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28年前命案故事:一宗,命案

人气:464 ℃/2024-03-28 01:02:45

2021年9月29日(辛丑年八月二十三),在香港某山顶坟场,一个男人正在“活埋”一名艳装女郎。男人是大师许阳燊(林家栋 饰),他正在帮女郎美美姐(黄呈欣 饰)“渡劫”。

只要美美姐能够埋在土里渡过戌时,并将写着生辰八字的黄纸烧化,就能够渡过死劫。

但大师手中的黄纸只烧到一半,却突然天降大雨,将火浇灭;同时被埋在土中的美美姐也因为忍受不了破土而出,骂骂咧咧地一个人坐车回家。

但是,当美美姐回到她的住处——福和大厦7楼A,却刚好撞上正要转身离开的雨夜屠夫(陈湛文 饰)……已经想方设法化解的劫难,最终功亏一篑,命运似乎无法改变。

而从后赶到的大师、送外卖走错楼层的外卖仔少东(杨乐文 饰)、闻讯赶来的警察老差骨(吴廷烨 饰)、美美姐的邻居祖小姐(伍咏诗 饰),他们的命运也因为这宗命案而交织在了一起。

这是在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上亮相的电影《命案》的开场片段。该片集合了港人热衷的奇案和灵异元素,且《命案》又是一部带着明显“宿命论”风格的银河电影,因此吸引了大批“银河拥趸”。

电影在IMDB上的评分只有6.9分,但在豆瓣上却打上7.3的分数,可见《命案》作为银河电影,得到了不少内地影迷的支持。

单看这个“渡劫”的开场,确实噱头十足,牢牢抓住观众的兴趣点,让你能够怀着好奇心继续往下看。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观影过程却让人有些不耐,虽然最后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可这部低成本港片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让人不吐不快。

一、电影开头高能生猛,但“宿命论”题材早已过时

电影由一宗“命案”引入,开头的15分钟剧情生猛‬,非常抓人眼球。

租住福和大厦的女郎美美姐被“雨夜屠夫”杀害,除了仓促逃离的“雨夜屠夫”之外,目睹凶案现场的一共有4个人:

大师;

外卖仔少东;

警察老差骨;

以及,邻居祖小姐。

电影设定这几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不同的经历成了左右他们想法的包袱,而这宗命案又将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

外卖仔少东是附近“好到底面家”老板的小儿子,天生带有暴力倾向,小时候因玩刀片让姐姐毁容,成年后又因虐猫被捕入狱。

而看到命案现场的一大滩血,则勾起了外卖仔深藏内心的嗜杀本性,他开始发疯自虐,变得异常疯狂。

就连外卖仔的家人,都认为他已无药可救,希望他早点被警察再抓进去。

出没于这一带的老差骨,是曾经亲手将外卖仔抓入狱中的警察,也是外卖仔的克星。

他认为外卖仔注定还会犯罪,且会栽在自己手里,因此一直十分留意外卖仔的动向,希望能再次亲手将其抓捕。

而大师则算出外卖仔未来会因杀人被捕,但他是个同理心爆棚的人,他相信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外卖仔,引导其改变命运。

为此,大师为外卖仔改祖坟、换住处,又教他做善事,希望能唤醒他心中的良知。

与此同时,大师也给祖小姐指出她容易因财招祸,且近期将遭遇一场大劫。为帮助祖小姐渡劫,大师在她的住处门上安了镜子,又给了她一堆法器。

其后祖小姐中了彩票,果然引来血光之灾,被雨夜屠夫追杀。在搏斗中,祖小姐用大师给她的紫水晶重伤屠夫,但她自己也被屠夫刺伤,两人之后都因失血过多双双毙命。

明明预知到了凶险却难逃死劫,祖小姐的死令大师深受打击。

原来大师生于一个问题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精神病人,这让他一直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也可能成为精神病人。

大师曾经错失一段爱情,他的女朋友因感情问题而自杀,这令他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希望能通过帮别人渡劫来赎罪。

