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沙漠深处建起两座天文台 太了不起啦83岁老人巡边59年

人气:256 ℃/2023-12-04 17:42:59

从伊犁来到塔城,第一站没有去游览看雪山草原类的自然风光,也不是去参观红楼、手风琴博物馆这样的人文景观,而是来到了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上,在中哈边境171号界碑东南方向8公里处的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辽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据说方圆50平方公里内都没有其它的建筑与人家,魏德友和他的老伴刘景好已在此坚守了半个多世纪,与风沙为伍、与寂寞作伴,默默戍卫着祖国的西陲边境。

在魏德友老屋的边上,建了一栋新建筑,用来展示老人的事迹,里面既有他使用过的望远镜、收音机、羊鞭、煤油灯,还有他获得过的大量奖章、荣誉证书,以及各大媒体对他的专题报道。

从展厅的资料了解到,魏德友是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人,1940年11月生,今年83岁,他自1964年起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把家安在边境线上,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为国巡边59年,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展厅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魏德友出生在革命家庭,他的父亲曾因支援八路军被日本兵严刑拷打,为此,他特别痛恨侵略者,戍边态度非常坚定坚决。1969年,中苏边境战事紧张,魏德友加入了“铁牛队”(武装民兵敢死队)。在连队里,只要边境有风吹草动,魏德友总是带头冲在一线。

1981年兵团恢复编制,他所在的连队被撤并。连队所属地域划归裕民县,职工被分流到其他连队。他与几户职工家庭选择了留守原地养羊自谋职业。从此,一个连的巡防线变成一个班在坚守。因边境条件艰苦,草场沙化,留守职工也陆续迁走了,最后直只剩他一户人家。曾经一个连驻守的防线,变成了夫妻的放牧巡边线。

边防站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始终没挪窝,每天放羊巡边已成了一种习惯和念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魏德友夫妇从青年变成了老年,他们巡边总里程超过2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能在边境上与风沙、严寒中坚守近60年,他的英雄事迹被大众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获得了大量的荣誉,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七一勋章……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沉沉甸甸的。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魏老的夫人,她告诉我们,他们60年代到达这里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说是萨尔布拉草原,实际上是一片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荒滩,夏日蚊虫猖獗,冬天风雪肆虐,小风连绵不断,大风飞沙走石,还经常能听到群狼的嗥叫。

刚到这里的时候,吃不好,睡不好,生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到这里四五个月的时候,魏德友最要好的的个战友(陈秀仓)在放羊巡边时被草原上的野狼咬伤,治疗不及时,患上了狂犬病,最后不幸去世。陈秀仓临终前,向魏德友表达了自己的遗愿:“老魏兄弟,国土不能丢啊。”魏德友当时不仅哽咽着答应了战友,而且用一生的行动来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在后来的日子,魏德友每天都会与妻子一起在院子里升起国旗(旗杆是他自己用树干制作的),然后他会带上自己的巡边“三件宝”——收音机、旧水壶、望远镜,一边吆喝着羊群,一边进行巡边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往返的路程都少都在15公里以上,有时多达二三十公里。

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都退休了,但是远在山东工作的子女劝他们回乡养老,却怎么也劝不动。“父母不愿意走,那我就来。”2017年,魏德友的女儿魏萍成为扎根草原的新一代护边员,每天陪着父亲一起巡边,魏德友叮嘱道:“你一定要把这个边境管好,不要光考虑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作点贡献。这就是我的愿望。”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一诺千金,誓言铮铮,魏德友说到、也做到了。60年来在边境行走总里程超过20万公里,真的太了不起啦!

搜索更多有关“沙漠深处建起两座天文台 太了不起啦83岁老人巡边59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