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宋启斌江湖 宋启斌习惯与条件反射

人气:279 ℃/2024-02-09 05:06:05

俄国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提出了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通过大脑皮质的参与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逐渐形成的。

没有任何关联的两种事物如果长期一同出现,后来当其中一种事物出现的时候,另一种事物也被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例如,郭德纲和于谦原本没有关系,但现在我们提到于谦,自然会想到郭德纲。再比如,一代天骄这个词与成吉思汗原本也没有关联,可是当我们总是把他们连一起时,一代天骄便成了成吉思汗的代名词。

原来不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通过不断重复学习,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它们彼此间就会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条件反射。

狗吃肉的时候会流口水,看到肉也会流口水,这叫流涎反应。巴甫洛夫做了这样的实验:每次给狗吃肉之前先按铃,让狗听到铃声,发现狗再次听到这种声音就和看到肉一样流出口水。 他做的另外一个实验是:给狗吃肉的同时吹哨子,多次重复后,狗听到哨声也分泌口水。虽然狗对各种高低强弱的哨声都同样起反应,但当同时响起几种哨声,只有吹一个特定哨子时才给它肉吃,之后狗就只对这种特定哨声有反应了。

巴甫洛夫因为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当您的孩子出生以后第三天开始教育,那他已经晚了两天。”

巴甫洛夫认为,早期教育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三岁是孩子发展发育最快、塑造大脑最强的时期。 孩子的基础就是在三岁之前奠定的,占整个教育过程的60%。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其潜质本自具足,但绝大多数孩子因为教育环境和方法的因素,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其天资就被埋没或磨灭了。

聪明和愚笨不是天生的,都是环境的产物,形成孩子的认知、行为、习惯、技能等,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条件反射是人或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由各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

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一个人闭上眼睛,往他嘴里放一颗青梅,他就流口水,这种反射是无条件的。吃过青梅的人看见青梅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

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并在大脑皮层形成了语言中枢,于是人类能对语言或文字产生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借助语言或词汇,就可以摆脱具体刺激物的局限性,就能够更多了解自己未曾经历和未认识的事物,形成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带兵行军的路上,士兵们口渴难耐,却又没有水喝。曹操急中生智对大家说:“再往前走就有梅林,那里结了许多梅子,甜酸可口,能够解渴。” 士兵们听了,顿时直流口水,竟都不渴了。这时“梅子”只是个词汇,人们并没有看到实物。

条件反射是建立大脑神经元突触之间连接的唯一方法。连接需要强化,强化就得重复,重复形成条件反射。所以,提高孩子认知水平,条件反射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条件反射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步骤。所以,利用孩童时期的亲子陪伴及早让孩子进入“学习”进程,利用“间隔式重复”能够有效形成条件反射。

把握好人生最重要的头几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既然借助词语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我们就应该给孩子建立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以及大量的高级词汇与生僻词汇的输入。如果想最大化地提高孩子智商,养成孩子每天学习的习惯,借助极智亲子“多重信息编码”教材和“频识互动”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

搜索更多有关“宋启斌江湖 宋启斌习惯与条件反射”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