而外卖仔的病情也一直在恶化,他把目标锁定在老差骨身上,一直想要找机会杀死老差骨。

一直执拗于依赖道术改变命运的大师,在对外卖仔的改造尝试都宣告失效后,精神也出现了问题,表现出幻视幻听的症状,陷入精神分裂状态。

老差骨想要抓住外卖仔,外卖仔想要杀死老差骨,唯一想要阻止这一切发生的大师又疯掉了。

在宿命的安排下,一切努力和挣扎似乎都是徒劳,注定会发生的悲剧,到最后还是要发生。

熟悉银河电影套路的网友想必知道,这就是银河电影一贯的宿命论主题,也是银河映像的一大特色。

银河映像是杜琪峰的公司,杜琪峰于70年代出道,拍过《阿郎的故事》《审死官》《八星报喜》等卖座电影,但他有一颗不羁的心,总会往电影里添加些“私货”。

1993年,正值香港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一年,杜琪峰先后拍了《东方三侠》《赤脚小子》《济公》和《现代豪侠传》4部电影。

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带着杜琪峰喜欢的暗黑电影特色和宿命论主题,结果市场不接受。

其后杜琪峰用了一年的时间深入反思,决定自建公司,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不再给别人打工。

其后我们才看到银河映像出品的《十万火急》《再见阿郎》《暗战》《枪火》,一部比一部深沉,一部比一部黑暗。

这些电影都相当卖座,银河映像也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香港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

杜琪峰也成功带出了一群风格与他保持一致的导演,本片的编剧游乃海和导演郑保瑞,都是杜琪峰的门徒。

但现在是2023年,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仍沉浸在宿命论的空壳中无法自拔,未免显得“俗套”了。

更糟糕的是,为了营造出“天命难违”的氛围,电影还用“五毛”特效打造出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天象,让人感觉非常廉价。

虽然电影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开头,但并未将重心放在讲好一个故事上,而是主题先行,沉浸在这种“宿命论”的小格局中,拍出来的作品完成度再高,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满足。

二、与《智齿》相比,《命案》明显要差一大截

郑保瑞导演曾在内地拍过《西游记》三部曲,因《西游记3:女儿国》仅收获7.27亿元票房,这个IP陷入停摆。

之后他回到香港,2021年与林家栋合作的《智齿》拿下金像奖14项提名,收获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影3项大奖。

因此两人再次合作,推出题材相似的《命案》,还先后拿到柏林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希望复制《智齿》的好成绩。

但《命案》明显要差《智齿》一大截,郑保瑞的野心也只是一厢情愿。

《智齿》改编自人气作家雷米的同名中篇小说,讲述两名刑警追踪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雷米小说风格冷峻写实,字里行间透出的人文关怀又沁入心扉,这些特点灌注到电影中,使《智齿》显得与众不同。

《命案》则是游乃海与李春晖两人创作的剧本,没有小说做底子,更加的“放飞自我”。

按照林家栋的说法,在拍戏时,他从来没有拿到过一个完整的剧本,所有拍摄内容都是在拍摄之前才定稿,包括片中那场念经的戏,也是在前一天晚上11点多才拿到剧本。

也就是说,《命案》就是想到哪拍到哪,“拼凑”出来的电影。

这种拍摄手法,在香港电影中并不少见,也是一些港片创作者的通病。试问一部连完整剧本都没写出来的电影,又如何能够做到认真讲好一个故事呢?

《智齿》虽是一部风格化极重的电影,全片都采用黑白影像,扑面而来的雨水、泥泞和垃圾堆,都在考验观众的忍耐力。

但它的内核,仍然是一个写实的刑侦故事,雷米扎实的写作功力,赋予电影一条层层推进的故事发展线。

《命案》则看起来是走一步算一步,电影中加入了很多香港社会特有的元素,而在电影中安排大师许阳燊这个角色,想必也是为了吸引更多本土观众。

而为了让电影更接地气,片中又加入了雨夜屠夫一角,由近年来人气很高的陈湛文饰演,这个人物的出处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雨夜屠夫案”发生于1982年,是香港开埠以来的“十大奇案”之一。

1982年2月,香港警方在沙田的城门河发现女性残肢,经过近半年调查,直到同年8月才抓住杀人凶手——27岁的出租车司机林过云。

林过云因童年不幸导致心理变态,涉嫌先后杀害4名夜归女子,由于他喜欢选择在下雨天的晚上作案,且会戴着口罩隐藏本来面目,被香港人冠以“雨夜屠夫”的称号。

陈湛文在电影中的扮相,与传说中的“雨夜屠夫”如出一辙,也戴着标志性的口罩,身材也和林过云一样消瘦,看外表显得很斯文。他是首次扮演“变态”杀手角色,虽然出场时间不多,但雨夜屠夫的斯文外表和杀人时的凶残,都表现得很好。

