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白描北宋,此生已矣知无奈唯愿华颠孝道全

人气:390 ℃/2023-09-27 17:30:50


在宋辽金时期的孝子图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有一半属于反面角色。但一些图像,也不乏正面歌颂孝女孝妇的形象。今天带你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女性形象!

一、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早在汉代时期,孝子图就已在民间流行。它不仅是儿童的启蒙教材,也是教导儒家忠孝思想的媒介,更是向广大民众灌输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有力工具。

宋人继承了“二十四孝”概念,但并未固定,据孙广清《河南宋墓综述》,宋墓中的孝子图有“近三十孝之多。具体到每座墓内,则为数孝、十五孝、十九孝,最许二十四孝”。

从上文可知,宋代时期就已经有了“二十四孝”的概念。但是即便是“二十四孝”,再经过后代的流传后也未必相合。而孝子图又是一种长时段的文化现象,它延续数代并跨越区域。

我们后世所见的孝子图,大多都是出现在许多宋辽金元墓中。而辽金时期深受唐宋文化的影响,所以辽金墓所发现的孝子图风格和宋墓是有些相同之处的。

刘向编著的《古列女传》中记载了各类妇女的典籍故事。但是随着历代女教的严苛化,他收入的类型逐渐也变的狭窄。最后只剩下节妇烈女一类题材,而这一变化的关键就在唐宋时期。

在《古列女传》中的《仁智篇》收集的是一些聪慧且有远见的女性。而这些女性无论身处什么阶层都关心国家大事,甚至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由此可知,刘向那个时期的士人是非常欣赏这类女子的。但是在唐宋以后,她们的形象也退出了民间绘图。我们后世也只能从《古列女传》的插图形象,来瞻仰一二。

《前汉纪》载:文帝十三年“夏五月诏除肉刑。时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淳于公有女五人,无男,尝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有益!’小女绳萦自伤泣,乃随父到长安,上书言:‘妾父为吏,齐国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闻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赎,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身为官奴,以赎父刑,使得自新’。”?天子悲怜其意,遂下令废除肉刑。故刘向把她置于《辩通篇》,评曰:“君子谓:缇萦一言发圣王之意,可谓得事之宜矣。”

从相关文献可知,淳于缇萦是一位汉代的奇女子。正是因为她的一番话使得文帝废除了肉刑,也使得身为女子的她被记载入史册并被后世所熟知。

宋编《太平御览》,行文同于《史记》《汉书》所载,却将这个故事收人“孝女”目下,而且将结局改为“汉文帝怜悲其意,原其父罪” 。

由此可知,淳于女以身赎父的“孝”被编撰者突出宣传。而《太平御览》是编于宋初,可以看出这个变化是在唐五代发生的。所以到宋金时期,孝子图中就不常出现她的形象。

宋代的社会性别观走向严苛,士大夫提倡的妇德主要是柔顺,司马光曾曰:“妇人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晁补之作《李氏墓志铭》赞李氏:“端庄,不妄语言,有才智,家事甚理。”

从上文可知在宋代士大夫眼中,端庄沉静的女子才是备受赞赏的淑女。《古列女传》中的许多女英雄的气概,和春秋战国的士是相通的。这与宋代所倡导的循规蹈矩、谨言慎行的女性气质极为不符。

在《家范子》中,司马光极力提倡子辈的无条件愚孝:“或曰:子孝矣,而父母不爱,如之何?曰:责己而已。

昔舜父顽、母麗、象傲,日以杀舜为事,舜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祇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诚之至也。如瞽瞍者,犹信而顺之,况不至是者乎?”

从文中可知,在孝子图中出现的女性一半左右属于反面角色,不乏描写后母的凶狠乖张的故事。因此在宋代时期,司马光所作《家范》经朱熹等提倡,几乎成为宋代士大夫治家的必读书。

二、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闵子骞为孔子人室弟子之一,孔子曾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刘向《说苑》将这个故事具象化,其梗概大约是:“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而后母子衣厚,父大怒,欲休妻,“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从上文可知闵子骞的故事,符合宋代理学家大力提倡的愚孝观念。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这类故事并加以渲染,使得愚孝的观念更加深入民心。

宋代的士大夫在宣扬孝道的同时,也在批评后母的不慈。因此无论是故事的文本还是民间艺人笔下的画像,都体现出父不慈皆因后母的狠毒,也侧面的表明了后母对宗族后裔的祸害。

在史书中,王祥之孝本与同父异母弟王览之悌并列。后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每殴王祥,王览则涕泣抱持兄长,并劝谏母亲。后朱氏欲毒杀王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蜴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从文中可知王览救兄不惜替王祥之喝下毒酒,可以看出后母的狠毒。但是读这样的故事是很难激发孝顺的,因此后世的文献也不再记载后母暗害前妻孩子的故事了。

而后期的典籍故事主要记载“ 卧冰求鲤”一项,士大夫在故事中强调了行孝必有好报的含义,因此后母的凶戾也逐渐变淡化了。而故事中的王祥行孝的行为也是随着后母的刁钻古怪,而逐渐强化的。

早期的版本并没有王祥卧于冰上的桥段。相关记载中主要描写王祥在冰上凿出小洞后,用网捞鱼。所以他在鱼群游过来的时候,捞到一两条跳出水面的鱼也是有可能的。

但流传到后世时,凿冰捕鱼的方式竟变成了“卧冰求鲤”。我们要知道人卧在冰上是很难让冰化开的,所以这绝对是一个笨办法。不难看到当时的文人为了强调王祥的孝顺,而采用这种愚孝的描写手法。

