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陈仓古道属于什么道?南召有条,三鸦路

人气:154 ℃/2024-04-09 18:44:26

南召有条“三鸦路”,是为“方城道”之“陈仓道”。刘秀于此北上,成就东汉大业。楚王于此建行宫,巡督前线战事——

原创 宋云奇 醉酒的苍狼

《南都魂韵书》之十二:行记三鸦路

宋云奇

1.梦里山水三鸦路

此时此刻,正和几位老乡文友一起,乘车从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古宛城出发,去我出生的地方——八百里伏牛山之南麓的南召县境的崇山秀水间,去探访一条久负盛名的具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与厚重社会人文涵蕴的古鸦路……

曾于古籍里,多次读到古鸦路之记载:古鸦路又称三鸦路。《南阳古代史话》称三鸦路为古“夏路”。三鸦路段均在南召境内,中流鲁阳关水(简称关水,今名鸭河)。《清一统志》云:“三鸦路以百重山为第一鸦,分水岭为第二鸦,鲁阳关为第三鸦。”《南召县志·交通志·古道》称:“宛洛大道,即古三鸦路,亦称鲁关道,是南阳通往洛阳的一条重要通道。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期,昭王、穆王为沟通宛洛,防楚北侵,故修此道……

也曾在梦中,无数次看见这条飘渺悠远的古驿路,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蛇行而出,经由楚、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路蜿蜒蛇行,携风带雨,呼雷唤电,彩虹一般朝我飞舞而来……

2.一次穿越两千年的幽会

我们正坐于车内,先听熟悉古鸦路的文友,介绍三鸦路的历史变迁:三鸦路最早为“三垭路”。“三垭”所指,即这条古道之上的三处“垭口”。第一垭在宛城北六十里古向城县(今南召县皇路店镇)北的百重山;第二垭在分水岭(鸭河与空山河交接处),与第一垭相距七十里;第三垭在分水岭以北的南召与鲁山县交界处,距第二鸦八十里。再往前走,山势渐平,就是鲁山县的瀼河河谷了。

北魏时期,“三垭路”被改名为“三鸦路”。至于改名的缘由,据说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当时此路两旁山高林密,河水湍急,路道曲弯如蛇,人烟十分稀少,因而常常乌鸦成群旋飞。故此由“垭”改之为“鸦”;二是因“神鸦衔环救刘秀”的故事所致。

西汉末年,汉光武帝刘秀南阳起兵反莽,被王莽追杀,刘秀顺三垭路向北奔逃,至第一垭百重山前迷路,正不知所措,忽见一只乌鸦从垭口飞来,叼起刘秀头上的佩环疾飞而去。刘秀为追佩环,紧追乌鸦不放,方入垭口脱险;如此一直追至第二垭、第三垭,乌鸦依次将佩环下转,另一只乌鸦继续为刘秀衔环引路,方才使他顺利通过三垭路,到达汝洛、河北平原,最后成就东汉大业。

刘秀登基后为感激神鸦引路之恩,遂令将“三垭路”改成了“三鸦路”。北魏在东汉之后,北魏皇帝亦是承尊东汉皇帝刘秀的旨意,将其改名的吧?我们更愿意相信后者。

三鸦路自春秋时期,就是极重要的军事通道。战国时期,楚国疆域迅猛北扩,楚王北上与秦齐韩赵魏争雄,修筑楚长城,并在古南召县邑云阳修建行宫,就是沿三鸦路挥戈北进完成的;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赵梁为将与齐攻韩,三国合兵至鲁阳关,楚令鲁阳公与之大战,就发生在三鸦路;西汉末年,刘秀反莽失败,北上逃亡经过三鸦路;东汉元年,已经登上皇位的刘秀回南阳省亲,迎接阴丽华赴洛阳团聚,经过的还是三鸦路;

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荆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燕将赵盘不得已退保鲁阳,走的是三鸦路;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苻坚率精锐兵出鲁阳关,攻打南阳,南下荆襄,走的也是三鸦路;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率军五路北伐,经由南阳进军关洛,与拓拔魏于向城(现南召县皇路店镇附近)至鲁阳关地段多次发生恶战,这段古道就是三鸦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南巡途径三鸦关,告诫中垒将正太守韦珍:“三鸦不守,直接威胁洛阳。”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二荆、西郢群蛮为了抵抗北方强敌入侵,甚至切断三鸦路,魏孝明帝不得不遣裴衍、王羆出武关,将其驱除,复而通之……

《周书·文帝纪》:北周大统六年(公元540年),“东魏将侯景出三鵶,将侵荆州”,同书《郭贤传》:“及侯景来附,(王)思政遣贤先出三鵶,镇于鲁阳。”就发生在三鸦路;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公元951年),朝廷在鲁山县西南与南召县交界处的三鸦道上设立三鸦镇,亦名平高城、王莽城,以御齐兵入侵……

