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宋代耀州窑真品和仿品有什么区别?宋代耀州窑的特征和鉴别

人气:220 ℃/2024-04-21 05:30:43

北宋/金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花卉纹笠式碗

耀州窑始于唐代,当时烧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净,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至徽宗崇宁(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2]。因此凡是这个范围内相似的陶瓷工艺产品,我们都把它归入到耀州窑的大系统中。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制造业的发展。黄堡窑场此时卓然兴起,开始了创烧的勃兴时期,乃势所必然。耀州窑利用区位优势,窑工们大胆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技法精湛,通过实践工匠们逐步掌握了原料的特性,由多品种釉色的广泛烧造逐渐重点加强了青瓷的烧造,慢慢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时,耀州窑的青瓷己占主导地位,从唐代多品种多釉色的烧造转为以烧造单一青瓷为主。所烧造的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等均属上乘,已不仅是北方的青瓷代表,而且供奉皇室,可和越窑秘色青瓷相媲美。

五代/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牡丹纹狮口水注

两宋时期,耀州窑作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以大批量生产独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无可争辩地成为北青瓷的代表。

金代是和南宋南北对峙的时代,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北方瓷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然而耀州地处关中,是金人的统治中心之一,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虽然耀州窑遭战争波及,而瓷业生产仍能持续,并在宋代制瓷业的雄厚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宋 耀州窑缠枝花卉纹执壶

到了元代,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分化,民生凋蔽,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瓷器的需求则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而对青瓷精品已经缺乏认知很少有人过问。所以,这时耀州窑的产品粗俗不堪。于是,为了生存,耀州窑便找回了民窑的风格和传统,以烧造大宗民用瓷为主。

耀州窑到了明初仍在烧青瓷,但数量和质量已远不能与前代相比。

耀州窑钱纹小壶

宋代耀州瓷的基本特征

1.器胎特征: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在宋代,耀州窑场拥有一批技术高超的工匠,他们所做的瓷胚,“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烧制成的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里的窑场范围很大,制陶业已经形成了一项产业,“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往来的商贾如云,这里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他们还把产品运到外地销售,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记载,在宋哲宗元佑八年 (公元1093年),“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进京(汁京,今开封)贸易[3]。耀窑之胚胎比柴窑之胎,质略粗,性略糠,色略白,惟无釉漏胎之处不反黄土色耳。

2.器釉特征:南宋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宋代耀州窑生产的瓷器胎薄质硬,品种繁多,具有相当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当时,耀州瓷已经形成以青瓷釉色为主的瓷器系列,民间以白瓷、黑釉、酱红釉、白釉绿彩、白釉黑彩、素底黑彩、釉下彩等品种,釉色十分丰富。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烧造于宋朝初年的倒装壶,造型别致,结构奇特,融合了当时瓷艺和科技的成果,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杰作。这是一件盛酒器,但从外观看去,只有壶嘴,好像没有进口而倒酒时,酒却从壶嘴流出来,那么,酒是从哪里装进去的呢?原来,这个进口开在壶的底部,往壶内连着一根小管;在壶的底部做成夹层,仅和壶嘴相连。装酒时,把壶倒过来,酒沿着小管倒进去,因为原来在壶的最底部和壶嘴是夹层,所以酒不会从壶嘴流出:当壶放正以后,酒压向壶底,倒酒时,酒便通过夹层从壶嘴流出了,据专家介绍,这在物理学上叫“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4],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工匠们便利用这一原理,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实在令人赞叹。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朝装饰手法以具有浮雕特征的刻花为主,开始出现与刻花工艺相似的印花工艺。刻花工艺宋初偏晚出现,此期以达到最高水平,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它亦称“偏刀”,即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的轮廓线,再在其旁用刀具余}刻,然后剔掉直刻和斜刻后夹在刀痕中间的地子,使纹样突凸,施釉少剖浇后呈现出花纹清晰、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印花新工艺的发明使用不仅方便快速提高生产工效,而且使装饰纹样更臻丰富生动,达到了同时期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5]。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宋代耀州青瓷则用还原焰烧制、中温1000摄氏度——1100摄氏度之间,进行强还原焰烧成,限制烟火排放,达到重还原气氛,时间在60——100分钟,升温缓慢,待釉色达标后再转入弱还原状态,直至1260——1300摄氏度成瓷[6]。只有这种独特的烧制技术才能造就耀州窑的辉煌,其烧制温度把握的准确性相当高。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中国古代的陶瓷器就有“南青北白”的称号,但很例外的是,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釉色皆以青釉为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特色,在宋代曾经为皇宫烧制贡品。它有一个典型的上釉特征,就是所上的釉没有覆盖器物的底部,许多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品底部都是没有上釉的,器物的底部总是能清晰的看到胎质本色。

