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老人个人回忆录:一位八旬老人的城市回忆录

人气:139 ℃/2024-04-20 17:05:47

邓振铃。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故园忆旧图》(卷首)。邓振铃 供图

《故园忆旧图》(局部)。邓振铃 供图

9月,邓老迎来了自己的82岁生辰。

20年前,也是在这样临近中秋的时节,邓振铃完成了长达23米的风俗画长卷——《故园忆旧图》。从下笔到成画,历时一年零八个月,这个以上世纪30—50年代的中山为背景的长卷,细腻再现了中山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被称为中山的“清明上河图”。

20年过去,步入耄耋之年,邓老手中的画笔仍在飞舞。再见邓振铃先生,除了脸上多了几处老人斑,体形瘦了些,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每天仍可独自走七个楼层的楼梯回家。

“希望自己多活几年,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旧时的记忆。”他说,以画笔撰写回忆录,记录和唤醒这座城市文化印记,是他的心愿,也是与故乡的一个约定。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九曲河上

邓振铃一家原住在石岐区太平路,1939年,邓振铃就出生于此。随着城市发展,邓振铃故居周边虽然仍是低矮的旧房,但街道环境早已不是邓振铃儿时那番景象。但他清晰地记得,他们一家依九曲河而居。

九曲河曾贯穿石岐,是岐江河的一条小支流。九曲河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随着城市的发展,九曲河已成为地下暗渠。

“一河两岸三胜景,四位泳儿战绩惊;五舟逐浪旌旗展,路上欢庆锣鼓鸣;七手八脚翁渔乐,九曲河畔缘故情。”这首民间诗,是老一辈中山人对九曲河的生动写照,也是邓振铃儿时记忆浓缩。

邓振铃祖屋就建在九曲河边上。每逢春夏季节,从学堂放学回来,邓振铃脱了上衣,就和邻里玩伴纵身跳入屋后的九曲河中戏水。载着果蔬和小商品的小舢板从孩子们的身边缓缓驶过,偶尔传来水上小贩推销商品的吆喝声。这样的场景让邓振铃记忆犹新,在他创作的《故园忆旧图》中,就有关于九曲河的生活景象描绘。

“我与绘画有缘,是受父亲的影响,我自小就喜欢画‘公仔’(画小人)。”邓振铃的父亲是中山原模范戏院的美工。只要一有空,邓振铃就到戏院帮父亲研磨绘制海报的颜料。磨完颜料,他就从街上撕下墙上的街招纸张,裁剪作为画纸,学着父亲的手法进行创作,每次都要画纸画满才罢休。

戏院是邓振铃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走出中山看世界的开端。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山还未设立电影管理机构,各戏院经营者需与片商联系获取影片进行放映。在邓振铃的记忆中,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广州取片。那时,从石岐到广州没有直达的陆路,需经过多个渡口,不足100公里的路程,需花费五六个小时。

相比陆路,水路是老石岐们更愿接受的出行方式,虽然用时更长,但出行体验更为顺畅。8岁那年,邓振铃第一次随父亲到广州取片,走的就是水路。他们乘坐当时珠江航道上特有的客货两用大型拖船——“花尾渡”,20时左右在岐江河天字码头出发,第二天早上6时多到达广州。

“花尾渡”船体用木料制成,自身没有动力,主要靠火轮船,也即中山人称的 “拖头”“电扒仔”,用一条长缆拖着走。“花尾渡”的形象也在《故园忆旧图》中有体现。邓振铃还记得,他第一次乘坐的“花尾渡”一共两层,每一层密密麻麻地设置了多排卧铺,每个铺位旁都有一个小小的窗户。

华灯初上,“花尾渡”从热闹的岐江河天字码头出发,沿着水道一路缓缓行进。通过小窗户,邓振铃第一次看到了小榄、顺德、广州等地区的面貌,窗外的繁华景象也激起了他向外探索的欲望。

初生牛犊

邓振铃喜欢画画,更喜欢看别人画。

1956年,17岁的邓振铃正式参加工作,他同时担任当时中山县人民、模范两家电影院的美工,与父亲同在宣传组工作。在刚参加工作期间,他经常到刘依农先生设在石岐西山寺的“沙龙”画室学艺,还拜擅长画龙柱、宫殿的中山画师黄千山为师。

邓振铃自认当时自己美术基础不扎实,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美术展览较多,每次都要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筹展,邓振铃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画都敢画”,几乎成了展览的“专业户”。

在参加展览过程中,邓振铃认识了曾到海外留学的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黄敏之,在后者的指导下,邓振铃学习了西洋画的透视、色彩、构图等基础知识,绘画水平迅速提高。多年过去,邓振铃对黄敏之仍十分尊崇,在黄敏之的影响下,他更加坚定了当一名“公仔佬”的决心。

1959年,邓振铃应征入伍。由于有美术特长,入伍后就一直从事文化工作,从放映员、图书管理员、放映组组长到文化干事。在部队的文化工作中“打转转”多年后,1975年,邓振铃转业到妻子的家乡——河南省开封市。

开封市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也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人文底蕴厚重,书画人才辈出。转业后在开封工作的15年间,邓振铃曾在当地的轴承厂、学校工作,但手中的画笔始终没有放下,他的作品也常常出现在开封市的各类画展上。

1985年,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恢复成立,邓振铃担任画社的古版研究室主任、编辑部主任和副社长等职务。如今,邓振铃在中山的家中,仍收藏着当年在开封创作的朱仙镇木版年画。