《山海经• 中山经》记载三鸦路云阳关之衡山(鹿鸣山)云:“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其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说明作者亲自来过三鸦路;

《水经注•汝水》曰:“汝水又东,得澧水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证明郦道元不止一次出入三鸦路;

宋诗人黄庭坚《和谢公定征南谣》诗中有句“……已遣戈船下漓水,更分楼船浮豫章。颇闻师出三鸦路,尽是中屯六郡良。……”说明他也走过三鸦路; 唐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中的“便下襄阳向洛阳”,经过的就是三鸦路;

唐诗人李白和友人崔宗之自洛阳到南阳、襄阳交游,并写下《送友人》的名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他与崔宗之来回往返与南阳、洛阳之间的道路,也是三鸦路…;

听着文友的介绍,还没到三鸦路,我就先自神情迷离了:古老而悠远的三鸦路啊!你一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知道在两千七百多年之后,会有一个名叫蓝风的布衣书生,穿越漫长的时间与空间,来与你亲密幽会的吧?你一定会张开宽厚的胸怀和绵柔的双臂,兴高采烈地欢迎、拥抱我吧?

3.寻觅向关

去三鸦古道采风那天,恰遇一个沉郁阴霾的日子。车出宛城,经名镇蒲山、石桥北上,一直在迷迷蒙蒙的雾霭中穿行,给这次古鸦路探访之行,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两辆车子走在路上,仿佛变成了战国时期的铁甲兵车,我们坐在车里,似乎就是披甲执锐,心中充满悲壮激越的楚国将士,要去三鸦路上与入侵之敌进行鏖战厮杀!

然而,即便我们是当年楚国的将士,也无法重走当年南阳至三鸦路的路线。史书记载,古时宛城至三鸦路第一鸦的路线,应是先出古宛城北门,过观音桥,经白河乘船,过十王店、柳树店、蒲山店、石桥店,然后弃船陆行,再经麦仁店、尹店、皇路店,即到第一鸦口。缘于如今白河断水无船的尴尬现实,我们只能乘车前往。

坐在车上,我问担任讲解的文友:咱们此行的第一站是哪里?

友曰:向关。我不禁疑惑:向关是哪儿?友笑曰:第一鸦之关城。咱们这次探访的三鸦路,每个鸦口都有关城及若干关寨护守。第三鸦分水岭北南召与鲁山交界处有“鲁阳关”。第二鸦的分水岭(九里山下鸭河与空山河的合流处)有“云阳关”;那么第一鸦百重山前淯水(白河)与鲁阳关水(古称口子河、鸭河)交接处,也应该有一个关城。叫向关……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车子停了。我问:向关到了?友曰:到了。

下得车来,却是皇路店北侧白河岸边。眼前一河碧水,向关在哪儿呢?

文友笑曰:待我慢慢指给你看。你往白河对岸看,那是什么地方?鸭河口水库大坝啊!

水库大坝两边呢?那两个山坡叫啥名字?西边是黑山头,东边是抬头坡。这我很早就知道了的。抬头坡东边的村庄叫什么?跟它对应的还有啥村子?

这回轮到我笑了:抬头坡东边是鸭河村。鸭河村原名东抬头。跟东抬头对应的村子,是抬头坡西边的西抬头。东、西抬头两个村子隔坡相对,隔鸭河相望。西抬头是我出生的地方,许多小时的往事,还能记得起来。两个村子都是方圆最富裕的地方。俗话说:东、西抬头,喝酒吃肉。讲的就是这个。只可惜修建水库,把我可爱的故乡,淹没在烟波浩渺中了。

老兄先别发那么多感慨,你可知道西抬头,古时候什么来头?这一问,我倒懵了。不知道呀!你的老家西抬头,曾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北淯郡和武川县邑的所在地啊!

你再东南方向看,那是啥地方?我从臆想中回过神来,忙道:莲花温泉呀,我还在那儿开过会,洗过澡呢!你可知道,莲花温泉为啥选在此处?我摇头。

莲花温泉的位置,名为莲花泉。村内有温泉流出,据说刘秀登基之后,回南阳接迎阴丽华,二人曾在村中温泉洗过澡。莲花泉的村名沽沱村,是历史悠久的商周文化古遗址。史料记载:沽沱村是西魏时期雉阳郡和向城县的县城所在地。后来被废,唐时重设向城县。遗址上曾有大量唐代简瓦、板瓦、陶瓮残片和宋代瓷碗、瓷盆、磁碟残片等,出土有唐代房州长史王怀壁墓志铭。这些都是最有力的明证。

哦,原来莲花温泉还有这么多讲究!可这跟向关有何关系?