随着士大夫和民间艺人的多方努力,“卧冰求鲤”的故事深入人性。并还出现了效仿者,而宋代官府对这种行为甚至加以表彰。

《晋书孝友传》载王延九岁丧母,继母卜氏盛冬思生鱼,求而不获便殴之流血“延寻汾叩凌而哭,忽有 一鱼长五尺,踊出水上,延取以进母。”结局也是孝子感化了恶母。

从上文可知,王延也是一个被后母虐待的孩子。不难看出,当时宋人认为这种行为的敬孝足以感天动地。但是在宋辽金墓葬的孝子图中,王延的形象并不多见。总之,宋辽金时的故事中后母的狠毒被明显弱化,而更着重于强调子辈的孝顺。

三、此生已矣知无奈,唯愿华颠孝道全

孝子图中也有关于子妇的形象,从一些图像中可以看出当时部分婆媳关系十分紧张,而另一些图像则说明了妻子是孝悌的负面力量。当时关于姜诗行孝故事,也被收人元以后的“二十四孝”。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东观汉记》,曰:姜母好饮江水,其孙取水溺死,诗“夫妇痛,恐母知,诈云行学,岁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于舍侧,味如江水,井旦出鲤鱼一双”。

从上文可以看出,姜家孙子是因为溺水而亡。不过在后世的一些文献中,取水者却是姜诗。所以在最初的版本中,尽孝者并不是姜诗的妻子,所以也没有媳妇被休的情节。

然而在后代的文献中,姜诗的妻子也逐渐成为主角。在相关文献中,更为姜诗被破休妻的情节。因此在宋代的孝子图中,姜诗的妻子便成为常常出现的主角。

可当时对于姜诗妻子的无辜被休,士大夫非但没有同情并颇为赞同。可知士大夫们认为,媳妇对婆婆的忍让是天经地义的,哪怕婆婆是无理取闹的,妻子都不能有所怨言。

煌遗书《孝子传》载:由于粮食不足,老母眼见消瘦,明达遂将儿卖与王将军,其妻肝肠寸断,割乳身亡。

从文中可以看出,刘明达为了养老母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他的妻子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甚至割乳身亡。不难看出刘明达身为孝子,结局却十分悲惨。

但刘明达的形象在元代以后,就不再出现于孝子图中。但是他的故事在宋代的民间是十分普及的,在北方地区的宋金墓葬中是经常可以看见的。

我们从刘明达行孝的故事中,不难发现强烈反抗的妻子往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或许这种带有血腥的孝道不具备说服力,又或许反抗的妻子形象不利于教化,所以这个故事在后世也逐渐消失了。

这类人伦惨案的要点也是在于民间的穷困,但士大夫却用来引导人们要敬孝道。但这种选择放在任何人面前,都是同样残酷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强人所难了。

从这类行孝图不难看出,宋代的愚孝宣传的非理性以及非人道化的进程。宋代在面对孝道和仁慈存在矛盾时,士大夫首先选择的却是孝道。也衬托出民间艺术家所描绘的老母亲和妻子的无奈更加真实。

四、古貌存心行孝道,袖出旧书三两帙

元代法律文书曰:“延祐元年十月,中书省礼部呈:枢密院都事呈,保定路清苑县安圣乡军户张驴儿,为父张伯坚患病,割股行孝,止有壹子舍儿参岁,为侵父食,抱于祖茔内活埋。本部议得:割股毁体,已常禁约。张驴儿活埋其子,诚恐愚民仿效,拟合遍行禁约。都省准拟。”

从文中可知,百姓这种愚孝行为使得元代朝廷十分不安。但并不能说明元朝政府更爱惜人命,所以不难看出宋代以来的愚孝宣传影响力是巨大的。

而封建社会尊卑分明的次序,使得女性成为弱者并成为礼教直线最大的牺牲者。在愚孝的洗脑式教育中,妇女自然而然成为最大的受众人群。所以在士大夫所树立的愚孝典型中,女孝子行为也是最为激烈的。

1975年3月于四川广元七二医院发掘出宋宁宗嘉泰四年的夫妇墓,其中女墓室左右两侧有石板浮雕孝行故事图,其中一幅是唐氏乳姑的画面。画面的左侧一老年妇女盘 腿坐着,应为病姑,画的右侧一妇背对姑站立,应为唐氏,似在挤乳。

从相关文献得知,媳妇是挤乳出来以后再给姑喝。如若不是这幅图画的描绘,实在难以相信这竟然是唐代乳姑的喂乳方式!可见,唐代唐氏乳姑很难用图画来表示的,这也是此类题材少见的重要原因。

小结

观察宋辽金孝子图中的女性,可以洞见当时的社会性别观念。一些图像表现对后母的批判,而另一些图像则试图说明妻是夫家的瓦解力量,必须用压制乃至休弃来对付。

而正面歌颂的孝女孝妇形象无一不是愚孝的形象,实在是可悲可叹!而前代故事中明智善辩的妇女形象也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所以这和宋代士大夫们所提倡的女教是十分吻合的。


参考文献

孙广清:《河南宋墓综述》,《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第88页

荀悦:《前汉纪》卷8,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

《古列女传》卷6《辩通传齐太仓女》,1985年,第3400册

《太平御览》卷415人事部56孝女,1955年,第1914页

《山西长治市故漳忖宋代砖雕墓》《考古》2006年第9期,第37页

司马光著,王宗志注释:《温公家范》卷5《子下》,第86页

《论语注疏》卷11《先进》,(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说苑校证》,书末《佚文辑补》,中华书局,1987年,第533页

《晋书》卷33《王览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90页

《晋书》卷88《孝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0页

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10《姜诗》,1987年

《广元南宋墓杂則、大曲石刻考》,《文物》1986年12期,第29页

搜索更多有关“白描北宋,此生已矣知无奈唯愿华颠孝道全”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