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爱心传递扶孤助学:大爱无言,承德洗衣

人气:465 ℃/2024-03-18 12:22:13

“过节单位值班,回不去了,放假再去看您和姨。”中秋节前夕,在保定一家医院上班的石应坤给周荣斌打来问候电话。她是周荣斌和张丽娟夫妇资助过的一个孩子,还有北京的李记,平泉的韩国华……近20年来,这对在西大街开着一间小小干洗店的平凡夫妇,靠一己之力先后助养了20 多名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看着他们一个个都有了出息,我们辛苦点儿,但这钱花得值得。我们也不图啥,不希望他们回报我们,更希望他们回报社会。”周荣斌说。在夫妇俩的带动下,身边的许多人也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做公益,做好事儿,爱的光热让小小山城愈加温暖。

1998 年,周荣斌和张丽娟夫妇从承德轴承厂双双下岗。夫妇俩用买断工龄的钱开了一家洗衣店,周荣斌花了360 块钱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走街串巷地去拉货送货。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荣斌揽到了一个活儿,给承德医学院的学生们清洗床单被罩。

“周叔,我能周末去您店里打工吗……”送货的时候,一名叫做崔迎新的学生拦住了周荣斌。“好啊,来吧!”老周爽快地答应了。

从小崔那里了解到,学校里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学生。周荣斌呆不住了,他和妻子张丽娟商量:“孩子们那么不容易,咱不能挣他们的钱,咱们把钱用到孩子们身上吧!”

周荣斌找到承德医学院学生处,主动向医学院提出资助4 名学习成绩好、家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直到毕业。从此,周荣斌夫妇俩开始走上了捐资助学之路。

今年38 岁的石映坤是周荣斌资助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她还记得“周叔”来她家家访的情景。

2000 年7 月22日,周荣斌亲自把包括小石在内的4名学生一个个送回家。

小石的家在保定市顺平县石门庄村,两间小屋黑乎乎的,小石的父亲瘫痪在床,家里一贫如洗。周荣斌给了老人300 元钱,又留下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保定、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多年来,除了每个月的60 元生活费,周荣斌夫妇只要有时间,都会在寒暑假到孩子们的家中看看。“希望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也多少能帮帮他们家里”,周荣斌是这样考虑的。

采访中,小石告诉记者,有一件事让她一直记到今天,深深感动。

2002年夏,老周的干洗店遇上了麻烦,一家市区大型饭店宣布破产,几年来的洗涤费都要不回来了,这让本小利薄的店面一下子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当月,小石他们没有收到助学费。没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周叔”连同当月的和上个月的助学金一并送来了,一分不少。

“周叔张姨他们也不是有钱人,自己遇到了那么大的困难的情况下还在继续帮助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用好成绩回报他们。”小石说。

在周荣斌的帮助下,第一批被捐助的4 名大学生顺利完成了5 年学业。小石毕业后回到保定,很快成为一家私立医院的业务骨干。毕业后的第二年,她专程来到周荣斌家看望。她告诉周荣斌,自己已经自食其力了,以后会像周荣斌一样,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承德医学院、承德一中、承德二中、双滦区实验中学……20 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先后得到周荣斌夫妇的资助,资助金额也从一开始的每年600 元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2000 元。在他们心中,西大街的那家小小洗衣店就是他们的家。

承德一中03 级毕业生李记回忆,每个周末,大家都会到张姨家去“改善”生活。炖排骨、炖鱼,每次都是一桌子的菜。临走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空手,水果零食装了满满的一兜子,还要额外再给些零花钱。

可是,当时的周荣斌夫妇俩人仍然在租房居住,俩人早出晚归、辛苦工作,平时很少给自己花钱,可是给孩子们花钱他们却十分大方。

“真的可以这样讲,除了资金支持外,周叔和张姨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李记告诉记者。

靠着周荣斌夫妇的资助,成绩优异的李记从承德医学院毕业后,又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如今已经留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她,仍然十分感念曾得到的善意。而在多年的相处中,两家人已经成了亲人,“回去肯定去看他们,走亲戚一个样。”

从北方财校毕业的韩国华已经在平泉结婚生子,生意也做的有模有样。他还记得,读书的时候,除了学费外,逢年过节,张姨总是给他买新衣服,平时好吃的也经常往学校送。当年,他曾是学校为大连港务学院的委培生,如果去的话还需要掏一大笔费用。

“去吧,如果是因为钱不想去,我管到底。”在店里一次聊天的时候,周叔的一句话让小韩一直记到今天。

从开业至今,洗衣店里雇佣的都是下岗职工。每次招募员工,周荣斌也会优先选择那些家里条件困难的。他说,他也曾是下岗职工,知道他们的难处。

每年暑假,店里都会提供暑期打工岗位,优先提供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双滦区职教中心的小彭今年暑假就在这里打工,他说,周叔一家人很好,中午大家一起吃饭,工作时间也比一般的地方短,每个月1500 元,自己请了几天假,但是并没有少给。

9 月17 日,一名凤山的战友给周荣斌打来电话,千佛寺村的一名孩子需要资助,老周准备这几天就去。

因为吃过没文化的苦,今年57 岁的周荣斌见不得别人因为钱上不起学。

周荣斌生于武汉汉阳的一个小村子,兄妹6 人,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由于家里穷,他初中都没能毕业。

从小,他就爱做好事儿。在老家的时候,看到田埂里有人醉酒倒在那里,他找了一架小车,硬是走了几十里山路把路人送回了家。

1978 年,他离家千里, 来到承德52834 部队服役。技术能手、三等功、神枪手,部队的荣誉他拿了个遍。可是就是由于文化课不行,军校没考上,忍痛无奈之下离开了深爱的部队,转业回到地方。

“我吃了没文化的亏,再不能看着孩子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说起捐助的初衷,周荣斌这样说。

多年来,在周荣斌夫妇的带动下,他身边的人也在做公益。

几名同行也加入到了捐助的行列中,先后资助了40余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更让人感动的是,曾经得到过周荣斌夫妇帮助的孩子们,如今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他们也在用他们的方式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在北大附属医院工作的李记走上工作岗位已经快2 年了,遇到家庭贫困的患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在徐水一家医院工作的石映坤,是院里的骨干,遇到困难总是冲在前面。许多受助者表示,像周荣斌曾经给予他们的帮助一样,奉献光热,回报社会,把爱传递下去,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搜索更多有关“爱心传递扶孤助学:大爱无言,承德洗衣”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