你再看对岸的鸭河水库,大坝位置正好是南召的两条最大河流——白河与鸭河的交汇处,地势低凹,大坝两边的黑山头与抬头坡,双峰对峙,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垭口。《南召县志·交通志·古道》记载:“自古向城往北至百重山为第一鸦……”。这里所说的“百重山”并非单指,可以理解为自抬头坡为始而起、逐渐升高的太子山、九里山、分水岭等层峦叠嶂。而“向城往北至百重山”这个界定,是不是说“第一鸦”,就是抬头坡与黑山头形成的垭口呢?如果是,这个垭口也应有关城所在。因为三鸦路的“三鸦”,前后都有关城配置。那第一鸦的关城叫什么名字呢?应该就是“向关”无疑。

那——“向关”的位置,在哪儿呢?

至于“向关”的位置,可以这样设想:三鸦路第一鸦的垭口,北临西抬头——北魏时期的北淯郡和武川县邑,南有沽沱村——西魏时期的雉阳郡和向城县邑,而魏晋南北朝正是三鸦路的鼎盛时期,由此完全可以断定,第一鸦应有的“向关”,应该就在沽沱村以北、抬头坡之南,即现在水库大坝所处的位置。

史料记载:“三鸦路第一鸦亦有曹店寨、东、西抬头寨、白花寨(又称沽沱寨)等寨城……”这四个关寨,所处位置分据向关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一旦向关有事,四个关寨的驻军民勇即可四面驰援。这样情景,与三鸦路第二鸦口的云阳关、第三垭口的鲁阳关之关、寨并立,互为协防的配置完全相同。这都足以证明“向关”位置,就在水库大坝的地方……

4.云阳关怀古

过白河桥,经鸭河村,顺国道公路继续北行。坐在车里,文友继续介绍:如果没有鸭河口水库,我们就能从抬头坡与黑山头之间的垭口进入三鸦路,顺鸭河(口子河)往北走,经西抬头、曹店、兴隆店、朱砂铺这些古老店铺,一直走到第二鸦——云阳关。可惜水库把它们淹没,我们只能顺公路北行了。

古云阳关是古鸦路的有名垭口,也是南召楚长城的著名关隘,位于现太山庙乡与小店乡交界处的口子河(鸭河)谷北侧。此处太子山、九里山双峰夹峙;鸭河、空山河在此汇流。三鸦古道就在此处通过。历史上被称为“北扼汝洛,南扼荆襄”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云阳关现遗存有标注有“大唐武德帝,唐武德三年(620年)字样”的“云阳县”石刻匾额和标注有“锁守关隘,东汉光武元年”字样的“云阳关”石刻匾额。两方匾额,现都收藏于云阳民俗馆内……

这位文友还在讲述,却被另一文友打断:先不说了,第二鸦到了。

于是停车,众人下得车来。我立时就被眼前的窄垭险境镇住了:但见公路两边山峦陡矗,耸然峙立,山上灌木葱郁,碧翠遮天。两山夹峙的最窄处,仅有数十米宽,南阳至云阳的国道公路,就从垭口穿越而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传说中的云阳关就在这里?

见我疑问,文友笑曰:当然不是。这条公路是近些年修的,地势比三鸦路高出许多。想看云阳关,要离开公路,顺着口子河(鸭河)谷中的三鸦路往前走,才能走到云阳关。古云阳关在小店乡的关庄村,关口的地势更低更窄,在两山夹逼之中,古老的口子河,从中艰难挤过。关口的古鸦路,经过两千多年的车碾马踏,已经深陷一丈多深,现已荒废,无法行走。走近古云阳关,你可以看到古关墙遗址,为干垒石结构,高处约有两丈,矮处只露石基,断断续续,已残缺不能相连。关墙正门(南门)上方,原有落款为“民国庚午年仲冬月(公元1930年11月)鑑修”的“古云阳”的石刻大匾,现在存放于村内吴姓人家……只是要去,要趟河涉水,翻几道坡岭,道路难走,没有半天时间到不了的。

当然想去。只是道路太难走了!那就算了。咱们先去云阳探访揽胜吧!

