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谣言真有那么可怕吗?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人气:345 ℃/2024-02-02 01:08:14

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跟大家分享,我看的书和我的感悟。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我们身边每天充斥着大量的谣言,但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不会被谣言所欺骗。

而我们普通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主动恶意地去散播谣言,

实际上,谣言这个词并不能证明它是“虚假”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不自觉地说“谣言”时,都坚定地相信自己说的话是“真实的”。

谣言无处不在

研究谣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通常谣言都有这么几个特点:

1. 隐秘性。谣言不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它通常来源于小道消息。

2. 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堪比坐着高铁在飞奔。

3. 官方难以制止。谣言通常都是私下口头传播的,不是在正规渠道发表,所以基本上很难追溯源头。

《谣言》卡普费雷著

《谣言》这本书在封面上就写到“谣言是古老的传媒”,作者将谣言定义为:非官方的,在非正规渠道,所传播的信息。

那么谣言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它产生于哪个事件、与哪些事实和人物?


1. 专家们的发言

关于谣言,我们常提到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实际上,部分谣言的来源恰恰是各个领域的“智者”。

专家们通常站在他们的角度,可以扩展普通人所不了解的知识盲区,

并且在他们各自的领域有着突出成就,善于分析做出判断,甚至可以预测事件发展方向,容易赢得大众的信任。

比如,普通人跟你说一天喝八杯水身体会变好,你或许将信将疑。

但这话要是从医生或者营养师嘴里说出来,我们就特别容易相信。

一天八杯水

曾经,英国的甲壳虫乐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说乐队成员,约翰·列侬杀 死了保罗·麦卡特尼。这样的说法一时风靡全球。

事件的开始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将甲壳虫乐队的《草莓田野》除去背景里的噪音后,在歌词的末尾听到了约翰列侬在低语“我埋葬了保罗。”

那段时间恰好保罗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

于是人们坚定地认为,保罗麦卡特尼已经死了。

这件事甚至还被报道在报纸上,用大字标题宣布了保罗的死讯。

即使他本人接受了美国的杂 志采访,宣布“我没死,我活得好好地呢。”,

但大众都不相信,并且还说,“这根本就不是他,就是一个跟他长得有点儿像的人”。

谣言

2. 私房话

关系亲密的人更有可能传播谣言。人们私下里聊天,找话题,越新奇越有趣的事越受欢迎。

我们很容易相信,亲近的人说的话。

或者其他人在聊天的过程中,另一个人无意中听到他人谈话的内容,转头可以跟自己的朋友们分享。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证明,我们对无意中得到的消息,会更加容易信任。

曾经心理学家安排两个人站在电影院排队入口处,故意大声聊天。然后采访在他们身边站着的人,刚刚那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大多数情况,他们都能回答出来。

所以私房话有可能是无意间泄露的,也有可能是被事先安排过的。

聊天

3. 扰乱人心的事实

人们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碎片化的信息,随意拼凑起来,试图将其组成完整的故事。

信息越是模糊不清,人们就越喜欢去探究背后的含义。

拼图碎片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说,咸盐要涨价了,再不买就买不到了。

开始,我父母都没有太在意这个消息,根本没想着买点儿咸盐。

后来,我们出门散步,见路过的人要么是提着一袋子咸盐从商店刚回来,要么是在去商店买咸盐的路上。

然后我父母就有点紧张了,说应该是真的吧,然后赶快跑去商店买盐去了。

结果当然是,咸盐根本就没有涨价。

4. 见证

人们都特别相信自己的眼睛,觉得“眼见为实”,亲眼所见还能有假么?

事实告诉我们,亲眼看见也不一定是真的,即使是很多人亲眼见证,也不可信。

曾经有个实验,教室里学生们正认真学习,这时忽然有个人冲进了教室里,脸上蒙得严严实实的。

对着学生们说了一些根本让人听不懂的话,不到20秒就被老师赶出去了。

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们写下刚才那20秒内发生的事情,包括刚刚那个人的衣着、发色、以及他拿着的东西和说了哪些话。

结果就是,几乎没有人能准确地描述所有的答案;

即使把这些答案中,写得多的那一项拿出来看,那也是错的;

这些学生在写每一条表述的时候,都非常的自信,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个实验说明了几个问题:

①亲眼所见的也未必是真实的;

②即使是证词趋于一致,也未必是真实的;只能说明这些人脑海中都有同样的思考模式,但事实上是错误的(例如认为天鹅就该是白色的)

③证人未必是在故意“说谎”他们都很自信地认为自己说的是“事实”。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亲眼所见都未必准确的原因。

造成这些错觉的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正在分心、事件发生时间短、目击者的身体条件、以及他自身的喜恶偏好、还有发生事件时的紧张程度等等。

5.幻想

不要小看大脑的想象力,它能“创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我们会很坚定地认为那是真实的。

可能某一个事件,我们的推理,或者完全就是脑海中的故事。

幻想

6. 浪迹四方的神话

我们曾经听到或者看到过的经典故事,加以改编成为广泛流传的谣言,人们曾称之为“典型故事”或“都市传奇”。

这种故事生活在隐蔽的半传奇中,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浪迹在世界各个角落。

某一天,在一次议论之中,它便进入了现实:就是现在,就是在这里发生了这一切。

例如:我们知道的鬼故事,半夜对着镜子削苹果。这个故事的版本,从古至今,国内国外都曾有过。

还有一个经典的都市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有个人从饭店里醒来,发现墙上写了一句话,我们已经拿走了你的肾,赶快去医院吧。

这种说法,不止在中国有,各个国家都有。这种都市传说跨越了时间空间,飞到了世界各地,大家都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

7. 误解

当某一个信息,没有被准确定义之前,每一个接触过这条信息的人,都会对它做出自己理解的解释。

人们所猜测的内容,是依据自身情况构造的一个“合乎情理”的说法。

例如在法国一个村镇里,大家好久没有见过查理家的儿子,村里人对他的印象是:喜欢打架脾气不好。

查理的妹妹告诉村民说:我哥哥只是去了“伦敦”。

过了一段时间,村里人都在传:查理家的儿子进了监狱。

这个说法几乎全村人都相信,因为这个假设符合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法语中,在伦敦和在监狱发音相近。)

伦敦大桥

8. 故意操纵信息

有些人刻意操纵信息,从中获利。

这个我不敢随便举例子,但我曾经看过一篇古代小说。

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刻意散布对方的不利言论。

印象深刻的是,太子被指控他喜欢吃小孩儿,引起了满城风雨。而这件事一开始传出的是“太子喜欢吃生鱼肉”。

9. 无恶意地发表未经证实的消息

人们很少会去主动核实,信息的来源是否准确,即使它非常重要。

说这些没有被证实的消息,未必是出自于恶意,有时候也会出自于善意,所以更容易忽略它的真实性。

家族群里的长辈们,经常会发一些“伪科普”,类似《这种水果居然不能吃?》他们出自于关爱晚辈,而非恶意地散播这些信息。

10. 事出总是有因么?

我们常说“苍蝇不叮无缝蛋”、“空来风事必有因”、“没有火哪来的烟”这种话,总觉得“有因必有果”,总能找到些有迹可循的“真 相”。

战略家们从中得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行动原则:诽谤吧,诽谤吧,总会有什么留下的。


“谣言的源头是什么”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探究源头呢?

1. “受害者”可以不用承担责任。这个责任是心理上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只是被 利用或者被欺骗了,这件事所造成的后果与自己无关。

2. 回避责任。不是自己的错,都怪那个“始作俑者”。

3. 觉得有趣。人们喜欢推理的过程,一步步拨开迷雾,探究根源的行为。

结 语

我们都曾玩过“传话筒”的游戏,开始那个人传出的信息,后来呈现几乎面目全非。

所以谣言来源的问题,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在谣言传播过程的起点,这件事只是个客观事实。

参与讨论这件事的每一个人,都是谣言的制造者。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是“事实”。

但实际上他们参与讨论这件事的每一个人,几乎都会加入自己想象中的“真实”。

他们每个人都不是“故意”的,但造成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

就算存在着一个始作俑者,谣言的基础也还是在于众人,在于听到谣言并且传播谣言的人身上。

你觉得探究谣言的源头有意义么?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作者介绍:

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97年的打工人,下班时间进行创作分享,期待和大家一起进步!

搜索更多有关“谣言真有那么可怕吗?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