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明朝服饰怎么穿推荐图解?衣冠且多变素华兼有韵

人气:122 ℃/2023-11-12 01:19:2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服装,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而女子服装更是以其多样性,向我们展示着来自过去的审美观念。无论是唐时之华美,还是宋代之理性,服装风格的每一次变化,都是社会风尚之变的外在表现。

明朝前期的女性服装受儒家文化影响,呈现出一种素雅质朴之美。明中叶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偏向于追求更为奢华之风,到朝代的末期甚至开始超越礼制的束缚。服装的一丝一线,向人们诉说着明朝历史的变革。

一、衣冠之治,明初等级森严的服装

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复兴儒学,儒家礼乐文化中所推崇的“衣冠之治”也得到了重视。所谓“衣冠之治”,就是利用服饰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其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彼此之间不可越级穿戴。明初有着一套完整的服饰政策,其中对颜色的限制最为严格。

透过对日常所着服饰的严格规定,明太祖希望对民众起一种教化作用。不同的服饰时刻在提醒着人们各自的地位和职责,又进一步规范着民众的言行举止,从而来完成对一个符合儒家伦理的社会的构建。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明初的女子服装大都简洁朴素,而赤、黄、紫等色,以及金绣、锦绮等名贵布料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明宫冠服仪仗图》一书中有一幅皇太子妃翟衣图,其衣以青为底,衣领及袖端皆红,上饰织金龙纹,可谓是华丽端庄、典雅高贵。

但随着政治及思想的变革、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明中叶之后,这种带有儒学等级之分的服饰礼制开始被打破。

二、突破礼制,明中后期华丽的服装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曾有言道,“浮华的服饰牵连着政治和社会的颓废”,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明中后期。明朝在经历了早期几位勤于政事、体恤民情的皇帝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昏庸君王。他们荒怠朝政,导致国势日渐衰微,宦官专权现象屡禁不止。

统治者的荒诞行径,使得明初所立政策的执行力度大大下降,服装之制也是如此。

明朝的王世贞在《觚不觚录》写道:“世庙晚年不视朝,以故群臣服饰,不甚依分,……而未有用本色者。”

朝堂之上,群臣服饰不用本色,市民之间,女子着装也愈发混乱。史玄在《旧京遗事》中描述了这么一个场景,吉庆之会时,有妇女穿着原本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穿的大红蟒衣而行。

明中后期世人多崇尚红、黄、紫等艳丽之色,其中以红色为甚。明朝小说《金瓶梅》中,有多处关于妇人穿红色服装的描写,比如李瓶儿对潘金莲说,“你不要铺子里取去,我有一件织金云绢衣服哩,大红衫儿蓝裙留下一件也不中用”,其他诸如《包公案》、《初刻拍案惊奇》等明朝小说中也不乏有关描写。

除小说外,明朝绘画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穿红衣的女子。如明代仇英所绘《汉宫春晓图》中就有穿红裙的女子,尤求的《人物山水图之青琅万竿》中也绘有穿金红袄的女子。

可见,当时红色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松江府志》中记载:“染色之变,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单这一记录中红色就有九种之多。

对红色的喜爱,既是僭越礼制的表现,也是社会风气转变的表现,人们穿着往日贵族才能穿的红色,希望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完成心理上的满足。

与政治******不同的是,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多有发展。明中叶开始,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中又以纺织业最为兴盛。这时的纺织业一反明初以官方为主的局面,转而向民间发展。

纺织业的兴盛,一方面推动了明朝服装的面料及纹饰的发展。南方的丝绸业和棉布业十分发达,甚至成了地方主要的收入来源。明中叶后,棉花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产量也随之迅速上升,棉布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了平民服饰的主要原料。

除棉以外,缎和绸也是明朝人特别喜欢的面料。在位于江苏泰州市的徐蕃夫妇墓中,曾出土过素绸棉袄、素绸单衫、素绸裙等衣物。

另一方面,市民阶层也随之不断壮大,有余钱的市民开始追求更符合自己审美意趣的服装。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崇奢尚富之风开始蔓延开来,加之服装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被打破,各式各样的女子服装开始出现在了社会上。