说罢上车,顺公路直驱云阳。路上,文友继续介绍关于云阳关和古云阳:云阳关作为名关要隘,周围有韩信寨、罗圈寨、一峰寨、冯庄寨等石寨城策应护卫。其中最大寨城为韩信寨,坐落于韩信山——即九里山上,据说是西汉时期韩信练兵的地方。九里山和它西面对应的太子山,均为历史名山。太子山原名天子山,据传刘秀北逃之时路过这里,站在山上回望南阳,与故乡告别,因而又叫“天子望山”。九里山和太子山,夏商周时统称雉衡山。

云阳作为古南召、云阳的县邑,居于三县要塞,具有上千年历史。南召夏商属豫州,秦时为雉县,西魏为向城县,唐代为云阳县,明代又改为南召县。南召县名,来自南召店。云阳北有北召店,南有南召店。南召店原为鸭河岸边一小渡口。过去鸭河丰沛时期,南行的货船停靠于此,再转陆路东行北上,从而成为三鸦路上水陆两运码头和驿站。故而被名为新邑城。后来鸭河水运衰落,南召店繁华不再,云阳则繁盛起来,县城就从南召店移到了云阳。1947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又由云阳迁往李青店。

云阳镇作为古南召、雉县、云阳的县邑,境内名胜很多。西南有“杏花山猿人”遗址、空山洞严子陵隐居地。隔空山河东望,是战国时期冶铁遗址。镇内有文庙与楚王行宫遗址、山陕会馆、中原道教圣地兴阳观、张三丰出家地天宝观和鹿鸣山风景区等。

杏花山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居住遗址。与北京猿人同期,距今五六十万年。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云南元谋、湖北郧县等地发现猿人化石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空白,是中原文明和历史悠久的实物证据。

空山洞是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隐居地,并于八十岁时卒于此地。范仲淹撰有《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赞语。原南召邑令邓圭有《题富春山》诗云:“泉滴山空号富春,石床石砚像如新。洞溪亦有钓台在,地属南阳应是真。”说的就是严子陵隐居的故事。

听着文友讲述,心中不禁为严子陵隐居的故事深深叹服: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学啊!刘秀起兵反莽,严子陵为谋士,跟随刘秀身边出谋划策。然而功成名就之后,他却辞官不受,隐居于南召空山河谷,直至终老于此。试想严子陵有功于刘秀,为何要隐身而退呢?

我想严子陵,肯定是想到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所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想到了《淮阴侯列传》所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想到了刘邦当上皇帝后,对文臣武将的怀疑与谋杀……如果,万一……严子陵最终做出退隐的决定。这无疑是智慧和正确的……

5.古南召揽胜

说话之间,云阳镇到了。下得车来,第一探访地是文庙和楚王行宫遗址。

几人匆匆前往。文友边走边介绍:云阳一小校址,原为楚襄王行宫,明成化年间,在原址修建南召孔庙,又称“南召黉学”。行至一小,看到大门旁的院墙中,镶嵌有一块古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字样。进得院内,迎面一巨大的毛笔雕塑立于道旁。再往前走,一方半月形的荷池现于眼前,池内水面黑绿,数十枯荷悬浮其间,尽显古老之气。此池名曰泮池,象征孔子学宫。池上一座青石板桥凌空而架,名为泮桥,即状元桥。此桥过去不对常人开放,只有学子中了状元、举人,才能经过此桥,去大成殿祭拜孔子。

过状元桥,几处青砖灰瓦古旧建筑,寒沧地龟缩于现代化教学楼下。学校老师说,该文庙为明成化十三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学宫修建完备。规模南北长18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授业斋、传道斋、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然而历经百年时光损磨、战火焚毁,尤其文革打砸损坏,现仅存照壁一座、戟门三间、东西庑各八间、明伦堂五间、配殿三间,另有碑碣五通,古柏两棵。民国时为县立中学……

听着老师讲解,心内浮卷上来一丝难抑的惆怅与沉重:这座经明清两朝二百多年艰难修建的文庙,居然在连续的动荡战乱中连续遭劫,损毁近无。这是多么难以接受的事情!

看罢文庙,再看楚王行宫。原以为楚王行宫在哪儿?原来就在院内。老师将我们领至一处围栏圈护的地方,内有两通古碑、两棵古柏。西面古碑立于明成化十八年,上面刻的是“南召庙学记”,距今五百年历史;东面古碑立于清嘉庆年间,上面所刻为康熙四十一年颁布的训饬文字。文中记载有:“此处据说为楚襄王行宫”字样。两棵古柏位于两通古碑中间,均高约二十米,三搂粗细,树干皴裂,沟壑纵列,利剑一般直矗云天,顶端大部树枝干枯,唯有几枝绽放着青叶。树干有文物局铭牌,注明为楚襄王行宫初建所栽,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排名中国古柏第三。第一为山西黄帝陵的轩辕柏,树龄五千多年;第二为嵩山书院的二将军柏,汉武帝时已成巨树,年龄三千余岁。赵朴初有诗赞曰:“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这颗古柏只能屈居第三了。

试想当年,楚国发奋开拓,疆土由西南、两湖扩展至安徽、山东南部,陕西商南,北到南召、方城、鲁山、舞阳一线,南召与鲁山交界处的鲁阳关,又是抵御北方秦、韩强国的最前线,楚王前来巡视,建行宫于鲁阳、云阳两座关隘护卫的云阳邑。有此古碑文字和古柏作证,这是完全可能的吧?