北宋 耀州窑刻花纹执壶

例如宋代早期的碗,以侈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为多,口部或饰以葵口,腹部往往饰有瓜棱、出筋和多层刻花仰莲瓣纹,也有光素无纹的,还有敞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等,与五代相比,器腹加深,腹弧增圆,圈足虽外撇,但渐高渐窄。中期,碗的造型大量增加,其中最多见的是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不仅有瓜棱、出筋、光素腹,还有浅腹型、瘦腹型和侈口折沿型,等等。与早期相比,底足渐小,圈足增高变窄,且往往施釉后又经二次精心修足,中期的器足修整得最为齐整。晚期,碗的造型继续发展,造型多样亦多变,其变化规律是底足变小,腹下削瘦,圈足变矮,外底中心凸起,俗称“鸡心底”,底足修饰多不如中期规范,或不进行二次刮修。

宋 耀州窑花口杯及盏托 (一套)

北宋时期耀州窑在装饰艺术和烧造技巧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进入了它的繁荣兴盛时代。正如刻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的耀州窑窑神碑——《德应侯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所载:“居人以陶业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这段文字很清楚地把耀州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宋代的烧瓷盛况及瓷器的质量描写出来。这时期主要以烧造青瓷为主,酱釉、黑釉瓷次之,白釉瓷最少。其中尤以北宋中期及以后的青釉刻花、印花瓷驰誉中外,代表了当时北方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刻花装饰使用“偏刀”,先用金属刀具垂直刻出花纹的轮廓线,再用刀具斜刻,剔掉直刻与斜刻间的底子,使纹样微凸,施釉后花纹清晰,层次分明,浓淡相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印花是用刻好花纹的陶模在尚未干透的坯体上压印出花纹,这种装饰手法是为了适应日益需求的产量而产生的一种简捷便利的方法,其特点是布局严谨,讲求对称。另外,通常在刻花、印花装饰上,配以划花技法,即以篦状工具划出水波纹或花叶中的脉络,内容丰富且生动。北宋青釉刻印花瓷“式样雅朴,刻画工巧,釉色精美,上裂冰纹,虽欧瓷之艳丽,景瓷之细致,亦弗能相匹”(见《同官县志》)。酱釉瓷是北宋时期耀州窑另一个重要的品种。这一时期中国的许多窑口都烧造酱色釉瓷,其釉色颇似芝麻酱色,故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有意模仿当时发达的酱色漆器的呈色而烧制的。北宋耀州窑的酱色瓷造型规整,釉质莹润。

宋 耀州窑刻花三婴戏碗

宋代耀州瓷的鉴定方法

1.从造型上鉴定:耀州窑属于宋代民间窑场,所生产的器物多是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其主要器型有碗、盘、碟、杯、瓶、盆等等诸多日常生活用品,而且主要釉色都是青色。如耀州窑瓷碗的腹部特征就相当复杂,造型向多样化发展,主要有深腹、浅腹、曲腹、斜曲腹、斜直腹、斜腹、浅盘腹等[7]。这些特征都是宋代瓷碗的共同特征,在宋代成为了所有窑场的一种造型风格。耀州窑以生产饮食具、寝具、照明用具、妆具、供器等生活日用品为主,可谓无所不备。器型丰富,有荷叶式、花瓣式、瓜棱式、六方式等,在宋代同期瓷窑中品类之多居上。如瓶,就有10种样式,瓶体或硕长秀丽,或丰满端庄,皆具优雅之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耀州窑青釉刻花长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盘口瓶最为典型。另有一种卷口、短颈、折肩,瓶身垂直细长,形似莱菔,俗称“萝卜瓶”,为耀州窑特有瓶式。这些独特的样式正是我们能够清楚辨别其真伪的标志,我们不能小看了,应该仔细看清。

