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202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地理部分试解析,202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地理部分试解析

人气:286 ℃/2024-02-07 13:43:28

202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试解析

  •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绿色发展情景是指采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双碳”为最终目的设定的能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技术突破情景是指在绿色发展情景设定基础上,能源技术得到重要突破时的可能情景。图1示意绿色发展情景和技术突破情景下我国各省区碳达峰时间。读图1,完成 1~3 题。

1.我国各省级行政区

A.北京市和上海市将率先实现碳达峰

B.技术突破情景早于绿色发展情景达峰

C.贵州、宁夏和新疆更适合技术突破路径

D.在绿色发展情景下将集中于2027年达峰

2.有利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的措施是

①提高城镇化水平

②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加大环保技术投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降低,其根本原因是

A.环保意识增强 B.森林面积增加

C.科技水平进步 D.经济发展趋缓

解析:

1.A 此题以碳达峰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据图可知,在绿色发展情景和技术突破情景下,北京和上海都是最先实现碳达峰,A正确;多数省份技术突破情景下碳达峰时间提前,而湖南、江苏、辽宁、山东、甘肃时间不变,贵州、宁夏、新疆时间滞后,B错误;贵州、宁夏、新疆在绿色发展情景下达峰时间早于技术突破情景,更适合绿色发展情景,C错误;绿色发展情景下仅有北京、上海碳达峰,D错误。

2.D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峰值越高,中和难度越大,耗时越长。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在绿色发展情景和在此基础上的技术突破情景背景下,采用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多数省份达峰时间提前,且排放量减小,故选D。

3.C 碳达峰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需要通过科技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推动绿色发展。题干的文字材料和配图也都在强调技术进步对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作用,故C正确。

平均热岛强度(SUHII)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卡拉奇(25°N,67°E)西南部临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第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图2示意2001~2017年卡拉奇多年平均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图3示意卡拉奇季节平均热岛强度年际变化。读图,完成 4~6 题。

4.推测影响卡拉奇多年平均热岛强度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污染程度 B.地形条件

C.产业布局 D.海陆位置

5.卡拉奇平均热岛强度冬季高于夏季,原因最可能是冬季

A.取暖需求大 B.植被枯萎

C.降水量较多 D.风力较弱

6,为降低卡拉奇的热岛强度,可在城市中规划通风廊道,通风廊道的合理走向是

A.东西向

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东南—西北向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城市热岛效应,地理背景区域为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临海城市卡拉奇。热岛效应是热力环流的一个类型,指由于城郊之间温差引起气压差进而形成城郊空气环流的现象,热岛效应可用热岛强度来衡量,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城市热岛温差背景基础,故其主导因素为人类活动;热岛效应作为局部地区小尺度的大气现象又会被中尺度的海陆风、大尺度的季风影响干预,同时也会因为下垫面等小尺度因素干扰。人类活动的开展又可以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来扬长避短,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故本题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人地协调观有深入的考查要求。

本题文字材料介绍了热岛强度的概念以及卡拉奇的位置、人文信息,通过分析可以推论出热岛强度数值越大,则热岛效应越强;热岛强度数值越小,则热岛效应越小;卡拉奇作为“第一大港口城市、经济中心”,人类活动强度大,热岛效应偏强。图片信息则展示了空间上热岛强度的分布差异和时间上冬夏差异和年际变化。空间上,该地热岛强度大分布不均,高值区集中于西南部、东南部、北部;时间上年际波动变化不大,季节整体冬季强于夏季。

第4题:题目问卡拉奇热岛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题目关键词:主导因素,直接回归热岛效应的概念——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剖析原因——人类活动改造下垫面或产生人工热源等导致,所有选项中与上述原因有最直接关系的是选项C,即高值区域为人类产业活动集中区,这些地区大气环境气温升温,进而产生大片高值的热岛强度区。A选项污染程度包括土地、水、大气、噪音等不同类型的污染,和热力环流关系不大;B选项卡拉奇位于印度河平原下游,整体地形低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该地形特征对热岛效应干扰小;D海陆位置形成的季风对其有影响,但同样不是主导因素。而且BD选项不能对应小尺度城市卡拉奇热岛差异。

第5题:题目问冬季热岛强度高于夏季的原因。选项中为呼应题目应当体现季节差异,该地纬度低,且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高,故冬季取暖需求小。降水全年都少,荒漠植被冬夏季节差异小,在热带条件下,如果植被枯萎,反而使郊区气温比正常高,减小热岛强度,排除选项A、选项B、选项C,该地位于印度洋沿岸,夏季易受到夏季风影响干扰,热岛强度降低;冬季因离亚欧大陆高压中心远,加上北侧山脉阻挡,冬季风影响弱,干扰小,城郊热岛强度大。

第6题,题目问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设置的通风廊道走向情况。通风廊道为实现通风对流的目的,其走向应该与风向一致或平行,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故其通风廊道合理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靠近主城区、人口集聚的一些乡镇被改为城市街道,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如黑龙江的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目前两市正在推动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即“撤街设镇”。据此完成7~8题。