回想起在开封的那段时期,邓振铃依然印象深刻。开封厚重的宋韵文化氛围,滋养了邓振铃的文化气质。在开封期间,邓振铃还研读了《清明上河图》,学习了这幅名画的人物形象和画面组织方式,这为他后来回到中山后创作《故园忆旧图》等长卷作品提供了灵感。

故园忆旧

邓振铃家住七楼,这是小区楼房的最高层。登高望远,是邓振铃自小爱好之一。离他们家老祖屋不远处,是中山的地标——烟墩山。

烟墩山是中山老城区的高点,在古代,烟墩山是海防线上的烽火台。烟墩山是邓振铃小时候的另一个乐园,找上三两玩伴,飞奔到山顶,城区全貌尽收眼底。吸引邓振铃的不仅仅是壮光的城市景观,还有烟墩山上的“报时炮”。

民国初期,烟墩山文塔旁曾有一尊土炮,每当正午12时,石岐商会就派人前来发炮报时。这门土炮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撤走,但“十二点钟有炮打”的记忆一直存留在邓振铃的脑海里。当他创作《故园忆旧图》时,烟墩山上放炮报时的情景也得到了还原。

1989年,邓振铃从河南开封调回中山工作,直到1999年,他才正式退休。赋闲在家,邓振铃一时感到没有了生活的节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的情绪日益浓烈,除了作画,无处宣泄。

退休不久,邓振铃有了更多时间走访亲朋。在一次拜访中,中山本土艺术家李锡武先生对邓振铃说:“画家是不会退休的,除非永远闭上了眼睛。”这句话深深震动了邓振铃,也让他找到了退休生活和创作的方向。

2000年,在中山县建县850周年前夕,邓振铃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突发创作中山“清明上河图”的想法。最终,他将想法化作行动。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访老人、游旧地、翻故纸、爬屋顶、钻小巷,用了大量时间寻访旧时的城市印记。为创作这一画作,邓振铃的退休生活过得比退休前还忙。

《故园忆旧图》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以“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鸟瞰式全景构图。从东到西,长卷展现了伶仃洋、翠亨村、五桂山、学宫、岐豪路、沙岗墟、月山公园、中山县立一中、县政府、仁山广场、华侨医院、西山寺、烟墩山、西门口、九曲河、*********、咸鱼街、天字码头、张溪、三角围等民俗图景,如今已难觅踪迹的中山老景物,都在画卷上“复活”。

冷风摇墨,咸汗泼彩,终成佳作。

2001年,《故园忆旧图》在中山市举办的“昨天·今天·明天”历史图片展上展出,是展览中“昨天”板块的主要作品。作品展出后,成为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山的“清明上河图”由此为人熟知。

中山长卷

邓振铃创作《故园忆旧图》时已62岁。完成《故园忆旧图》后,邓振铃乡情迸发,创作欲望不断增长,在随后的十年里,他先后推出《中山老行业》《香山(中山)中医药拾遗》《铁城画旧》《古香林胜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岐江回望》等系列“老中山”画作。最近,他正在创作以十二生肖与中山民俗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画作仿佛是对《故园忆旧图》的分解和放大。在《中山老行业》中,石岐城中的柴炭栏、岐江河边的果菜栏、咸鱼街、河边码头艇仔粥、饼家云集的牛角巷在笔画之间重生。画中既有吆喝叫卖的商贩,也有赤膊劳作的码头运工和挑选商品的市民,一个充满人气和生活气息的老石岐城跃然纸上。

《故园忆旧图》创作10年后,邓振铃另一幅重要的民俗长卷《岁晚趋圩图》于2011年完成。这是一幅以上世纪40年代的石岐沙岗墟为题材的作品。当年,每逢三、六、九日为沙岗墟圩日,来自中山各镇街以及佛山、广州、江门、澳门等邻近城市和地区的各方人士前来趁圩。邓振铃老家离沙岗墟并不远,儿时总喜欢在圩日趁热闹,该画展示的就是邓振铃记忆中的圩日盛况。

随着作品的增多,在亲朋的帮助下,邓振铃近年来逐渐将作品转为数码照片,储存于电脑中。如今,他在家中电脑里,收藏了超过40GB的个人作品。虽然邓振铃至今仍未学会如何在电脑上转录和拷贝这些画作,但他知道,这些储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更能抵抗时间的侵蚀。

画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邓振铃对自己的作画生涯的一句总结。他常说,生活如歌。在他的画作中,每一个人物造型都是歌里的音符,每组人物相互影映,各组人物相互呼应,似高山流水音远飘渺,似巨浪拍岸排山倒海,时而平静如镜,时而风狂水恶,构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乐。

2020年8月,泰山出版社推出《中国风俗图志》系列丛书,第一辑共11卷,分别为“北京卷”“武行卷”“关中卷”“杭州卷”“苏州卷”“常州卷”“石家庄卷”“吉林卷”“中山卷”“川西卷”和“鲁西南卷”。其中,“中山卷”由邓振铃先生绘图并撰写图注文章。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在丛书总序里这样写:城市的扩张、生活空间的巨变,使许多旧日风俗变化甚至消失得无处追寻。有幸的是,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学者,他们一笔一画地记录下了故乡点点滴滴的风俗;有这样一群画家,他们用画笔追寻乡土记忆,留下精彩纷呈的风俗图画。

中山有邓振铃,是幸运的。

搜索更多有关“老人个人回忆录:一位八旬老人的城市回忆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