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你和TA的感情能维持多少年:是看清对方的真相后依然爱TA

人气:165 ℃/2023-11-16 14:15:57

文/一碗甜豆花

今天我们聊聊爱情。

01

我的爱情启蒙读物是《傲慢与偏见》,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前后读过不下十遍,为书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感动不已。

说来羞愧,那时我对爱情的期待,是冒着粉红色泡泡的。我想象中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会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回顾那时候对爱情的向往,我发现那种向往除了可以用“梦幻”形容,还藏着很“势利”的因素。

何以见得?

比如说,我期待中的“白马王子”必须是个盖世英雄,不能是普通人——哪怕我做着粉红色的梦,却依旧考量着现实的因素。

再比如,我之所以喜欢《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不仅因为他对伊丽莎白的爱,而且因为他有钱多金——现在想想,达西可不就是一个“外冷内热”,又对女主角爱得死心塌地的霸道总裁嘛!

虽然现在的我觉得“霸道总裁”型的故事很幼稚,但这么一回顾却发现,原来我也曾有过一段迷恋霸道总裁的人生阶段。

我把这个阶段,看做是我“爱情观”发展的孩童时代。这种爱情观兼具浪漫幻想与实用主义,它把对爱情的幻想,寄托于那个独一无二、完美无缺的“天命之人”。

02

上大学后,我开始阅读张爱玲。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大体是悲观的。

以《倾城之恋》为例,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个寄住于娘家的离了婚的女人,经常受家人冷眼,急需要一个新丈夫,帮她摆脱寄人篱下的处境。

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个家财万贯、父母双亡的钻石王老五、浪荡公子哥,他虽然看上了白流苏,却不想娶她,只想让她成为他的情妇。

电视剧《倾城之恋》剧照

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感情,是一段互相算计的博弈。一个看重金钱和名分,一个追求色相与欲望。

虽然最后,张爱玲给了他们一段圆满的结局,但依旧掩盖不了这段感情中的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

读过张爱玲后,我对爱情的看法也变得更复杂起来:一方面依旧渴望纯粹、浪漫的爱情;一方面却又害怕,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学会了在感情中算计别人。

03

走出象牙塔后我发现,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大行其道。

在各类相亲网站上,男男女女们把职业、收入、身高、外貌、对另一半的要求,交待得明明白白,等待大数据为自己匹配到“条件合适”的对象。

对《中国式相亲》这类节目的舆论讨论中,泛滥着“婚姻就要门当户对”的价值取向。

《亲密关系》一书中介绍,在人类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婚姻都作为结交盟友、守护财富、繁衍后代的手段而存在。只是到了近两三百年,浪漫的爱情才开始被地球上部分国家的人所接受。浪漫爱情得以繁衍至少需要两个基础:个人主义盛行以及经济繁荣。

在我们国家,“婚姻必须有爱情基础”的观念已经普及,但正如《新京报书评周刊》一篇文章所说,如今,“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愈发现实,突破阶级的结合,已经成为带有琼瑶玛丽苏标签的不实际幻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巨大的生存压力又让人们意识到婚姻现实意义的重要性”。

04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辨析了几种对于爱情的错误观念:

第一种,将爱情问题等同于“我是否值得被人爱”。怀有这种爱情观念的人,费尽心思地提升自己的魅力值,以赢得异性的好感和青睐。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第二种,将爱情的成功与否,寄托于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认为只要找到那个“天命之人”,爱情就能顺风顺水。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最近几十年来,浪漫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认……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第三种,将婚姻视为结伴。男女双方为了消除孤独感而走到一起,像公司要求员工彼此合作、避免摩擦一样处理双方的关系,相敬如宾,“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

第四种是“偶像化”的爱情,陷入恋爱关系的人,将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对 TA 狂热地崇拜。但这样的爱情有一种危险:当所爱之人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时,这个人就会重新寻找新的偶像。

第五种是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和上面提到的“偶像化”爱情有一点相似——它们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但不同点在于,这种爱情所想象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对象,是一个电影、爱情小说、爱情歌曲中的形象。他们为爱情的白日梦感动不已,却对现实中的关系束手无策。

05

以上,我列举了一些不完美的爱的形式和错误的爱情观念。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或者说最理想的爱呢?

弗洛姆说,爱是给予,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TA 本来的样子。

哈佛大学心理学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说,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真正的基石,而真正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亲密关系,则建立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

我有一段亲身经历,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大概两三年前的一段时间,我对我老公很挑剔,经常拿他跟别人比较,把关注的重点聚焦于他的缺点,全然忘了他身上的优点,并因此经常跟他吵架。

某一天争吵过程中,他突然冒出一句话,这句话像一把大锤砸在我心上,让我羞愧不已。他的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大意是这样:“我从来不会因为你脾气不好又不会照顾人而不爱你;可你却总因为我的一个小缺点,而减少了对我的爱。”

他的话让我猛然意识到,我对他的爱,竟然不知不觉中附加了条件——只有达到了某个条件,我才会全心全意地爱他,如果没有,爱就会打折扣。

有条件的爱,设立了一种关于爱的对象的“标准”,只有达到标准的对象,才是值得爱的。相反,无条件的爱,则是爱对方本来的样子。

用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的定义,无条件的爱,就是爱一个人的“核心价值”。

06

什么是“核心价值”?

泰勒说:“核心价值指的是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个性。

个性是什么?是踏实、善良、安静、率直、勤奋等等特质,而不是财富、权力、名声等外在表现。

一个人创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成败并不会改变这个人的核心特质,他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他有可能贪婪、自信,但刚愎自用;也有可能勤勉刻苦、有抱负,但优柔寡断。

只有看透一个人的核心本质,并爱 TA 的本质,接受 TA 本质中的缺点,才不会因为 TA 一时的得意或失意,而改变对他的感情。

只有被另一个人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才会获得安全感,找到幸福的源泉。

毛姆小说《面纱》中,有一段话极好地阐释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男主人公沃尔特对女主人公凯蒂说: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

真正的爱情,是看清对方的真相后依然爱 TA。

电影《面纱》

07

也许有人会说,“无条件的爱”太过理想化了,根本就不现实,我还是喜欢实际一点,谈一段门当户对的恋爱。

其实,我倒不是宣扬,人人都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恋人。在这个个体主义盛行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去选择自己认可的爱情观,实用主义的也好,浪漫主义的也好,甚至功利的也可以。

但我只想提示一点,每一个做了选择的人,最好能够预见并承担选择的后果。如果你选择了面包,就不要抱怨为什么没有爱情。如果你选择了爱情,就不要抱怨生活一时的艰难。

世上没有最优选择,只有选择并承担后果。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每月深度解读7-8本书。

搜索更多有关“你和TA的感情能维持多少年:是看清对方的真相后依然爱TA”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