…… ……

看罢文庙、楚王行宫,天已近午,只能去最近的鹿鸣山了。

途中,文友给我介绍说:鹿鸣山也叫雉衡山,古代与太子山、九里山、分水岭统称为衡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曰:“雉衡山在河南南召县东,本名衡山,今曰郦鸣山,接方城界。”但南召境内从古至今并无“郦鸣山”,故而应指“鹿鸣山”。

至于为何名叫雉衡山?大概与云阳为古雉县治邑有关。为什么又叫鹿鸣山呢?据说也与刘秀有关。刘秀当年逃难至此,夜宿鹿鸣山上,谁知半夜时分,王莽追兵也追至山下宿营。刘秀幸得神鹿鸣叫报警,才得以脱身逃走。故而登基之后,将雉衡山更名为“鹿鸣山”。这个说法也是民间传说。其实,鹿鸣山的名字,远在周朝时期就有了。

现有春秋时期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乐歌《诗经·小雅·鹿鸣》诗为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此外,还有清朝诗人陈灝的《鹿鸣耸翠》诗:

“一峰青接髻螺光,表帅群山翠黛长。

无数市尘飞不山,偶来琴韵最悠扬。”

以及同为清朝诗人的朱彝尊的《鹿鸣山》诗:

“一篑山平远,双林迳暗通;

不愁筋力倦,且喜笑言同;

藉草荒冈上,疏泉碎石中;

新晴尤可恋,移席梵王宫。”

同为清朝诗人郑桂东的《鹿鸣山》诗:

“紫玉多情倏化烟,琵琶何处按鹍弦;

已无舞影飞蝴蝶,剩有啼痕托杜鹃;

红粉三生尘梦里,黄泥千古夕阳前;

几回惆怅梅花下,缟衭如逢也惘然。”

这些古诗,都是鹿鸣山之名来自于周朝的最好例证。

鹿鸣山距云阳镇北五里。车行不久就到。站在远处望鹿鸣山,独独一个山坡屹然耸立,山不很高,却是峻峰连缀,错落有致,山上松、柏、柞以及不知名灌木,郁郁苍苍,其间点缀有片片秋红,色彩特别好看。

山脚有神鹿塑像,是为神鹿深夜唤醒刘秀惊起、逃脱王莽追兵而立;山半腰有一雉鸡塑像,大概是此山又称雉衡山的标志吧!顺着蜿蜒山道上行,半山处有三间祖师庙。继续上行,又有三间灵宫殿。再往上走,一丈余高石牌坊巍然矗立,名曰“南天门”。经南天门至山顶,便是真武庙。庙前一塔,六角三层,高约丈余。东北处有长九尺、宽六尺平面巨石,一角断裂。此石即为当年刘秀睡过的大石,断裂处为刘秀夜闻神鹿鸣叫,惊醒而起,得知王莽追兵已至,愤怒捶拳所致。北面半山处有一石洞,自上而下,曲曲折折,忽明忽暗,两丈多深,俗称蛤蟆洞。夜深人静时有蛤蟆哇哇鸣叫之声。

站在鹿鸣山顶环顾四野,脚下山峦峻秀。鸭河、鸡河两股清流,从东、西两面绕山而过,合二为一。远处南北两面,太子山和九里山遥遥相对,空出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平原。古老的南召县邑——云阳镇,便坐落于这块小平原上。远远望去山水相依,绿树成荫,田野纵横,风景宜人。据说农历每年三月三,鹿鸣山下都有盛大庙会。庙会之际,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扶老携幼,云集山下,带来山货、药材、竹木手工艺品,在这里交流交易。还有说书唱戏,歌舞表演,魔术杂耍,油馍锅盔,香胡辣汤,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从鹿鸣山下山途中,忽然想起春秋时周王宴会宾客的乐歌《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 ……

恍惚之中,我们这些登山采风的书生,都变成了周朝的士子,正在周王的陪同下,于呦呦鹿鸣、呖呖雉歌之中,尽情尽意地揽山观水呢!于是忽生狂想:如果我们这些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书生,真的生在春秋时期,是否也能成为孔子、老子、孟子呢?!

