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原工程兵工兵十六团驻地,基建工程兵第十四团历史

人气:309 ℃/2024-01-02 05:13:15

一位从部队组建到撤编全程走完18年军史各个时期的第一批义务兵战友——原基建工程兵第14团司令部军务股长。由于其独特的岗位,对自己团队存续期间各阶段从领导机关到基层连队的组织架构、编制、首长及兵源等史实了解较为全面。但是这种了解也仅限于记忆深处的印象,缺乏文字记载的资料佐证。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75岁高龄凭超常记忆、走访面谈、电话问询、微信交流等形式,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撰写出极具史料价值的回忆录。这是一份难得的较为全面、完整的部队建制沿革史料,是一份渗透着心血、寄托着情感、表达着不舍、记录着辉煌的文字,敬请各位战友分享。

▲基建工程兵三支队誓师动员大会

第十四团历史沿革

——我记忆中的第十四团

时代的列车永不停息——变老,回忆的思绪与日俱增——怀旧。

我经历了十四团的始末,我1966年秋季入伍,服役于基建工程兵第三支队第十四团,当时部队驻地甘肃省嘉峪关市。难忘十八年的部队生活,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十八个年头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在这十八年中,我从未离开过十四团,也经历了十四团的始末,因此对十四团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所以把我记忆中的十四团呈现给健在的老首长和各位战友。我今年已75岁,因仅凭记忆和当年战友简单核实,年龄大、时间长,所记难免有误,敬请首长和战友们批评指正。

一、第十四团编制(建制)沿革

军队编制是一件十分严肃认真的工作,是由上级下达编制命令或根据实际需要报上级批准执行。

1966年10月15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基建工程兵二支队及所属八个团授军旗仪式后,从此十四团正式诞生并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当年由1966年入伍的第一批义务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8120部队干部和原北京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调嘉峪关市后改为九冶四公司)工改兵、随军工人组建而成。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兵建设工程兵第十四大队(团),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建字014部队。大队(团)部司、政、后共设15个股。

大队(团)部由以下组成:

司令部:军务股(保密室、打字室)、作训股、工程技术股、计划股、管理股、警通班(18人);

政治处:组织股、宣传股(宣传队、广播室、电影组)、干部股、群工股、青年股;

后勤处:财务股、器材股、机动股、军需股、卫生队。

部队营连为三四编制。大队(团)辖三个区队(营),一个区队(营)辖三个连,连辖四个排,一个排为四个班。全团共十个连,一至八连为土建连、九连为水电管道连,机械连为大队(团)直属连(包括机械、机修、汽车)。

1970年初,十四大队(团)奉命到四川省渡口市(现攀枝花市)参加攀钢建设大会战,确保1971年“七一”投产出铁。十四大队(团)远离二支队单独执行施工任务,加之兵员增加(69、70、71兵先后入伍),十四团编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大队(团)部组成:

司令部:军务股(保密室、打字室)、作训股、通讯股(新设)、管理股、工程股、技术股(工程和技术分设)、计划股、警通连。

政治处:组织股、宣传股(广播室、电影组)、干部股、保卫股、群工股、(青年股取消)。

后勤处:财务股、物资股(器材股取消)、装备股(机动股取消)、军需股、卫生队。

部队为四四编制、从营(区队)到连、排、班均为四四编制。一、二、三区队(营)为土建区队(营)、四区队(营)为混合区队(新成立)。将在嘉峪关时期的九连(水电管道连)划为四营十三连,以嘉峪关时期的机械连为基础分别组建四营十四连为电器安装连,十五连为钢筋、铁件及木材加工连,十六连为机械吊装连。团直属连有警通连(新成立,三三编制):一排为警卫排、二排为通讯排、三排为测量、混凝土试验排;汽车连(三四编制);仓库排。

1972年初,十四团奉命离开渡口,调到辽宁省煤铁之城本溪市。从此十四团正式脱离二支队,转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三支队序列,与三、十五、二十四团一起参加改扩建本钢建设大会战。十四团转战本溪后部队编制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嘉峪关市暨02部队加快酒钢建设动员大会

大队(团)部组成:

司令部:军务股(保密室、打字室)、训练股(将原作训股更名为训练股)、管理股(司令部协理员在管理股办公、小车班、机关食堂、直属警通连缩编为警通排)、工程股、技术股、计划股、通讯股。

政治处:组织股、宣传股(放映队、广播室、放映组改为放映队、新成立了图书室)、干部股、保卫股、群工股。

后勤处:财务股、物资股、装备股、军需股(军人服务社)、卫生队、后勤处定编定岗协理员一名、战勤参谋一名、文书一名。

十四团调本溪后,部队绝大多是为四四编制,编制共设四个营,每个营为四个连,一、二、三营连以下均为四四编制,四营的十三连为水电管道连,十五连为钢筋加工连、十六连为吊装连,均为四四编制。十四连为混凝土搅拌连(三四编制)。连辖三个排,排辖四个班,一排为细木加工排,二、三排为混凝土排(混凝土工和机工混编),该连主要是为适应1700热连轧项目主附工程大量使用混凝土的需要而组建的连队。团后勤处除机关股室外,还下辖四个直属连:机械连、机修连为四四编制,汽车连、仓库连(原仓库排升格)为三四编制,汽车连编制与在渡口市相同。仓库连一排为木材加工排,二排为仓库管理排,三排为物料装卸排。

在本溪十四团实际上就是四四编制的五个营(包括后勤处所辖4个连队),由嘉峪关市10个连队发展到20个整编连,全团总兵员(人数)达4380人,几乎相当于野战部队三个团。

十四团自成立以来部队番号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十四大队(后根据军委命令“大队”与全军统一改称团);部队代号相继使用过三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014部队(嘉峪关、渡口)、建字026部队(本溪)、00034部队(本溪)。番号为部队内部使用;部队代号为对外(涉外)使用,这是有区别的。

▲当年渡口大桥通车的盛况

二、第十四团历任团首长及主要部门领导

自一九六六年十四团组建以来,团领导换了多批多人。每位首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是先后受到了他们的教导和培养,如今到了晚年还特别想念(怀念)他们,他们的英容相貌常浮现在眼前。他们是十四团建设的开创者和继任者,也是十四团建设的直接领导者。特别是团主要领导的思想、思维方式和言传身教对部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示教育作用,印象极其深刻,终身难忘。下面按任职先后顺序介绍他们。

团长:

韩文博,河北人(已故),由新疆建设兵团调入。曾任抗美援朝师作战科长,后任二支队(师)副参谋长。

王英才,安徽人(已故),由十六团调入,后任三支队副参谋长、基建工程兵二技校校长。曾在深圳市干休所休养。

杜树永,辽宁人(已故),后任三支队副参谋长。

王文全,河南人,来自北京二建,历任十四团营长、副团长、团长。

政委:

谷俊章,河北人(已故),由新疆建设兵团调入,后任三支队后勤部政委、离休后回河北某干休所休养。

龙振宝,辽宁人(已故),由湖北某部队调入,后任81支队政治部主任,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离休到鞍山干休所休养。

郇希信,山东人(已故),由二十四团副政委升任十四团政委。

副团长:

张跃贤,北京人(已故),来自北京二建,分管施工生产工作(练就了一手好书画)。

刘鹏久,山东人,由装甲兵某师管理科长调入,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祝有福,山西人,由十五团参谋长升任十四团副团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后升任二十四团团长。

崔远泉,辽宁人,由十五团调入,分管施工生产。

王文全,河南人,由本团一营营长升任副团长,分管施工生产工作。

黄金山,辽宁人,由十五团营长升任十四团副团长,分管施工生产工作。

王恩志,辽宁人,由三支队宣传队队长调任十四团三营教导员升任参谋长、副团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副政委:

曹洪祥,山东人,由19军55师调入,后任二十四团副政委。

王俊铭,辽宁人,由三团政治处主任升任十四团副政委,后升任十五团政委。

刘喜民,陕西人,由本团政治处主任升任副政委。

卢世堂,北京人,来自北京二建,由本团政治处主任升任副政委。

司令部参谋长:

张西亚,山西人,由8120部队调入,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王金长,北京人(已故)来自北京二建,由本团副参谋长升任参谋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赵志臣,河南人,由19军55师调入,任本团三营营长升任参谋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王恩志,辽宁人,由本团三营教导员升任参谋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政治处主任:

穆兴业,山西人,由新疆建设兵团调入。

孙尚元,北京人,来自北京二建,由本团政治处副主任升任主任(孙主任知识渊博、理论水平高、写作能力强)。

刘喜民,陕西人,由19军55师调入。

卢世堂,北京人来自北京二建,由本团二营教导员升任政治处主任。

李国初,上海人,来自北京二建,由本团一营教导员升任政治处主任。

后勤处处长:

陈玉山,河北人,由新疆建设兵团调入。

蔡正,山东人,由19军55师调入,任副处长升任处长。

吴定舜,上海人,由三团调入,任司令部副参谋长改任后勤处处长。

司令部副参谋长:

王金长,北京人,来自北京二建,协助副团长分管施工生产工作。

林文祥,北京人,来自北京二建,由一营主任工程师升任副参谋长,协助副团长分管施工生产工作,后升任军事科学院正师职(大校)。

吴定舜,上海人,由三团营长调入,升任副参谋长,协助副团长、参谋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韩明广,河南人,由成都军区通讯团调入十四团,任通讯股股长,升任副参谋长。协助副团长分管行政管理工作。

政治处副主任:

孙尚元,北京人,来自北京二建,协助主任分管政工工作。

包双喜,来自19军55师任本团四营教导员,后升任副主任,协助主任分管政工工作。

顾秋龙,上海人,由三团教导员升任本团副主任,协助主任分管政工工作。

何文华,四川人,由本团二营教导员升任副主任,协助主任分管政工工作。

后勤处副处长:

蔡正,山东人,由19军55师调入。

我印象最深的三位首长:第一位是首任团长韩文博,资格老、水平高、能力强、善思考。他在全团大会作报告,不需要秘书及有关部门写文字材料;他善于抓住主题,列几条提纲,随便讲两三小时不重复,而且不偏离主题,思路清晰,脑子之灵活、判断之准确、逻辑思维之强着实令人佩服,深受全团官兵拥代和尊敬。

在日常生活中,他有两个爱好:一是习惯抽烟,特别是写材料、开会思考问题时一支接一支不停地抽。他把两支烟连接在一起的速度快、水平高,确实少见(定牌大前门香烟,那年代没有过滤嘴香烟),无论是开大小会或作报告,只要烟一抽,思路就来了。二是喜欢看打篮球,在韩团长的关心支持下,二支队八个团的篮球场十四团修得最好,以北京二建为班底的篮球队打遍河西走廊无对手,嘉峪关市更不在话下,每场比赛观众人山人海,而且韩团长是每场必看,因此十四团篮球运动较为普及。

第二位是首任参谋长张西亚,他身高1米78,是十四团历任参谋长、副团长中军事素质最好、作风纪律最强、军人素质最好、军人姿态最标准的领导,他就是全团军人形象的标杆,挺拔笔直的身板,走路一阵风,办事雷厉风行,工作认真负责且原则性强。由于他形象好、举止端正,只要往队伍一站,全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立马对他肃然起敬。可惜的是当部队到渡口观看地方慰问演出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时,由于临时搭建的舞台下面******爆炸,不慎将张参谋长一只眼炸成重伤。后送往成都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将眼球摘除,归队后被迫转业回到山西,离开了十四团。

第三位是第二任政委龙振宝,他是一名战功卓著的老革命,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他任十四团政委六年来,对部队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透彻,解决处理问题果断正确;关心爱护部下,培养了大批工改兵和义务兵干部;特别是全面贯彻基建工程兵“十二字”方针,在工作中践行两靠三结合:即管理部队靠成长起来的义务兵干部,施工生产技术靠工改兵干部和随军工人,在干部队伍中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做好传帮带。他平易近人,经常下部队调研解决部队建设和施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十四团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位难得的德才兼备的好领导。在他今年3月末不幸逝世后,刘国文战友撰写长篇文章追忆龙政委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业绩,很多战友也纷纷留言,写下了高度评价。

他们三位领导只是历任领导的代表,其实每位领导都有鲜明的特点、优点,都为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

▲搭在金沙江边的帐篷就是会战指挥部

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当兵一阵子,光荣一辈子!

