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上海发展的机会在哪里:依旧看好上海的四个理由

人气:340 ℃/2023-09-29 02:16:02

最近楼市一点都不太平。

救市新闻一个接一个,看都看不过来,大部分人却不买账。

首先很多政策不落地,北京、深圳、上海只是发了一个文件。

不买单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基本面还是没信心。

虽然上半年经济恢复不错,由于“温差”存在,普通居民并没有感受到。

不断地有突破下限的数据出来,大家信心进一步减弱。

比如人口出生率暴跌,预计今年新生儿童数量不超过800万。

按照平均寿命80岁计算,以后我们只有6亿多人。

连孩子都不敢生了,谁还有信心买房?

全国先不讲,至少环二对上海长期发展仍有信心。

01 全国人口越少,上海人口越多

全国人口暴跌,不代表上海暴跌,上海对外来人口依旧有吸引力。

改革开放后,上海本土生育率极低,很多年份自然增长都是负数。

1995-2015年,上海人口暴涨1000多万,依靠的是大量的外来人口。

这20年,为什么大家背井离乡来到上海?

无非是上海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科教文卫资源。

除了这两点,找不到更多解释。

环二从没遇到过有人来上海是因为梧桐树下、是因为陆家嘴三件套、是因为迪士尼。

在公司视角,来上海是因为这里有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信息优势。

回到这张图,你会发现外来人口流入2011年后急剧下滑,2015年后几乎停滞。

这是因为2010年后,上海的两大优势被稀释了。

2008年金融危机,很快迎来4万亿。

4万亿,是城市发展历史上的狂欢,开发商拿钱拿到手软,到处都是开发区、到处都是工地。

这轮城市大开发,迅速缩小了各地与北京上海的基建差距。

2009年后,二三线城市大型商场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各个新区修建了全新的学校、医院、地铁、公园。

随着城市化全面铺开,各地都迎来优质工作机会——钱去哪,哪里就有好工作。

2008年之前,地铁是个新鲜玩意儿;2008年后,几十个城市白领都可以坐地铁上班。

大家瞬间发现不是非去北京、上海不可。

北京有万达,上海有万达,安徽很多县城都开了万达。

所以即使放开落户,流入北京、上海的人口也不会那么多了。

然而故事又发生了反转。

2020年后,全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放缓,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土地卖不动了。

2021年全国卖地收入9.8万亿,2022年7.79万亿,2023年上半年只有2.35万亿。

如果2023年下半年楼市不会爆火,全年土拍收入只有4.7万亿,真正的腰斩。

之前的开发逻辑是,卖掉住宅,用土拍收入铺路、修地铁、建学校医院等等。

土地卖不动,意味着新城开发速度降下去,意味着新的公建配套大幅缩水。

土地还能顺利卖掉的,只有几个一线城市,上海7月份之前土拍收入已经突破1000亿元。

看目前土地市场热度,上海全年土拍收入可能不会明显下滑。

这意味着上海相对其他城市的基建优势,将再次拉开。

上海的新片区继续开发,新片区内有更新的商业体、更新的学校、医院、公园。

一些中小城市土拍走到末路,一些开发区、产业园开始烂尾。

原先答应的地铁没了,原先要建的商场烂尾,大家可能还要向基建更发达、稳定的城市流入。

全国人口进一步下滑,烂尾的新城进一步增加,与上海公共配套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人口进一步向上海流入。

当然新片区是否顺利开发,还决定了产业的走向。

02 产业差距再次拉开

2022年,上海人口净流出13.54万人。

这只是统计口径,实际离开人数可能更多——很多流动人口根本就没统计到。

然而2023年,上海人口回流500多万。

大家回来,是发现回了县城也找不到好工作。

这个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前面提到过全国人口下滑,各地土地卖不动,新城、产业园开始烂尾。

接下来的局面就是,产业开始流失。

大家都痛恨房地产,但是不可否认房地产为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zf通过卖地获得收入,迅速投入到产业开发中,产业园修建需要钱、办公楼修建需要钱、招商引资需要钱。

特斯拉落户上海,各地都在眼红,但是上海给的条件你们给不了。

上海给了免费土地、160亿贷款、各种补贴,没有财政支持根本做不到。

武汉2021年土拍收入1900多亿,2022年缩水到940亿,今年7个月只有169亿。

可以预料,接下来几年武汉的产业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新的产业园对应着新的产业政策,一些落后区域的产业可能被吸引过去。

上海最新规划的产业基地是前湾,规划刚出来不久,山东威高集团来了,来自山东威海。

云南白药来了,来自云南昆明;信达生物来了,来自江苏苏州。

这些企业到来,意味着大量产业人口到来。

当然将来分化的,不仅是存量产业,新增产业也会拉开差距。

我们一直鼓励民营经济崛起,好像目前信心不足。

业内广泛认可的产业增量是“中特估”,股市中反映的非常明显。

其实重仓“中特估”的本质,是民营企业不敢贷款、不敢扩大经营,国家队入场,帮大家贷款、帮大家扩大产业。

这部分增量,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

土地卖不动,当下地方zf纷纷由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移,zf注资、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即将遍地开花。

过去30年我们突飞猛进,主要推手是制造业,以至于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制造业相对容易复制,门槛比较低,各地都可以找到自己定位。

在房地产助推下,制造业遍地开花。

现在制造业走到头了,我们需要产业升级,就只能依靠zf投资或者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产业,就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了。

题目简单,学渣成绩超过学霸都有可能;竞赛类考试,学霸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这些产业首先需要巨额的研发费用,按照现在的财政状况,你觉得哪里更容易突破?

