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我与地坛读后感对生命的感悟:活着的意义,读我与地坛有感

人气:356 ℃/2024-02-08 22:54:42

导语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都说人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你有过这样的迷茫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史铁生在“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自身肉体残疾的体验,把伤残者对命运的爱怜和自叹反映到了作品中,并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的关切。因此,他的作品特别富于哲理意味。

01

2003年,史铁生凭《病隙碎笔》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和和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词,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的确,他的作品传达出来对生命的诠释,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是史铁生在经历苦难之后,对自我超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

史铁生下乡当知青时,下肢瘫痪致残。回城后,他每天坐着轮椅到地坛去读书思考,最终写下了这篇散文,后来又患上尿毒症,每周透析三次,可是他仍然顽强地活着,笔耕不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2

《我与地坛》一开篇,史铁生就揭示了与地坛的神秘关系: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年多。他冥冥中感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于是,史铁生在腿残后,有一天无意中来到了地坛,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什神秘的契合,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从此,他几乎天天都要去那里,摇着轮椅走遍了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在那里度过了各个季节的天气,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

就这样,他在那里想了好几年,最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就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个结论引出了宿命的观念:人生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安排,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中,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实后,视界超越了自我的范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接着,写了到地坛中来的其他人,写他们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了他的母亲,“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了倍的,她兼着艰苦与惊恐祈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就在这苦难的折磨中,走完了她49年的生命历程。

史铁生心酸地写道: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欢乐?最后,又自我安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母亲一生历尽苦难,但母亲有着坚韧的意志,她以她母爱的博大胸怀和毫不张扬的爱,在儿子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伟大的形象,使儿子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史铁生先生关于母爱的这一大段文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那个蹒跚着趴下又爬上月台为他买橘子送行的父亲,低头无语,同是爱,都是让人潸然泪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母亲之外,史铁生还写了地坛里的另一些人。有相濡以沫令人羡慕的一对老夫妻,有热爱唱歌交好运气的小伙子……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他们是现实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个缩影,这些人都按照命运为他们设计的轨迹默默地生活着,扮演着命运分配给他们的独特角色。

史铁生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了一个漂亮的却是弱者的少女,他用诗一般语言写了少女,无忧无虑的童年及哥哥对她的宠爱,又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现实世界对可怜少女的残酷无情,他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谁被选择去充当苦难的角色,那就只好接受苦难,我们别无选择。

正如书中所写的,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怕的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只好接受苦难,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这样的话语是多么值得让人玩味!那些因各种原因选择自行结束生命的人,如果选择前看到了这些文字会不会改变主意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与地坛》接下来精彩地记录了史铁生思想深处的艰难斗争,准确地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他用富于哲理的语言回答了“要不要去死,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写作”这三个问题。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史铁生看到生命的本相:“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生命总会归于终结,会回到起点,虽然会有不舍却无法阻挡,也不必阻挡,因为曾经有过辉煌,因为终结也预示着将有新的起点,这是史铁生对生与死的看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史铁生作者把生命的生死两端连接在一起,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生死相依,生死相继,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生不息。宇宙是博大的,是永远轮回往复的。个人短暂的生命只有放到宇宙中,才会看出它的意义。

《我与地坛》化解了现实的苦难,传达着绵绵不绝的冥思与梦想,凝重而热烈,空灵而直抵人心,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3

我不是评论家,不能很好深入的阐释、评论《我与地坛》的思想,但读过了《我与地坛》,面对生活的曲折和磨难,我至少不再悲观不再彷徨,而是坦然淡定。

我想,我们没有经历过史铁生那样的大灾大难,我们所承受的苦难比起史铁生来,已经不算苦难。

因此,我们更没有理由对生活感到沮丧。

我们应该更多地想想如何活下去,幸福地活下去。当我们将人生定位于此的时候,一切的名利均成为过眼烟云,一切的生命过程均构成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对生活感到迷茫时,去看看《我与地坛》,或许会像我这样不再彷徨。

搜索更多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对生命的感悟:活着的意义,读我与地坛有感”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