十四团自建团以来前后共接收了十四批义务兵,给部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增加新动力。我认为无论哪批兵、哪个地方入伍的,都为部队建设和酒钢、攀钢、本钢、宝钢建设做出了贡献,这是历史的功绩不可否定。下面分别介绍各年度兵员都来自何方,我们如何一起走进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成为十四团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并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第一批兵:于1966年9月应征入伍,属秋季征兵,军龄从1966年10月1日算起。他们来自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仁寿县,该县是全国十大人口县之一,当年人口182万现162万,66年应征入伍2800人,分配在新组建的二支队十三、十四团和支队直属机修营、仓库营、木材加工营服役,由第一任团长韩文博亲自带队接收。这批兵特殊在入伍后既是新兵(训练),又是新组建部队编制的所在连,没有新兵连老兵连之说。在结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任务后,就立即投入施工生产任务。还有一个特点是文化程度偏低,全团只有4名高中生,但吃苦精神强。

第二批兵:于1969年4月应征入伍,属春季征兵,军龄从1969年4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和长安县、富平县。西安市入伍的普遍文化程度高、高干子弟多、特长兵多(足球、篮球)。

第三批兵:于1969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0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甘肃省定西地区(现定西市)的定西县、会宁县、通谓县、靖远县。

第四批兵:于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1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湖北省宜昌地区(现宜昌市)的宜昌县、当阳县、远安县。这批兵文化程度较高,被部队选拔保送上工农兵大学的人数较多(入伍所在地为渡口市)。

第五批兵:于1972年12月入伍,军龄从1973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陕西省汉中地区(现汉中市)的汉中县、城固县、宁强县、略阳县;河南省周口地区(现周口市)的商水县;黑龙江省的牙克石。

第六批兵:于1973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4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怀德县、公主岭市(县级市);四平市的伊通县和白城市的镇赉县。

第七批兵:于1974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5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现河池市)的都安县、柳江县;河南省南阳市的邓县。

第八批兵:于1976年3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6年4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安徽省六安市的舒城县、寿县、霍山县、巢湖市的巢县和江苏省盐城市的射阳县。

第九批兵:于1976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7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甘肃省天水地区(今天水市)天水县、西和县、礼县;武威地区(今武威市)民勤县、景泰(今属白银市)县;临夏州临夏县、广河县。山东省淄博市的桓台县、滨州市的博兴县、邹平县,东营市的垦利县,烟台市的栖霞县。

第十批兵:于1978年3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8年4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市(县级市)与和龙县、汪清县、珲春县,图门市的敦化县,白城市的大安县,辽源市的东辽县和四平市的伊通县。

第十一批兵:于1978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79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土默右旗(县)、固阳县;陕西省铜川市的王益区、印台区;河北省保定市的唐县、曲阳县、阜平县。

第十二批兵:于1979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80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宜山县(现为宜州区)、南丹县、罗城县、都安县,以及福建省福清市的福清县。

第十三批兵:于1980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81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区、荆州市的天门县(现为地级市)、潜江县、监利县、湖北运粮湖农场;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吉安市吉水县、泰和县、新建县;河北省曲阳县、唐县、阜平县。

第十四批兵:于1981年12月应征入伍,军龄从1982年1月1日算起。他们分别来自湖北省黄石市的大冶县(现为县级市)、咸宁市的崇阳县;上海市上海县。

1967年、1968年因文革全军停征兵;1972年因十四团于1971年底到1972年跨年度调动(从渡口到本溪)没有征兵;1983年因百万大裁军,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没征兵。

从十四团军营走出的义务兵人才众多,在各个岗位多有建树。仅我所知介绍以下几位:

66兵,杜岗荣,曾任国家地质局副局长、副书记、纪委书记(正厅级);

69兵,马建中,曾任国家邮政集团总公司纪委书记(副部级);

70兵,李忠义,曾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

71兵,冯运武,曾任军事科学院某干休所所长(正师大校);

73兵,鹿松林,曾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海南省政府新闻发言人、海南电视台首任台长。

他们是原十四团的骄傲,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未来的将军(左1为李忠义少将),中间为沈华清

▲能工能战

搜索更多有关“原工程兵工兵十六团驻地,基建工程兵第十四团历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