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最能代表河南博物院的文物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部经典价值不菲

人气:325 ℃/2024-01-02 01:42:04

《孔雀明王经》主要讲述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莎底比丘被毒蛇所咬,阿难陀见他痛苦不堪,遂向佛陀禀告,“佛告阿难陀:‘我有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汝持我此佛母明王陀罗尼,为莎底苾蒭,而作救护,为结其地界,结方隅界,令得安隐,所有苦恼,皆得消除”。

《孔雀明王经》较早就传入我国,有很多不同译本,主要有:失译者名的《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梁代僧伽婆罗三藏法师译的《孔雀王咒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的《孔雀王咒经》一卷、唐代不空三藏法师译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代义净三藏法师译的《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是不空三藏法师译本,经文完整,绘图精美。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分上中下三卷,经折装,开本高42.3cm,宽14.7cm。此经为雕版印刷,每版5个半页,每半页四行,每行十四字。

板框上下双边, 高30cm, 每半页宽14.7cm。纸白墨黑,用料上乘。大字体颇有欧体之风。每卷首有精美的供养图,每卷末有韦陀像,经卷之中共有220幅大小不同的彩色手绘插图,及分布整部经卷的吉祥八宝图案等,图是在印刷图像的基础上手工填色而成,色彩鲜艳,饱满,用色丰富,图中使用蓝底描金注,人物插图的纸张背面标注有朱字真言。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具有明代经卷特征。内官监是明代宦官组织十二监之一,掌管土木工程一切建造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相当于外庭的工部。脏罚库管事虽不是太高的职位,亦是一个肥差。太监田有泽史书中没有记载,也查不到相关资料。

中国的宦官制度始于周代,止于清朝,延续2000 多年,东汉、唐代、明代最为发达,尤其明代,宦官多的时候达几万人,东厂、西厂的设立,宦官权倾朝野。明朝太监笃信佛教,对佛教有特殊的浓厚感情,他们向寺院布施,礼敬僧人,修建寺院,怂恿皇帝违例度僧建寺,吃斋念佛,逃而为僧,组织养老义会,死后葬于寺院。明初太监郑和信仰佛教,于1420年捐资印造大藏经一藏,施于云南五华寺。在《五华寺大藏经发愿文》中记:“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谨发诚心施财命功,印造大藏尊经一藏,记六百三十五函,喜舍于云南五华寺,永远长生供养。”于此可知,明朝太监信奉佛教,并以建寺院、印造佛经为最大功德,故太监田有泽发心印造《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亦在情理之中。

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版本稀有;第二,文献重要;第三,艺术精美;第四,其材质的珍贵性。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纸张、装帧用料考究,纸张虽经岁月侵蚀微微变色,数百年依然未见虫蛀;字迹、画色保存完好如初,足见用料之上乘。

搜索更多有关“最能代表河南博物院的文物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部经典价值不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