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孟子说的五不孝指哪种?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人气:357 ℃/2024-03-29 14:07:14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前言------>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是东汉大儒赵岐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注解,大概意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娶妻生子即是不孝。可是近几年有很多学者,都开始为这句话进行“辟谣”,声称孟子原句并不是这个意思,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无后为大”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孟子所说的“有三”又是指哪三件事呢?

“有三”是指的哪“三不孝”?

赵岐所说的第一种不孝是对父母一味屈从,和不对父母的过错说实话。第二种不孝是在家庭经济困境下,还不愿意挣钱养家,也就是啃老。而第三种不孝“无后”,古今却是有着很多的争议。

现代的很多学者都认为赵岐给出的解释太过武断,因为孟子在后面对“无后”作出了解释:舜在娶了娥皇女英之后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父母,这叫做“无后”。根据后面这句话,很多学者对“无后”给出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没有对父母尽到应尽的本分,正因为舜在结婚后不告诉父母,所以没有做到“后辈”应该做的事情,因此解释成“无后”。

而第二种解释是“无后”原来的是通假字,即“无後”通“无后”。在周礼中,後是指地位尊崇的意思,因此这个“无后”应该是目无尊长,不尊重父母的意思。

说实话,上述的两种解释实在太过抽象,毕竟孟子并不是抽象派的儒家大佬,因此对于这句话,赵岐给出的解释应该最容易让人接受,毕竟儒家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而在周礼中,祀礼又是最重要的一种孝道形式。

"无后"的解释

祀礼是祖先文化传承方式,通过对祖先的祭拜和祭祀仪式,人们将祖先的智慧、功绩与经验一代代传承下来,以保证族群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在古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主要由上层社会掌握,而下层人民往往缺乏文化知识。因此,对于那些学者和有知识的人来说,他们十分重视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他们担心若没有人继承下去,这些智慧和传统就会逐渐消失。即使是像蒲松龄这样开明的学者,也深感“惟先祖无以承,後世无以继”的压力。

古代人们对于直系祖先的贡献非常重视,尤其是三代以内的祖先。他们会格外关注祖先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赞美一下,但对于子孙来说,他们会更加关注、研究和整理这些祖先的事迹和贡献。这种研究和整理的动力,来自子孙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对家族荣誉的追求。

比如,子思作为孔子的后代,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李寄作为徐霞客的私生子,毕生致力于搜集和整理徐霞客的游记。这些举例都展示了人们将祖先智慧和传统传承给后代的天然动力。

比如,昭君出塞后在匈奴生下的几个孩子成为汉匈和平大使,促进了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培植了匈奴亲汉势力。这种培植祖先文化所带来的凝聚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古代即使是那些并没有具体贡献的士族子弟,也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他们会强调“吾辈传承”,意味着要保持家族的血脉不断,保证家族的繁荣与传统。他们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担心子孙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也不会过于担心社会环境的不稳定。相反,他们更愿意生育后代,甚至比一般父母更加专注于家族的延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古今对家族延续观点的转变

归根结底,这与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在农耕社会,劳动力是宝贵资源,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支柱角色。同时,同姓不婚的习俗使得女性更倾向于嫁出去,财产和权益的继承也以男性为主。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子嗣,在过世后他们的财产可能会被别人攫取。甚至在生前,亲戚们也可能找借口向他们索要财产、土地或者寻求帮助耕作。这种担忧在古代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有所体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对无后的忧虑和困惑。

即使在古代,人们也更加关注现实利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拥有一个后代意味着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晚年,更好地保证晚年的生活品质。尽管也有不孝的子女存在,但相比于被“吃干抹净”的可能性,不孝子女的比例要小得多。

因此,“无后为大”可以从一种精神传承和现实利益出发的观念,这种观念逐渐形成共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孝顺本身的概念。

搜索更多有关“孟子说的五不孝指哪种?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