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汉代青玉大璧现状:玩玉,赏玉痴玉----由一件汉代蒲纹玉璧说开去

人气:472 ℃/2024-02-10 18:13:38

皆因自幼酷爱艺术,高中时期便与古玩结下了不解之缘,时时沉醉于古人留给我们的瓶瓶罐罐之中,而立之初,尤对古玉情有独钟,收藏之路亦有些乐不思蜀。

这件汉代蒲纹玉璧,是八年前夺朋友之爱得来的,此璧材质为青质,上下两面满琢细密的蒲纹,可算精工细做;器身虽有轻微钙化、土蚀现象,但亦有开窗见地之处;沁色斑驳,似云层叠压;表皮一层灰皮,又似薄雾朦胧。直径二十有九公分,可谓璧中之大,璧中之尊。所以一直珍藏闺中,喜爱有加。

璧,《诗经-尔雅》中解释:“肉倍于好为之璧”,也就是说玉质部分大于中间圆孔一倍以上的称为玉璧。

玉璧是有什么演变而来的呢?台湾著名学者那志良先生解释:璧是由瑗转变而来,而瑗是由古代兵器环状石斧演变来的。这种说法虽然无据可考,但也不无道理。

玉璧纹饰从最初的苍(素)璧,到春秋战汉的蒲纹、乳丁纹、云纹、兽面纹、龙凤纹、螭纹等等层出不穷,不一而足。器型有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还有四角修圆的,到了春秋以后,圆形才慢慢成为玉璧的定制。后来又演变出镂空璧、出廓璧、高领璧、两半对合璧、三璜合璧等形制。还有一种称作“玉璇玑”的牙璧,究竟在不在璧的范围之类,学术界说法各一。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绵延八千年的玉文化,从最初的石质,到战汉的琉璃,以及精美的玉质,玉璧始终贯穿着历史,演绎着精彩,发挥着它的功用。

那么,玉璧到底有什么功用呢?

《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充分说明了玉璧的一个重要功用:祭祀时的国之重器。古人已有天圆地方的概念,祭祀时会选择一件代表天神的器物,玉璧自然而然就被选中。古人有认为苍的颜色为青色,这与天幕的颜色一致,所以古人把素面无纹的玉璧称为苍璧。

《尚书-顾命》中也说:“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赕,在西序。”这里的弘璧就是大璧。

可见,璧作为国家祭祀时的重要礼器,已毋庸置疑!

《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了玉璧代表王及诸侯能官爵的描写:“子爵执谷璧,男爵执蒲璧。”也足以说明了璧的又一用途:代表身份、尊贵!

到了战汉,还有把蒲纹璧给女方,以提亲而用之说。

除了史料中记载的苍璧、谷璧、蒲纹璧的功用外,其他纹饰的玉璧:直径小而且做工精美的,大多作为配饰;尺寸大做工粗糙的,多用于陪葬,代表一种身份和财富;尺寸大而精美者,大多做陈设、馈赠、观赏之用。

这里,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璧”,那就是----秦代的“和氏璧”。这里的“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璧,而是一块石头。

《韩非子-何氏》原文中记载:“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为何把这件未经雕琢的玉石称之为“璧”呢?

又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九年,用“和氏璧”制做了御玺。可是,按照现在的想法,玉璧怎么能做成四四方方的御玺呢?

这两点足以说明,此璧非彼璧也。可能在古代,“璧”的意思有两种:一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璧,二是指玉石之意。

那么,上面这件蒲纹玉璧,我为何鉴定它是汉代的呢?

一、器身沁色丰富,过度自然,透光看,沁色叠加交融,深入肌理。局部虽出现轻微的钙化现象(玉器入土800年就会产生钙化),但钙化与开窗见地部位过度自然。这种变化特点,实为作伪者无法企及。

二、包浆厚重,玉质温润。

器物表面虽有一层薄雾状的灰皮但观赏把玩时捏搓之处,灰皮褪去,透出的包浆十分自然,温润,当开水浸泡时,灰皮会再次泛出。作伪的玉器,这种变化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出土古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三、局部出现裂纹,土蚀及晶状物出现的现象。

俗话说:“十玉九裂”,这是入土古玉的一个特征,玉器入土几千年,由于地温、地湿、玉器本身分子结构变化等因素,玉器会发生应力反应,由于各部位受力不均,所以会产生裂缝;由于受到腐烂物、酸碱度、矿物等的影响,玉质会发生被侵蚀的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土咬”。这种土咬的特征是:玉表的坑凹是无规律的,被侵蚀的空洞是口小洞大现象,同时侵蚀部分还会伴随晶状物析出,这与酸蚀产生的坑凹有很大的区别。

四、做工精细,蒲纹摸上去有扎手的感觉。

这种蒲纹是先在素面玉璧上画出六边形的纹样,再按照纹样的纹路琢磨出一个个六边形的突起形成的。此璧的蒲纹排列整齐,摸上去有扎手的感觉,这也符合战国至汉代玉器的工艺特性,此璧应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为稳妥起见,所以断为汉代。

五、 玉璧厚薄不均,表面不平整。

由于古代切割玉器时使用的工具所限,所以片状的东西会出现两端厚薄不均的现象。把手指套在中间的孔中,转动玉璧便可检验。又由于上下两个平面皆是手工磨制,所以将它放到一块水平的玻璃上,用手指按压任何一端,会出现翘动的现象。这正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也是鉴定玉器的又一细微方法。

综合上述,把这件玉璧断为西汉之作也就在情理之中。

正是这件玉璧,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让我吸收了它的文化精髓,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我才愈加钟爱,玩玉,更会如醉如痴……

搜索更多有关“汉代青玉大璧现状:玩玉,赏玉痴玉----由一件汉代蒲纹玉璧说开去”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