2.从釉质上鉴定:耀州窑所出产品种以青瓷为主,兼有酱釉、黑釉、窑变黑釉及白瓷。青瓷胎质细,色灰白,釉色以艾青为上,青中闪黄者居多[9]。耀州青瓷釉的呈色,基本上与龙泉青瓷釉相同,即(Fe)离子在釉中由Fe³ 转变为Fe² 的结果。从离子的吸收光谱曲线图得知,Fe² 在红外光区有强烈的吸收,当扩展到可见光区时,吸收能力逐渐减弱而使玻璃(釉)透出青蓝色;Fe³ 在紫外光区有强烈的吸收,至可见光区时,吸收能力减弱,致使玻璃(釉)呈现出黄绿色或棕色。这里把釉质特征配合上文所述的施釉特征,我们就可以很准确地识别出耀州窑的真伪了。

3.从做工上鉴定:宋代瓷器的做工可谓是普遍较为精致,从烧制瓷器的方法上,主要有覆烧、支烧、垫烧等,比如汝窑主要采取的就是满釉支烧,在碗和盘的底部,我们可以看到芝麻痕似的支钉痕,通过支钉痕可以看到汝窑瓷器的香灰胎色。由于耀州窑的底部不上釉的特征,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耀州窑瓷器的烧制是垫烧。

4.从纹饰上鉴定:宋代耀州窑瓷器纹样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主题纹样、辅助纹饰两大类。其中,主题纹样按内容分,又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等几大类,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为最常见;辅助纹饰有花卉、缠枝朵花等等。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

北宋早期。装饰以刻花为主,花纹大部分装饰于器物的外壁。花纹局部不加以任何修饰,图案简朴,其中刻两层莲瓣碗的浅浮雕效果明显,是五代越窑装饰影响的结果。说明处于初期的北宋耀州窑刻花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越窑装饰中的技法与题材。

北宋中期。装饰技法为刻花为主,同时也使用印花装饰。耀州窑刻花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刻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装饰题材还是技法,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花纹的装饰部位开始增多,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出现了内外壁同时进行装饰的现象。炉、罐、缸、瓶类器物因受形体的局限,装饰仍在外壁,但装饰面积却相应增加。如早期的外壁刻花仅限于部分部位,中期则流行满饰。其次,纹饰中刻划并用,改变了早期刻花制品只刻不划的做法。这种综合手法的运用对局部的花纹进行进一步装饰,增加了层次,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再次,纹饰内容增加,技术越发娴熟。这个时期刻花制品中大量流行的缠枝、折枝花卉,而印模上的把莲、水波三鱼、水波双鸭、鸳鸯戏莲纹、双鸭戏莲纹等,表明动物题材的广泛流行。这些纹饰具有构图繁密、线条纤细活泼的特点,创作难度大,所需水平高。耀州窑刻花纹样大多具有线条细腻、刀锋犀利和一气呵成的特点。刻花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印模纹饰的好坏;而印模纹饰的如何又直接左右着印花制品的质量。耀州窑印花之所以在北宋中晚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是和中期刻花的高度发展与成熟分不开的。窑址中出土的大量宋代中晚期内范,花纹精美,一方面反映出印花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刻花工艺的无比娴熟。