7·近年来,伊春和齐齐哈尔两市人口主要流向

A.乡村 B.小城镇 C.郊区 D.大城市

8,两市推动外围城区“撤街设镇”的主要目的是

①收缩主城区规模,减少城市的管理成本

②给予乡镇政策支持,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③控制主城区人口数量,降低商品房价格

④引导资金向主城区集中,提高城市等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7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伊春和齐齐哈尔两市由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部分人口迁往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而这也反过来导致这些城市人口流失,经济增长乏力。)故选D。

第8题,考查“撤街设镇”的目的,根据材料,由于两市城市化进程进入瓶颈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城市人口规模萎缩,城市辐射能力下降,城市外围的街道从城市划出去成立街道(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相反),有利于加强就地管理,再加上乡村振兴也有行政管理便利化的需要,故“撤街设镇”的主要目的是收缩主城区规模,减少城市的管理成本,发挥乡镇治理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主城区人口规模萎缩,意味着人口流失严重,这类城市的商品房价格本来就不高,还可能大幅下降。“撤街设镇”不能提高城市等级。故选A。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是综合考虑了降水和温度数据计算得到的表征干旱状态的指数,某区域的 SPEI 数值越小代表该区域越干旱。图 4 示意我国新疆 1961~2015 年 SPEII数值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1997年后,发源于天山南坡(平均海拔约4000米)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与SPEI指数呈正相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平均海拔5500~6000米)的河流径流量变化却与SPEI指数呈负相关;同时新疆极端降水增加,约占降水总量的50%,原本植被覆盖较好的伊犁、阿勒泰等地区,出现植被明显退化现象。读图 4,完成 9~11 题。

9,根据新疆1961~2015年SPEI指数的变化,推测该地区

A.地下水位升高

B.荒漠化加剧

C.雪线位置下降

D.气候转干冷

10.1997年后,天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河流径流量变化不同,主要原因是

A.河流流向与流程长短不同

B.流经地区土壤性质不同

C.河流补给方式的比重不同

D.流经地区植被类型不同

11,新疆极端降水增加,伊犁、阿勒泰等地区植被退化,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层变薄

B.降水期与植物生长期不一致

C.土壤含水量饱和使植物缺氧

D.多阴雨天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解析:

9-11题以新疆地区的干湿变化为背景创设学术情境,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图文信息较多较细且复杂,增加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面对此类题目首先要引导学生冷静不畏惧。

第9题考查学生读图和信息解读能力。图中SPEI指数的图例虽然有很多种,但分为两大类:空心三角越大表示数值越小,表示越干旱;黑三角越大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越湿润。对比左右两个时间段的图发现空心三角增多,黑三角减少,说明该地区趋向干旱,排除AC选项。材料第一句话表明SPEI指数是综合考虑降水和温度的数据表征干旱状态,该地趋向干旱,暖对干的影响比冷对干的影响更大,且暖也符合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故排除D项选B项。

第10题考查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因素。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河流补给、地形、流域面积大小、支流多少、支出(如蒸发、下渗)多少;植被覆盖程度、人类活动等,因此排除A选项。本题更关键的是题干信息的提取,该地区SPEI指数总体趋小,根据材料信息,天山南坡径流量与之呈正相关,径流量较小;昆仑山北坡径流量与之呈负相关,径流量增加,极有可能是在新疆暖干化过程中,两地河流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量的比重存在差异而导致径流量变化的差异,故选C选项。根据尺度思想,1997年前后流经地区的土壤性质和植被类型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排除BD选项。

第11题考查极端降水增加对植被的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适度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但极端降水(一般是指连续性强降水)增加,极易冲毁良田、破坏草场,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导致植被多样性减少、覆盖度下降(植被退化),故选A项。本题并未交待极端降水的时间,所以B选项无从得知。虽然该地区出现极端降水,其水量占降水总量的50%,但该地区的降水总量本来就小,不易造成土壤含水量饱和,故C选项错误。极端降水时长相对植物生长,时间较短,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弱,D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部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奥伯豪森市(图5)原是德国鲁尔区一个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工业衰落后,该地建成了完善的立体运输网络,并利用保存完好的厂房、生产设备、矿坑等建成了以工业景观为背景的欧洲大型购物中心。这里有许多品牌商店,也不乏物美价廉的商品,吸引了德国及周边国家的人们前来购物。

(1)分析奥伯豪森市转型后以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原因。(8分)

(2)说出奥伯豪森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保留原有工业遗产的理由。(8分)

(3)指出奥伯豪森市利用工业遗产可发展的第三产业。(4分)

(4)分析奥伯豪森市转型建设大型购物中心的有利条件。(8分)

解析:本题以鲁尔区奥伯豪森市为例,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知识点有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遗产的转型利用、大型购物中心选址的区位条件。对应教材内容为选必二第二单元第二节(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和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审题:指令词“分析”、中心词“原因”、关键词“主导产业”、限定词“城市转型”“服务业”。确定题目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后,再结合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特点既可作答。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为原有支柱产业(工业)衰落、经济增长乏力、高失业率、环境污染严重。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而服务业具有环境污染小、提供就业岗位多、带动消费、附加值高等特点。