2021年,一线、二线城市研发支出已经有明显分化,四五线城市基本参与不了这个游戏。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另一个资源是人才,需要当地有大量的优质高校、科研机构,三四五线城市再次无缘。

可以预见的是,突破西方卡脖子的产业,最大可能还是出现在一线城市。

这些产业是未来中坚力量,是未来的高收入群体******地。

这意味着,上海的产业优势将再次发挥作用。

各地的优秀高中生,依旧前往一二线城市读大学,毕业后被一线城市优质的工作机会吸引。

回县城,可能传统的制造业都没了。

如上,上海两大优势,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科教文卫资源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当然,这次差距拉开的,还有更多。

03 软实力进一步拉开

美国没有学区房,但是美国的好学校不是谁都能读,至少你需要在对应社区买房或者租房。

这些社区房价很贵、房租很贵,一些低收入群体进不来。

这些社区房价很贵、房租很贵,收的房产税很高,房产税花在当地治安、教育上。

所以房价高的地方,治安更好、学校更好。

中国没有富人区的概念,各个小区共享区级财政,但是城市间差距很大。

中小城市土地卖不动,土拍收入下滑;

中小城市产业逃离,税收开始下滑。

接下来的必然趋势是,各地财政分化加剧。

土地卖不动、税收上不来,zf没钱了各种公共服务都要打折。

某些县城公交车都取消了,真的是没钱维持。

当财政进一步恶化,可能公务员发薪都是问题。

公务员降薪之前,首先缩减的就是教育、医疗预算,好的老师、医生会不会离开?

当然影响最大的当属编外的协警、城管等等,这些人减少,后面的不方便讲,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下滑,也会导致部分人口离开。

个税起征点相同,缴税差不多的情况下,找个公共服务更好的城市无可厚非。

其实不用讲城市之间,上海各区公共服务质量都不相同。

大家可以去黄浦、徐汇的老公房******地看看,再去普陀曹杨、光新等地看看,就会发现环境质量、道路维护存在巨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黄浦区花在每个人身上的公共预算,是普陀的四倍。

如果房地产税出炉,各个城市财政状况进一步拉大。

房地产税的税基是房价,房价不同的地方,税收总额差距极大。

城市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是今后吸引人口流入的软实力。

04 上海的孤岛效应

2022年苏州限购解除,第二天就被取消。

原因是苏州放开限购,无锡二手房挂牌量大幅增加——大量无锡居民想把房子换到苏州。

他们的目的也非常简单,苏州的房子相对保值,可以实现资金避险 。

其实苏州房价也不景气,只要比无锡强,还是会产生置换动力。

上海房价怎么走大家心里没底,大部分的共识是,全国各个城市中,上海相对保值。

有这个共识,就足够了。

上世纪30年代,全国各地生灵涂炭,上海租界区却越来越热闹——大量避险资金流入租界。

其实上海的崛起与资金避险不无关联,太平天国时期,东南一片战乱,大量有钱人涌入上海。

现在上海楼市越来越像租界,成为大家的避险标的。

不需要上海大涨,只要上海比其他城市保值成为共识,就足够了。

很多资产百万级的家庭,其实都面临着财产稀释的苦恼。

另一个深层的原因是,上海房价稳定,产业运转就更正常。

我国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固的价值体系——房地产是最终的锚定。

之前楼市火与经营贷有关系,经营贷的本质意义是,企业法人拿家里房子抵押,贷款出来做企业经营。

你看,银行给企业家贷款,都需要拿房子做价值锚定。

房价下跌了,需要重新评估,可能需要这些企业家提前归还贷款。

既然社会价值锚定房产,房价相对稳定的城市,金融体系运转正常,产业发展才能有序进行。

恒大负债2.5万亿,其实没那么恐怖,因为恒大的土地储备、在建项目没有算进资产。

这些都算进去,真正的负债没那么多。

但是如果房价崩盘,恒大的土地储备、在建项目估值崩盘,这个问题恐怕无解了。

房价稳定是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石,相对稳健的上海楼市可能成为大家的避险去向。

上海房价涨不涨先不讲,上海楼市比较健康是公认的。

首先上海楼市杠杆率全国最低,二套首付高达7成,再加上二手房价格最低,总体杠杆并不高。

第二,上海楼市依旧执行严格的限购政策。

上海依旧有大批潜在购买力被限购卡着,这些购买力在,接盘压力就小不少。

2021年,房管局说上海有1000万人租房,这些人中有不少迟早需要买房。

所以上海越来越像一个孤岛,通过楼市稳定的优势,虹吸全国的资产避险。

基于以上四个理由,我们认为上海楼市长期没有太大风险。

短期,就看大家情绪烘托到哪。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进专属粉丝群、一对一深度分析,请添加环二老师微信

搜索更多有关“上海发展的机会在哪里:依旧看好上海的四个理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