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小学三年级上语文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课堂笔记

人气:287 ℃/2024-03-03 08:12:41

【一】课堂笔记

【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仅、麻”等9个字,会写“读、昆”等10个字,会写“昆虫、蚂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猜一猜,分别是什么? 出示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2.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读不完的大书)

二、简介作者。

朱维之(1905-1999)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0年赴日本中央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进修,回国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曾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等职,并当选为天津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天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朱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著作等身,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学生试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3)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行含有会认字的,第二行含有会写字的新词):

麻雀 盘旋 敬佩 姿态 春笋 几寸 秋高气爽 一副

读不完 蚂蚁 长短 栽树 梨树 温柔 池塘 画册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姿、笋、寸、册”为平舌音,“爽、柔”为翘舌音;

前鼻音“仅、旋、昆”,后鼻音“爽、塘”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4)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 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

① 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或旋绕飞行。( )

②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 )

③超出常人,脱离凡俗。 ( )

④ 悠远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联想;指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 )

⑤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

(5)生字我会写

(出示课件11、12 :生字田字格课件)

读 昆 麻 蚂 一 梨 春 柔 塘 册

① 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副、蚂、蚁、梨、塘”。

加一加:“讠 卖=读”“日 比=昆”“广 林=麻”。

②说说本单元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写时要上宽下窄。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读、蚂、蚁、短”——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柔、册”,学生练写。

“柔”上面是“矛”,不要少写一撇。

“册”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横,长,横穿整个字,左右露头。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认读、识写。

⑤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四、再读感知,理清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 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从小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第二自然段:大自然中的飞鸟非常好玩。

第三自然段:大自然中花、草非常美。

第四自然段:我家院子里的果树结的果子味道鲜美。

第五自然段:介绍“我”家屋后的竹子和棕榈树。

第六自然段:总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五、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一)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容。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

预设: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3.选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A.:“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B.:“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美好的景象?

预设: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大自然太美了如诗如画。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1:“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运用了拟人是手法,展现了竹林的美丽温柔。

预设2:我从“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这句话中,“挺拔、超凡脱俗”读出棕榈树的高大威武,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非常生动。

4.小结,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

(小朋友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

(二)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1.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联系课文内容)

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

【板书设计】

读不完的大书

动物:飞鸟、蚂蚁

花:花草、鲜花、

树:果树、竹林、棕榈树

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2.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之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从初读课文,了解注意内容,到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学,小组合作,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效果不错。

三、不足之处

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有些锻炼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的活动,完成得不够到位。

四、改进措施

1.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后,谈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2.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想象,然后再学会领悟语言,细细品味语言,生发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练习题

一、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竹笋(sǔn shǔn) 秋高气爽(suǎng shuǎng)

一副(fù fú) 画册(chè cè)

二、组词语

仅( )麻( )旋( )寸( )副( )

反( )床( )放( )才 ( ) 幅( )

三、填空。(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浮云() 走兽() 花草()

虾蟹() ()有序 ()姿()态

1.文章为什么把大自然比做“读不完的大书”(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那三部分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加括号的“雨后竹笋”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它的比喻义,意思是

答案:

一、笋(sǔn ) 爽(shuǎng)

副(fù) 册(cè)

二、仅(不仅) 麻(麻雀 )旋(盘旋 )寸(几寸 )副(一副 )

反(反正 )床(木床 )放(放学 )才 (才有 ) 幅(几幅 )

三、浮云(飞鸟) 走兽(昆虫) 花草(树木)

虾蟹(游鱼) (井然)有序 (千)姿(百)态

1.(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浩的河流,繁茂的花草、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昆虫,水中的游鱼等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遐想和实验。)

2. (动物,树,花)

3. 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好的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1.文章为什么把大自然比做“读不完的大书”(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那三部分来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加括号的“雨后竹笋”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它的比喻义,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索更多有关“小学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小学三年级上语文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课堂笔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