6.绕不开的皇后峪

出云阳,原本直奔三鸦路的最后关城——鲁阳关。哪知行至皇后乡境,同行的文友建议,不如拐到皇后乡一看。这里有有刘秀仓皇北逃时,阴丽华留下暂时避难的皇后峪,以及明清时期,三鸦路允许茶客丝商通行的“骆驼碑”。觉时间允许,于是欣然同意。

皇后峪位于皇后村近旁琵琶岭,半山腰有屋一间,名曰:娘娘庙。庙旁石碑一通。碑文为《重修阴皇后庙记》:“南召县治北十里许,有村曰皇后峪,世传汉光武帝阴贵人之所居也。艮方琵琶岭,原瓦砾错杂,阶砌隐隐其前 ,二石狮下有大泽即峪室(皇后峪旧址)。皇明成化丁酉设立县治(1477年),邑侯张公琪以石狮非民间所宜用,因以进于唐府(南阳唐王府),泽遂竭也。古迹相依,籍者若此(指石狮与水坑的关系)。乾方(西北)峨眉山之麓,也有该庙者,亦传世祖光武道绎此,与后遇因以得名。未敢信为然,稽请史有‘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必得阴丽华’之句,水绎亦载帝遣臣俊迎皇后淯水云阳,以此质之,其为明后之墟无疑也。世祖汉中兴君后,又明帝所自出立祠,无足怪者,久毁浸以圮,其仅存者茅屋一间而已。成化甲辰(1484年)地主高嵩惧古迹泯没也,始为修葺之计云。此碑文载于清乾隆十一年重修的县誌碑文,已五百年。建庙当在更远的东汉时代。……”

文友介绍:除了重修阴皇后庙记,还有许多史料可以查。比如《水经注》曰:“关水历雉衡山西南迳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俊发兵三百馀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饰洁,相传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史载,刘秀迎光烈皇后阴丽华入京,曾在此修筑皇后城,阴皇后居住过,后故得名皇后乡。至今,皇后乡乃至南召境内,还流传着刘秀以及与阴丽华的许多故事,如皇后峪、娘娘庙、官坟、天桥、将军石、蒸馍石、搬倒井、过凤楼、晒经石等。同时,还有蚕姑庙、铁牛庙和玉皇顶等历史遗迹和文化传说。这段叙述虽然与重修阴皇后庙记有出入,但也确定了阴丽华曾经在此居住过的史实。

从皇后村出来,文友还在议论皇后峪的由来与真伪,但我的心绪却飞到了东汉:不管阴丽华是否在这里避过难,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极为稀有的好女人啊!

试想当年,她和刘秀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却又因刘秀反莽,遭到追杀,不得已北逃再图雄起,将其留在家乡苦苦煎熬。三年过后,刘秀当上皇帝,将她接到洛阳,她才知道刘秀已经另外有了女人——郭圣通。虽然阴丽华明白,刘秀又娶郭圣通,是为了与其舅舅——河北真定王刘扬和其父郭昌结盟,共同反莽。但刘秀娶她在先,后娶郭圣通,这让她情何以堪?然而阴丽华啥话都没说啊!不仅如此,她还让刘秀封郭圣通为皇后,郭之子刘疆为太子。尽管后来,因真定王刘扬谋反被杀,并导致郭圣通的皇后以及儿子刘疆的太子被废,但是事后,阴丽华一直对郭圣通很好,并劝说刘秀加封郭的儿子及父兄。如此等等,足以说明阴丽华的良善、智慧以及胸怀治国的远见了。

看完娘娘庙,却没见到“骆驼碑”。问了乡政府才知道,该碑已被收藏到县文物管理所。而且该碑也不叫“骆驼碑”,而是《驼客驼厂铁牛庙分水岭买道路文约碑》。该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碑文450余字。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记述了由业主长兴正、永盛厂、德兴厂、新发厂、悦来厂、太来川、复兴厂、禧兴厂、长兴增、双魁厂以及甘肃、山西、陕西、河南众驼商,分别于道光十三年、道光二十年三次出资,购买的道路文约。所购买道路,正是“宛洛古道”中的“三鸦路”。

一纸仅有450字的买路文约,出现那么多本地驼厂和外地驼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三鸦路上的茶丝生意有多么兴隆,多么火爆!我的眼前,马上浮现出一幅茶丝古道驼行图:一队队灰白相间的骆驼,驮着一包包南方出产的茶叶和南召自产的缫丝,于雾霭笼罩的山岭河流间蜿蜒行走,在已经难行车骑,凸凹不平、坑坑洼洼的三鸦路上蹒跚而行,向着汝洛平川,向着河北平原,艰难行走,一往无前……

前文所知,古鸦路是周朝修建的,一直通行到西汉末年。刘秀创始东汉,肯定又将其重新修固一番。魏晋南北朝,北魏于西抬头设郡、县,西魏于沽沱村设郡、县,就足以证明当时三鸦路的盛况空前了。但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呢?