在款式上,明朝女子的流行服饰多为袄衫和裙。其中衫袄是上衣,衫的形制为长袖短款,及至腰部左右,若长则称袄。而裙是下裳,明朝裙的款式十分多,藕莲裙、石榴裙、细简裙、画裙月华裙等等都多为当时女子所爱。

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在《嫦娥执桂图》中,塑造了一位上着素色短衫,下穿浅色长裙的嫦娥形象。

裙有裙幅,明朝的裙装一般为五幅、六幅、八幅或数十幅。裙幅越多,细褶越多,行走起来就更加方便,同时又有飘逸之态。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写道,“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

除袄衫和裙外,明朝女子喜爱的衣服还有褙子和比甲。何为褙子?褙子的袖子宽大,衣袍修长,两侧有开衩。比甲则无领无袖,有点像今天的马甲,但它的长度过膝,多穿于袄衫之外。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中,就画有四位穿着褙子的女子,明孝靖皇后有一件寿字纹刺绣比甲。

既为服饰,那么除衣服以外,自然也有配饰,明朝女子服装上的装饰物种类繁多。霞帔、云肩、宫绦等是常见的用来搭配服装之物。

云肩又叫披肩,最初是为了保护肩部衣物的洁净,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装饰物。宫绦则是一种位于腰际的长挂饰,上有玉佩、金饰等物,尾部呈流苏状,既有审美趣味,又能压住裙摆,纺织其散开。

值得一提的是,晚明时期,女子着装出现了男性化的变化。萧雍在《赤山会约》中写道,“又有女戴男冠,男穿女裙者,阴阳反背,不详之甚”。这种现象与“心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追求释放自己的情感有关。但这只存在小部分人间,并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明中后期的女子服装样式丰富,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又多有僭越、崇奢的趋势,但到了明末,尚雅的服装审美却有复兴之态。

三、雅的复兴,明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明中后期社会上对艳丽服装的追求,受到了部分文人的反感,推崇儒学的士大夫重新穿起了色彩浅淡的“雅”装,其中,“苏样”就是最为流行的。

“苏样”,因其诞生于苏州而得名,明朝苏州纺织业发达且人文气息浓厚,从而催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服装样式。“苏样”最初为男子所穿,复古气息浓厚,以浅色道袍、高冠和浅履为主。

作为时尚中心的苏州,其流行服饰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地区。以至到了后来,“苏样”被全国各地争相模仿。明代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的记载,“吾观近日都城……衣服器用不尚髹漆,多仿吴下之风,以雅素相高。”可见,就连京都也开始追求素雅的“苏样”了。

“苏样”的流行程度不单单体现地域的广泛性上,还体现在性别和阶层的广泛性上。到晚明时期,宫廷中的妃嫔也对其喜爱不已。崇祯时期的周皇后和田贵妃二人就“习江南服饰,谓之苏样”。

明代的女子服装不单单在其所处的年代丰富非凡,对后世的服装也多有影响。首先是清代的服装,虽然清代是一个由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但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也多有吸收。比如霞帔、云肩就保留了下来,原本除命妇外不穿裙子的满族女子也开始穿起了裙装。

结语

明时的女子服饰,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展现了出不同的风格,在服装史上留下了辉煌绚烂的一笔,让处于今日的我们得以从中窥见,数百年前那些早已在历史中逝去的女子的生活状态。

从最初的蔽体保暖之用,到后来承载着文化意义,暗含着审美趣味的服装,可以说是一张张来自过去的名片,而这张从明代跨越而来的名片,至今仍为褪色,仍然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

《明史•舆服志》

《觚不觚录》

《旧京遗事》

搜索更多有关“明朝服饰怎么穿推荐图解?衣冠且多变素华兼有韵”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