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四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六句话,道尽义

人气:154 ℃/2024-01-14 21:16:50

“义利合一”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优秀思想。“利”是禾苗和刀具的结合,本义指收获的粮食作物。“义”的本义指切割,《中庸》:“义者,宜也”,合理公平的分配劳动成果就是义。儒家的“义利观”是什么样的?通过孔子谈义的六个句子,就能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见到利的时候,能想到义,遇到危险的时候,勇于担当,在困境之中还不忘记做人的操守,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人。有些人一旦见到利益,就忘记了公平,为了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就是只见自己、不见他人的自私表现,这类人儒家称为小人,应该远离。

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认为,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应该把义放到首要位置。如果一个执政者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置他人的生命而不顾,做出祸乱的事情出来。小人呢,如果只是有勇敢而心中没有义,就会做盗贼。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小人是庶民百姓。小人没义,伤害的是一家一户;执政者没有道义,就会危害到千家万户。德不配位,必然引来祸害,让人民也跟着遭殃。

义之于比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一个君子,很看重独立人格,不搞人身依附,不去攀附于他人,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只是心中会有一个义的原则,只要不违背义就可以。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君子对自由的理解,谈的是“自由的边界”。

以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个人做事情如果处处以利益为本,就会引来怨恨。获利本无可厚非,商人的追求也是利益最大化,这可以理解,但还应该有社会担当,不能发国难财,“义利合一”才是儒商的精神本质。如果眼中只有利益,心中盘算的都是生意,把做慈善也当成生意的一部分,就是为利忘了道义,不是儒家所提倡的。

闻义不能徙

《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一个人不修养道德,也不学习长进,见了别人做好事既不能向他看齐、连点赞鼓掌都不会,自身有很多恶念,却从来不愿意去改变,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很让人担忧的。何止是担忧啊,这类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感到不安全,心中没道义不说,连反省的能力也丧失了,岂不可怕?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着粗茶淡饭,困了枕着手臂休息,简单的生活也是很开心的。以不合乎道义的手段而谋求来的富贵,对他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不稀罕。

有句话叫做“贪财好色,取之有道”,虽说的俗气,可与“义利合一”也算是同个意思。“食色性也”,追求这些不是不可以,但手段要合理,方式要正确,做到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原则。遗憾的是,有很多人抛弃了“义利合一”的精神品质,眼中只剩下了好处,为了利益无所不为,甚至无恶不作。如果不能及时遏制此风,势必会愈演愈烈,进入一个彼此互害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值得警醒的。

搜索更多有关“四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六句话,道尽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