南北朝之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很少再有三鸦路的记载了。是否这条古道逐渐荒废,车马渐稀,慢慢被其他更好的官道(比如方城道)取代了?到了清末,甚至变成仅供骆驼行走的“茶丝路”?当然,这个“茶丝路”也非独一,而是同方城道并向而行,只能算是方城道的补充或捷径罢了吧?

7.鲁阳雄关唱大风

终于到达此行最后目的地——三鸦路的第三鸦:鲁阳关。然而呈现面前的,却是一片荒野,没有关楼,只有一面河南省政府2013年立的标志牌,孤零零矗立峡谷之中,上面醒目写着“南召县鲁阳关——楚长城遗址”十一个大字。这是鲁阳关的遗址吗?

众人下车,文友说道:这就是鲁阳关的遗址。《明嘉靖·南阳府志》载曰:鲁阳关两山壁立,中有流水,盖鲁山南出之关。关于鲁阳关的命名,应为鲁山属楚时,为鲁阳县。楚国为防秦、韩南侵,以南召为中心修建长城,并于南召与鲁山交界处设关御敌。《南召县志》云: 鲁阳关前名武城,又名武延城、平高城,鲁僖公引蔡穆公会楚成王于此。关名即用鲁阳县名命之。

鲁阳关所在位置,为南召县皇后乡分水岭黑龙潭,与鲁山县五里铺村交界处,也是鸭河与沙河的分水岭,此处水流南入鸭河、白河,汇入长江;北入澧水、沙河,汇入淮河。过去,这里曾有雄伟关楼。与云阳关楼一样,既是三鸦路上的关卡,也是楚长城上的关卡,是著名的南召楚长城五大关隘(云阳关、鲁阳关、分水岭关、野牛岭关和金斗关即周家寨)之一。

鲁阳关楼横跨三鸦路而建,连接着两边山峦上的楚长城。两层三间,砖瓦结构,坐南朝北,人称“过风楼”。大门上嵌“古鸦路”三个大字的巨大石匾。此处既是关卡,也是驿站,和平时期,行人歇脚过夜,战争时期屯兵御敌。此关经两千多年时光磨砺,久经战火,新中国成立仍雄关犹在,只是文革浩劫中破坏殆尽,真是让人痛心不已!

公路两边,山峦之上,还有附属关寨和楚长城遗址呢!东边少华山上有板山寨,西边石羊山上有后寨。再远一点,还有北寨、南寨、青石板寨等寨城。来犯之敌要想通过鲁阳关,那是万万不能的事情。顺着文友所指,往两边山上远望,果然能隐隐约约,看到一段一段的古城墙遗迹,山岭最高之处,几处城垛成片的地方,大概就是关寨遗址了。

众人边说边看,离公路下至峡谷。谷底比公路深有数十米,齐腰高灌木荒草铺满河谷,一片秋冷苍凉。满眸苍黄秋冷中,一丛丛山菊野野怒放,给荒凉原野点燃团团温暖的火焰。灌丛荒草掩映之中,一条清溪顺谷而下。河道里布满鹅卵石,水流在鹅卵石间前冲后旋,左绕右弯,咕咕涓涓欢笑。站在鲁阳关楼所在之地,往两边的山峦仰首远看,伏牛山断裂带形成的峡谷显得幽深可怖,峡谷两边绵延耸矗的板山、石羊山,觉得更为高拔险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啊!试想当年,楚王将“北通晋秦,南连楚蜀”的鲁阳关建在这里,也算是极有眼光的战略选择。

从谷底再回公路,文友继续介绍:楚长城上的鲁阳关不是一个。南召县北侧与鲁山县交界处的小分水岭,还有一个小鲁阳关。关楼设置与此关相同,过风楼亦是座南朝北,山高坡陡,灌林密布,通道狭窄,弯多路险,应是附属于大鲁阳关的“陈仓道”。小鲁阳关距此五十里,与此处鲁阳关,东西两向遥相呼应,互为支撑,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古时鲁阳关,岭高水深,山势险峻,灌木参天,风景奇美,曾吸引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探访采风,并留下无数绮丽壮美的诗篇。

比如晋代张协有诗:“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唐代李白有《豫章行》诗:“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孟郊有《过分水岭》诗:“山壮马力短,马行石齿中。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溪水变为雨,悬崖阴蒙蒙。客衣飘飖秋,葛花零落风。白日舍我没,征途忽然穷。”南宋黄公度《过分水岭》诗:“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清御史蒋机《鲁阳道中》诗:“历涉迷津七十渡,马蹄频濯障泥空。”明嘉靖《汝州志》载《南召分水岭》诗:“高岭峻棱棱,细泉流伟伟。势分合不得,东西随所委。悠悠草蔓底,浅浅石橐里。分流未几年,昼夜两如此。……所以赠君诗,将君何所比。不比山中泉,比君井中水。”……

