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阿q正传的困惑:阿Q正传阿Q最大的悲剧 

人气:485 ℃/2024-01-01 10:58:37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篇中篇小说,收入《呐喊》中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社会为背景,故事发生在农村未庄,主要描写了阿Q这样个典型人小人物形象。阿Q是一个普通农民,他也是很多农民性格集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性格有多面性,既淳朴又狡猾,既愚昧无知,又喜欢自作聪明,既胆小怕事,又狂妄自大。

鲁迅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的表现了阿Q这样的小人物,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现状,明明不懂什么是革命,最终在所谓的革命中充当牺牲品的悲剧。

以前读鲁迅的文章,只是就这件事看这件事,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

后来看了《孔乙己》,又看了《祝福》,慢慢地明白,鲁迅先生的笔就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在国人的心窝上,对当时的社会有很强的批判性。他描写的人物,表面上看起来荒唐可笑,仔细看却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鲁迅越是客观冷静的笔调,越是能让读者产生强烈震撼效果。

《阿Q正传》后来又被搬上荧屏拍成电影。1981年初登银幕,由著名演员严顺开扮演阿Q,他凭借这部电影获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阿Q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意义,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精准地刻画出了当时国人的灵魂。

虽然阿Q的悲惨命运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历史性。但是从个人层面来说,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无知。下面从电影的角度来具体分析一下,他在电影中有哪些无知的表现,以及无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阿Q不懂身边的人

1. 阿Q不懂赵太爷:地主资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差距

赵太爷其实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阿Q是农民阶级的贫农代表。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地主是靠着剥削农民来获得利益价值的最大化。

赵太爷根本就看不起阿Q这样生活在底层的农民。阿Q,一没有钱,二没有势力,对于赵太爷来说,阿Q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结交。所以当赵家中秀才,阿Q上府道贺说是赵家本家的时候,赵太爷恶狠狠地骂了阿Q,你也配姓赵?一边骂一边还扇了阿Q耳光。

在赵太爷的眼中,阿Q和他根本是不同阶层的人,他也根本瞧不起阿Q,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

但是当阿q发财之后,赵太爷又派人再一次请阿Q来府上,并且全家人陪着笑脸,问阿Q要有没有价格便宜的,实际上很值钱的衣物了。当阿Q说没有了,以后也没有了的时候,他们又迅速变脸。赵太爷的妻子赶紧吹了煤油灯,并说了一句,白费油了。

在赵太爷身上前后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嘴脸,形象生动,细致入微表现了赵太爷的势力,刻薄的本性,眼中只有利益,根本没有半点人情味。

但是阿Q并不懂这些,只知道赵太爷打了他,看不起他,所以想着哪天出人头地,一定要在他们面前威风一下。

2.阿Q不懂吴妈:封建社会寡妇想立贞节牌坊

封建时期是男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封建思想对当时女人的毒害非常深刻,很多女人都想立贞洁牌坊,吴妈虽然是寡妇,但是也想立贞洁牌坊,对于她来说名节大于一切。在思想上压迫了她们的情感,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

阿Q一直认为吴妈对自己是有感情的。

阿Q第一次在赵家见吴妈,吴妈就对他笑脸相迎。

第二次,赵家派吴妈去叫阿Q 做短工,也是含情脉脉的眼神。在赵家,他们相谈甚欢,所以阿Q认为吴妈是喜欢他的,所以才说出,想和你睡觉,这样混帐的话。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喜欢对方。

吴妈认为阿Q这样的话是大逆不道,于是做出寻死觅活的模样,还搞得众人皆知。也是为了自己立贞洁牌坊。

阿Q却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吴妈为什么对自己表示好感?另一方面又将他置于千里之外?用阿Q的话说,就是吴妈“假正经”。

这是由于当时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思想禁锢,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3.阿Q不懂假洋鬼子:中国人却为什么穿外国人的衣服?