北宋晚期。装饰以印花为特色,此期耀州窑印花工艺达到其顶峰,可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来形容其艺术水平。装饰题材在上一期的基础上此期进一步增多,出现了中期未见的婴戏、梅竹、松竹、把莲、连环牡丹、水波五鱼、把莲六鱼、开光鱼鸭、凤戏牡丹、双鹤、群蛾、六格花卉、群鹤博古等图案;画中藏字也成为一大特点出现于装饰之中。从纹样构图上看,水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六格式等份分割于晚期出现并普遍使用,它由心向口沿伸出的6条直线把碗盘的内壁平分为六等份,每个扇面形空间可独立进行装饰,增加了层次,丰富了画面,至金代仍广泛流行。随着宋代中期刻花技术的成熟,印花工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中期印花题材多以花卉、水禽为主,花卉中牡丹、菊花、莲花最为流行。有交枝、缠枝、折枝等多种不同形式。水波花草、水波双鸭、鸳鸯戏莲、双鸭水波莲花、云凤、龙纹等为常见的动植物题材。盘碗器物的花纹多饰于内壁。罐、盒、炉等多饰于外壁或盖面、口沿处。水波纹多采用同心圆式的弧状线条来表示,内短外长。水波双鸭、落花流水、水波鱼纹中的水波纹多采用了此种方法。除此之外,水波纹刻划不规则的六角形边线为这一时期水波纹装饰中的独创,其他窑口中不见。水波鸳鸯莲花类的装饰中,水波大多采用波段较短、弧度较大的同心圆弧线,错落有致,呈鱼鳞状排列。层次复杂,线条繁复,构图严谨,密而不乱为其特征。这种多层次的装饰图案所具有的高难度,反映出印花工艺的高度水平。

5.从款识上鉴定:宋代耀州窑瓷器的款识非常有特色。例如,有一件青瓷小碗内印有“三把莲”的款识,有的小碗内印束莲三把,称为三把莲,同时在碗心印有“三把莲”字样,即图案与文字相互结合,有明显的装饰意味。宋耀州窑印花飞凤纹碗,在纹饰间印有“正和”二字。同时,宋耀州窑也是吉语款,见到的有耀州窑印花碗。耀州窑青瓷款字的一大特点是文字藏于图案之中。耀州窑系出土的青瓷碗,碗心中有印吴、杨、张、周等阳文的,这是工匠或窑主的姓氏,还有的在碗底部印“张”字,字藏于荷叶、莲花之间,精巧别致[12]。因为耀州窑曾经烧制过皇家贡瓷,所以,有一部分的耀州青瓷印有龙纹和“龙”的款识。

宋 耀州窑刻花纹反口大梅瓶

宋代耀州窑以刻花为主,中期出现印花,晚期印花增多,刻印兼施。刻划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刚劲有力,多采用偏斜刀法,以直刀与斜刀齐用,施釉后,深层釉厚,浅层釉薄,形成不同的色阶变化。从雕刻刀法看,先用斜刀刻出图案轮廓线,再划叶筋与花脉,有的施箆文刻划。此时胎体呈灰色,胎釉间有白色灰层,胎质较坚硬,露胎处往往在胎釉之间泛酱黄色,釉为青色微闪黄褐,一般较厚显得深沉,玻璃光较强。这一时期的青釉瓜楞执壶,整个腹部为瓜状,上设曲长流与弯宽形柄,其造型俊秀挺拔。青釉印花菊纹洗,敞口,外折沿,浅腹圈足,内腹模印菊花纹,通体施青釉,胎为灰白色。从整体瓷器装饰布局看,讲究对称,繁而不乱[13]。上文简单介绍了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基本特征和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鉴定和识别,我们在对一件具体的器物鉴赏是应该把方法与特征相结合。方法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对其器物的基本知识是我们判断的根据。总之,我们对一件文物的认识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的,切不可束缚我们的思维,照搬教条。

耀州窑在宋代时发展到巅峰,其所产陶瓷品多不胜数,本文中所谈到的方面还很狭窄,更多的宋代耀瓷的认识需要读者和研究者去探讨和发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的是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一些基本的、明显的特征,所涉及的只是表面是的、看得见的东西,没有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去研究。但文中也把最为常识性的知识展现出来,希望对于每一位耀瓷爱好者都有所帮助。

在当今的古玩市场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仿古产品,许多古玩爱好者不小心就买到了今天的仿制品。为了让我们都能掌握一定的辨别能力,我们还需要对许多的古代文物加以研究。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古代文物的特性,才能在今天的古玩市场上慧眼识宝,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北宋 耀州窑刻牡丹纹花口尊

搜索更多有关“宋代耀州窑真品和仿品有什么区别?宋代耀州窑的特征和鉴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