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清代早期霁蓝釉笔洗图,云看展,辽宁营口馆藏清乾隆时期笔洗

人气:492 ℃/2024-02-29 23:12:47

笔洗是写字作画时涮笔用的盛水容器。在古代,笔洗作为文人墨客案头上常设的文具之一,除了实用功能外,还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欣赏性,因此,笔洗的制作十分讲究,特别是清乾隆时期生产的笔洗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清代的窑变红釉笔洗。(摄影:张印)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窑变红釉笔洗,高3.8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11.8厘米。扁圆体,敛口,矮圈足,通体施窑变红釉。“窑变”是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上的一种技法,最初出现于宋代的钧窑,因釉中有氧化铜和铁的成分,在特殊的窑炉气氛中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成为一种变化最奇妙、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艺术釉色。至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的工匠们已能熟练地掌握窑变釉的规律,能烧造出各色效果理想的产品,这件笔洗釉色以红为主,间有蓝色,釉面色彩变幻莫测,犹如节日礼花斑斓眩目,是清代窑变红釉器的典型品种。

清代的洒蓝釉笔洗。(摄影:张印)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笔洗,高3.3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10.2厘米,器型特点与上一件相同,器表施洒蓝釉。“洒蓝”又称“吹青”,最早出现于明宣德年间,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含有金属钴的颜料)用小竹管蒙上细纱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红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像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故而呈现出厚薄深浅不同,如同雪花般的斑点,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至清代康熙时期,洒蓝釉的制作工艺更趋完美,在当时又有“鱼子蓝”“雪花蓝”的美称。吹青工艺制作难度较大,一件器物吹青数次少则三、四遍,多则七、八遍。因此,只有精细制品才采用此法施釉。此件笔洗釉面光润细腻,洒蓝自然匀称,是一件难得的清代洒蓝瓷佳品。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搜索更多有关“清代早期霁蓝釉笔洗图,云看展,辽宁营口馆藏清乾隆时期笔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