(2)审题:指令词“说出”、中心词“理由”、关键词“保留原有工业遗产”、限定词“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确定题目考查城市转型过程中保留原有工业遗产而非拆除的原因后,结合材料信息“重要钢铁工业城市”“保存完好的厂房、设备、矿坑等工业景观”可知,拆除工业遗产成本高、且会带来二次污染,而保留原有工业遗产可为产业转型提供提供丰富资源、租金低廉的场地,同时还能够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这也是工业遗产改造的经典考法的一种延续。

(3)审题:指令词“指出”、中心词“产业类型”、关键词“第三产业”、限定词“利用工业遗产”“可发展”。确定题目考查利用工业遗产可发展的第三产业产业类型后,结合工业遗产的内容“厂房、设备、矿坑”可知,工业遗产本身可作为工业旅游开发和科教文化产业利用的直接对象,同时,厂房等空间资源可用于发展商品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项目。

(4)审题:指令词“分析”、中心词“有利条件”、关键词“建设大型购物中心”、限定词“城市转型”。确定题目考察大型购物中心选址的区位条件后,结合服务业区位选择因素和材料信息“德国鲁尔区”“完善的立体运输网”“保存完好的厂房”“品牌商店和物美价廉商品”可知,有利区位条件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对外联系、服务范围广,原有厂房提供空间,德国及周边西欧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完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利于人员和商品集散,大型购物中心规模大、功能齐全、吸引力强,城市转型升级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北京市房山有完整的地表与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中国北方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这里褶皱及断裂构造均不发育,石灰岩层中含有多层带非溶性物质,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完整性好,棱角分明、壁立千仞(图6),与南方喀斯特景观不同。区域内地下溶洞星罗棋布,其中石花洞在地壳多次变动过程中,从地表往下形成七层洞层。石花洞附近的周口店溶洞群曾是古人类的“家”,“北京人遗址”即位于此。图 7 示意石花洞洞层体系,表1为周口店和石花洞溶洞群资料。

(1)从地质条件与气候的角度分析房山地区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的成因。(6分)

(2)说出石花洞多层洞层的形成过程。(10分)

(3)分析石花洞旅游开发后对溶洞内喀斯特景观的不利影响。(6分)

(4)与石花洞相比,分析周口店溶洞群成为古人类居住地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本题以喀斯特地貌为切入点,考查内外力共同作用与地表形态,以及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接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走进桂林山水)和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

(1)设问关键词:“从地质条件和气候角度”“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分析……的成因”。

调用地理知识: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地貌特征为:奇峰林立,怪石磷峋,那是因为岩石裂隙发育,流水溶蚀强烈。而该地的地貌形态为“形态完整性好,棱角分明、壁立千仞”,表明裂隙不发育,地壳未被溶蚀切割;流水溶蚀作用弱,岩石表面依然棱角分明;而断层发育,壁立千仞。

把材料中信息翻译成地理术语:“中国北方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气候冷湿,喀斯特作用弱”、“这里褶皱及断裂构造均不发育——地质完整,透水性差,不易受流水溶蚀切割”、“有多层非溶性物质——岩性不纯,可溶性差”、“地壳多次变动——各地地壳抬升幅度不同导致断层发育,壁立千仞”。

(2)设问关键词:“多层溶洞”“形成过程”。

调用地理知识:溶洞是地表水沿裂隙下渗,溶蚀作用使裂隙扩大为具有联通性的巨大空间,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空间不断扩展。这里的溶洞分层,说明:①层与层之间有一个突变的过程(跟地壳间歇性抬升和岩性变化有关);②溶蚀方向总是向下,溶洞形成顺序由上向下;③溶蚀过程经历了多次循环。

另外,说明形成过程需要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这点最难)。

多层溶洞的形成过程为:抬升产生裂隙——下渗溶蚀——(地壳稳定时)形成层状溶洞——地壳再抬升产生裂隙——下渗溶蚀——再次产生层状溶洞——多次地壳抬升,产生多层溶洞。

(3)设问关键词:“旅游开发后”“洞内喀斯特景观”“不利影响”。

调用地理知识:旅游开发包括开发行为和旅******为。由于溶洞内潮湿、黑暗、行走条件差、个别地方空间狭小。在旅游开发中,势必要修路、增加人工光源、排水,这些行为破坏了溶洞原生景观,还破坏了地质稳定性,同时,溶洞通气性变好、人工光源增加温度,改变了洞内水热条件,影响了溶洞发育过程。游客进入溶洞,会产生废气(呼出二氧化碳);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还会产生各种垃圾,造成污染;乱涂乱画破坏洞内景观。

(4)设问关键词:“与石花洞相比”“古人类”“居住地”。

调用地理知识:古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差,多选择天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可达性、宜居性、便利性、安全性都要考虑。

本题的关键是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翻译,分别对应可达、安全、宜居、便利性。

搜索更多有关“202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地理部分试解析,2023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地理部分试解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