缘于鲁阳关雄踞三鸦路和楚长城重要位置,关隘险峻,意义重大,所以成为战国时期楚、韩、齐、秦等强国争夺的战略要地,此处曾发生无数次鏖战,最为凶险残烈的一次为楚、韩鲁阳关之战。《南召县志》载: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元年,赵梁将兵,与齐、韩联手攻楚,至鲁阳关,据三鸦路,楚将鲁阳公率兵,与赵齐韩联军战酣,日暮挥戈……

惨淡的斜阳,驱散漫天雾霭,峻峰狭关映在一片橙红色的暮晖之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空间,我仿佛看见了这场残烈之战惊心动魄的画面:鲁阳关上旌旗飘舞,鲁阳关下刀枪如林;两旁山岭杀声震天,口子河谷血光迸飞。楚韩双方数万大军在鲁阳关前的狭窄河谷里,兵对兵、将对将地鏖战厮杀。三鸦路上尸骨累累,古鸭河水血红一片……这场恶战从太阳升起,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还没分出胜败。鲁阳公望着即将落山的夕阳,急得挥动手中铁矛,指着夕阳怒目大叫,喝其倒退三舍(一舍三十里)。夕阳被鲁阳公的气势吓住,果然倒退九十里。楚兵由此大振,排山倒海般掩杀过来,韩兵大败,被赶出三鸦路……

一声汽笛长鸣,将我从幻觉里惊醒。抬眼望,一列火车正喷着热气,从山洞里箭射而出。原来焦枝铁路从这里经过啊!望着呼啸而去的火车,心里忽然生出一缕难抑的悲凉:古老而悠远的三鸦路,你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被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取代了。曾经巍然矗立的鲁阳关,也褪去千年春华与躁动,永远从这块黄土地消失了,只留下一缕饱经风霜的苍茫印记!

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已无法表述我内心那缕顿生的思绪。忽然想起一代伟人*********的的名诗《忆秦娥·娄山关》,就让伟人的诗句,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吧!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

8.言犹未尽三鸦路

太阳在漫天雾霭里苦撑一天,也觉困乏难耐,跟我们挥手告别,极不情愿地隐匿大山后面歇息了。我们在夕阳的余辉里,离开缠绵了一天的三鸦路,乘车原路返宛。

坐在车里,采风中涌鼓起的激情,渐渐潮落平息,归于宁静。趁此间隙,将此次三鸦路采风过程稍加梳理,不免涌上来一缕忧伤的情愫:想这饱经风雨沧桑的三鸦古道,当年曾是多么壮阔,多么辉煌,多么轰轰烈烈,多么闻名天下,然而经历两千多年风雨侵蚀,霜雪浇淋,车马践踏,战火伤焚,如今早已关塌路毁,号角声远,旌旗逝去,驼铃音断……这一切都被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替代了!

还有当年一路北征,大扩疆域,并在云阳关下修建行宫的楚王呢?还有在鲁阳关下与赵齐韩军浴血鏖战,日暮挥戈,喝令太阳退避三舍的鲁阳公呢?还有由此仓皇北逃,聚兵反莽,后来当上皇帝后,又由此南下,旗幡接天、仪仗如云地迎娶阴皇后的刘秀呢?还有北魏、西魏、东魏在三鸦路上巡行、征战的将士呢?……一切都被厚重的历史烟尘淹没了!

当然,也许不应这么看问题,上面所述的一切,不正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吗?值得安慰的是,以上所说的古关、古路,虽然已经崩塌毁坏,在此发生的纷乱故事,也已经被厚重的历史烟尘覆盖,但它们早已载于历史典籍,永存于人们的记忆里。

这篇文字结尾之时,首先感谢南召老家的文友,是他们陪我完成了这次三鸦路之行,并写下这篇采风行记。当然更感恩古老的三鸦路,是她引领着我,沿着飘带一般绕缠于历史长河的古驿道,穿越两千七百年时空,绕行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抵达周朝访问;是这次三鸦路之行,让我粗陋的文字,经由大山的撑顶,秀水的濡润,历史经卷的蕴化,隽永古诗的渲染,因而变得健硕、灵性,充满柔情与温润!

愿我的文字化为砖石,为古老悠远的三鸦路固基培土,延年添寿,使其永存于天地之间,永驻于人类的记忆中。此为一个书生的美好祈愿!

搜索更多有关“陈仓古道属于什么道?南召有条,三鸦路”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