲理思考,是一首高度凝练的名篇。

总结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词以苏轼和辛弃疾为典范,吸取了各家的长处,因而兼有豪放和婉约的风格,既有慷慨悲歌的气势,又有清新婉转的韵味。他的词作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词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民之心。

搜索更多有关“写尽人生沧桑的十句诗解析: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