如果电影围绕这个经典案子来打造,也许还能够讲出一个好故事,可惜“雨夜屠夫案”也只是被当作一条支线来处理。

电影故事的重心并没有放在这个角色上,也浪费了陈湛文的演技。

虽然糅合了这么多元素,却未能提炼出一条经得起推敲的主线。故事的重心被放在大师与外卖仔两人身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两个疯疯颠颠的人在玩“过家家”,显得冗长而毫无章法,极度考验观众的耐心。

相比《智齿》中的刑警展哥,《命案》中的大师给予林家栋更多发挥的空间,他的表演也贯穿电影始终。但受限于剧本,大师这个人物,并没有《智齿》中的展哥那样讨喜。

大师不仅心理不正常,行为也缺乏逻辑。

比如:在片中他为了抑制外卖仔想要杀人的冲动,竟想到潜入医院的殓房,找那些冰冻的尸体出来做法,借所谓的“上身”来控制外卖仔的身体。

且不说这种“上身”的老套路是否能奏效,如此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在一部2023年的香港电影中,竟然还出现如此“法盲”且经不起推敲的桥段,简直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因此,即使林家栋的表演再卖力,大师这个角色都很难让人产生好感。且电影也没有针对这个人物进行挖掘和塑造,林家栋手舞足蹈的表演只是流于表面。

三、一部《命案》,将香港电影人的“尬点”揭露了出来

郑保瑞说,《命案》是他导演生涯至今打造的第一部励志电影。虽然故事主题遵循银河电影“宿命论”的那一套,电影的结局却是光明的。

大师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分裂出了两个人格:

一个是他原本善良的大师人格;另一个是一心想要杀掉老差骨的杀手人格。他把老差骨和外卖仔都带到自己所住的天台上,逼迫外卖仔杀掉老差骨。

但外卖仔最终选择“做个好人”,他控制住自己的心魔,又阻止大师犯罪,救下了老差骨。

电影试图告诉观众,不要以为“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只要选择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就能找到出路。

这是《命案》这部电影的反套路主题,也是唯一可取的地方。但这个看似深奥的“大道理”,其实再浅白不过了,早在先秦时期的《逸周书》里,古人就跟我们说“人定胜天”,只要肯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香港电影至今还拿这种肤浅的“心灵鸡汤”式道理来做文章,简直就是把观众当小学生来教育。

且该片命题先行——并不是精心打造剧本,写出一个好故事再来拍摄;而是先确定一个框架,再往里面填充内容,走一步算一步,七拼八凑写出故事,这样的电影又如何能够拍好。

其实内地电影市场,给香港电影人创造了很多发展的空间。一部分电影人北上,与内地电影公司合作,打造出一部部优秀的国产电影,在内地站稳了脚跟。

另一部分则是在香港,他们扎根本土,希望守住那一亩三分地,拍出仍然带着香港本土风格的电影,维护“香港电影”这块招牌。但这些年拍出的“本土创作”,却大多显得平庸,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原因之一,是香港电影人的大量流失,而留下来的那些人有心无力,连创作出一个好剧本最起码的要求都很难做到。

其二,是香港电影人没有了从前的那种自信和从容,变得思维僵化、目光短浅且急功近利。还是拿《命案》来说,“宿命论”是银河映像30年前就用到现在的老套路,而“人定胜天”四个字又有哪个不懂?

其实,《命案》反映出来的问题,将香港电影人的“尬点”揭露了出来。

香港电影人从某种程度上,仍沉浸在90年代引领亚洲电影潮流的优越感上。这种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已严重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使其越来越小众,即使在本土能拿到不错的票房成绩,到了内地也卖不动。

今年的《断网》《别叫我“赌神”》《扫毒3》的票房,更是一部比一部“惨烈”。

放眼整个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泰国的电影,都在走向国际化;而我们内地的公司,也打造出《长津湖》《流浪地球2》《封神》这种工业化水准极高的电影。

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发展,但香港电影仍在原地踏步。

茄哥真心希望这种现象不要再继续,香港电影人能够放下架子,认真写好故事,精雕细琢打造出好的作品,这样才能保住“香港电影”这块招牌,让我们看到像以前那样的优秀作品。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搜索更多有关“28年前命案故事:一宗,命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