假洋鬼子是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投机分子形象,以钱太爷的儿子为代表。

他之前上过是洋学堂,去东洋呆过半年,自认为喝过洋墨水,有知识,有文化,走路昂首阔步,装出绅士派头,觉得高人一等。

明明是中国人,却穿着洋人的衣服,还偏偏要装上假辫子,一幅不伦不类的样子。

阿Q也看不起这样的人,骂他是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却不把阿Q放在眼里。这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文化影响,当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和赵秀才革掉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还偷了宣德炉。为什么“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就是因为在革命面前,他们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妥协的结果。这些也都是阿Q不明白的。

4. 阿Q不懂白举人:为了钱举报亲外甥被杀

在当时社会举人是比秀才高一级别的,白举人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骨子里是自私自利的,完全不在乎亲情的,因为外甥是革命党,被他举报,因此掉了性命。而他却得了25吊钱,而阿Q却说他得了50吊钱,具体多少钱,只有白举人自己心里清楚。

当阿Q去白举人家做工的时候,因为在外宣场了这件事,被白举人打了耳光。而白举人对举报外甥的行为,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大义灭亲”。

多么冠冕堂皇的形容词,完美地掩盖了他的罪行,还让他变得义正言辞。这是阿Q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后来白举人听说要革命,连夜将五箱财物送到赵太爷家保管。说明了赵太爷和白举人是同一阶级的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除了以上这些人之外,还有地保,酒馆老板,喝酒的伙伴,他们同样冷漠,只关心钱,只是把他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对阿Q的生命毫不关心。

二、阿Q不懂革命:他以为的革命只是形式主义

(1)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

封建社会,农民一直被地主阶级踩在脚底下。 阿Q就一直被赵太爷压着,他思想里有先进的成分,他也想革命创新,虽然他不知道革命是什么,但是他听到赵太爷他们那么怕革命,于是就想成为在他们之上的人,所以才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

这句口号果然有用,赵太爷他们都开始对他有敬畏之心,那一刻他开始觉得洋洋得意,所以他认为喊口号还不够,还要再做点其他的事情。

(2)阿Q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

看到身边的人用把头发盘起来,用一根筷子插在头上,所以他也这样做了。也说明了他没有主见,随大同的心理。阿Q准备去静修庵也耍耍威风,结果已经被赵太爷的儿子和钱太爷的儿子捷足先登了。他认为自己有些落后。

(3)阿Q以为革命就是抢东西

当阿Q听到赵大爷家的5个大箱子被搬走的时候,他也在不远处悄悄偷看。认为他们没有给他分东西,还有些懊恼。明明认为自己是革命,却没人来通知他。

最后阿Q还没弄懂什么是革命,却被莫名其妙地送上了断头台,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

三、阿Q无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阿Q无知的原因从根来上来说,是因为他作为农民的局限性。

1. 经济上的局限性

阿Q作为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目光短浅。很多事情,只看到眼前,看问题并不是很长远。他以帮人做短工为生,只希望自己能有口饭吃,有酒喝,和别人吹吹牛皮。

他唯一的经济收入就是做工的收入,后来别人不找他做工,他也就断了收入来源,做了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

2.政治上的局限性

阿Q并不懂当时的政治形势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对革命的认识很模糊,所以这才做出了一些幼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以为的革命,就是可以出人头地,享受荣华富贵。

3.思想上的局限性

阿Q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因为他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识字,所以会做一些愚昧无知的事情。比如,他死到临头了,他还在纠结画押时的圆,到底圆不圆?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思想局限的表现,他在遭遇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在精神上转败为胜。比如,他被别人打了,却在想儿子打老子也不算什么事情了,被假洋鬼子打了,却转嫁到欺负小尼姑身上。他在精神中战胜了敌人,但现实生活中却丝毫无改变。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是一种精神麻痹的表现,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无知者无畏,阿Q在临死前也没有喊救命。

结语:

《阿Q正传》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通过喜剧的表现形式,突显出人物的悲剧性。阿Q的人生悲喜交加,他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活得如蝼蚁一般,他身上的一些性格特征,是对当时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社会,阿Q这一人物形象同样具有现代意义。很多人在阿Q身上或多或少也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也可以用精神胜利法来得到心理上的一些安慰。

搜索更多有关“阿q正传的困惑:阿Q正传阿Q最大的悲剧 ”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